基佬直男共处一室,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同样是黑人平权题材,与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不同,即将于3月1日

内地上映的《绿皮书》就是那种典型的公路片。不久前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大奖。

它有着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元素,情节有起承转合,人物变化弧光非常明显,另外还有迎合美国时下思潮的黑人平权和同性恋平权主题内核。而探讨主题的方式,相比于斯派克·李的强个人化的处理,《绿皮书》这种温和派,显然也更符合大众的胃口。

公路片的人物弧光


《绿皮书》具有公路片的一切特征,首先故事上是以一次旅途为主要故事线。它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黑人钢琴家要到美国南方去作巡回演出,需要一名助理,于是雇佣了一个白人司机,两个人一起踏上了旅途。

在旅途过程中,黑人钢琴家在歧视黑人的美国南方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于屡次当地警察关进监狱。白人司机几次出手相助,黑人钢琴家化险为夷。


公路片需要很强的人物弧光来展现变化。《雨人》中霍夫曼和克鲁斯两个人踏上旅途之后,一个是世俗、物质的商人,一个是精神世界十分纯粹的自闭症患者,两个人物无论在经历还是性格上都有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其实是为后期人物心理的转变预埋伏笔。


当年因获得最佳影片被斯派克·李吐槽为“为尼玛黛西小姐开他么什么车”的电影《山水喜相逢》中,一个黑人司机和一个犹太血统的贵族老太太一起踏上旅途,两个角色在旅途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心理变化,而这种心理变化,就产生了人物弧光。


《绿皮书》中两个人的人设有非常明显的反差。“人皇”维果·莫滕森饰演的白人司机生在美国底层,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白人直男,他爱吃肯德基、脾气暴躁、行为举止粗鲁、话痨,还像其他60年代美国底层白人直男那样讨厌黑人、恶心同性恋。

黑人演员马赫莎拉·阿里饰演的是黑人钢琴家,他和当年白人眼里粗鄙的黑人形象完全不同,才华横溢、优雅有礼貌,但是高傲、有洁癖、事儿多、矫情。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在两个主角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戏剧冲突,由此产生的笑果非常自然。


比如,白人司机在车里大嚼特嚼肯德基,还试图说服钢琴家一起用手抓着吃。但是黑人钢琴家比较优雅高傲,当然是拒绝的。但在“强迫建议”下,黑人钢琴家还是接受了直男的好意。

但黑人钢琴家不允许直男乱扔垃圾,直男最终也被潜移默的改变。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通过一次旅途,在不断改变中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缺点,通过小细节的铺陈,一步步建立起人物弧光。这种改变,让两个人物都变得一下子立体起来。


整部影片的氛围都比较轻松愉快,这也是《绿皮书》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口味的奥斯卡青睐的原因。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虽然是相同的主题,也有很多笑料,但反高潮的悲剧式结尾,虽然在艺术表现力上力度更强,更为触目惊心,但《绿皮书》的结局显然更为符合大众的期待。比起反高潮结局,《绿皮书》在大众口味上显然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况且结尾还加上了比较喜闻乐见的“弱势群体”大反抗,虽然俗套,但是大众看起来就是爽。总不能要求观众一直压抑着神经去欣赏艺术,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但同时也需要造梦的电影。

黑人运动和同志平权


说到《绿皮书》的矛盾,就不得不说美国的历史。

《绿皮书》背后透射的其实是美国社会的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一边是保守,一边是平权。


电影中,黑人钢琴家执意要去南方巡演这一情节设定,其实与美国的大历史息息相关。历史上,美国的南方曾经是种植园经济高度发展的地区,也是白人奴隶主和黑奴制度盛行的地区。

1860年主张废除黑奴制度的林肯总统上台之后,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与路易斯安那州宣布独立,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乱世佳人》的故事就发生在《绿皮书》旅途中的佐治亚州。


最后虽然独立失败,但这几个州依然有顽固的歧视黑人传统。再加上60年代,美国白人至上主义的“3K党”盛行一时,让这个区域的黑奴传统更根深蒂固。到今天为止,3K党在南方的势力依旧很猖獗。


影片中,在佐治亚州的服装店里,白人店主拒绝让黑人钢琴家先试后买的需求,正是60年代美国黑人的生存境况。

电影中揭露出来的,黑人不能住白人的旅馆、不能上白人家里的厕所、不能在白人的餐厅吃饭,这些都是曾经在美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真实历史,甚至直到今天也还存在着。

影片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是沿着历史背景的。身为黑人的钢琴家,从小生活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只能通过让自身变得强大,以自尊、自爱来反抗他人的践踏。

最震撼的一场戏是,钢琴家在酒吧里被打之后,一个人对着镜子强忍着泪水用粉底遮盖伤痕,内心的伤痕却无法用粉底掩盖。


而白人司机在旅途中逐渐和钢琴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无疑是好莱坞精英主义思想在影片中的折射,体现的是当今美国和好莱坞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另一层身份冲突矛盾,来自于同性恋性取向和主流。

这部分在影片表现得非常少,主要在黑人钢琴家在Y.M.C.A.与男人约炮被警察抓获。将Y.M.C.A.翻译为基督教会,其实并不是很准确,而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基督青年会”。

这个青年会,在同性恋平权历史上非常有名,它是专门为男青年提供健身娱乐休闲和临时居住服务的场所。正因为这样,Y.M.C.A.曾经是城市里男同性恋活动最集中的地方。


而警察在青年会里抓人的行为,很多情况下就是为了突然袭击男同群体,压制同志平权的发展。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黑人的被抓和反抗,白人直男抛开世俗偏见想方设法的解救行为,变成了两个人物故事中最高光的时刻。

这高光时刻,在最后的大反抗中,更加光辉耀眼,最后在由人物真实原型雪莉博士创作的钢琴曲中化于无形。电影到此为止,高完成度收尾。


电影特意将白人与黑人、直男与同志两种代表了美国当下两股最热思潮的矛盾融合在同一部电影中,体现了好莱坞的强大的包容性。而这种基于平等的包容性,是当今社会最主流的发展趋势。

只论艺术,《绿皮书》肯定是不及《罗马》、《宠儿》、《黑色党徒》的。但在今年这个奥斯卡小小年,最佳影片给《绿皮书》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影片即将于3月1日内地上映,还是希望喜欢的影迷多多支持!


锐影Vanguard编辑 |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