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这部谷歌广告师拍的电影,真是年度推荐

坚持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坚持一定没结果!

R君说

“失去某人,

最糟糕的莫过于,

他近在身旁,

却犹如远在天边”

-( 玛格丽特米歇尔《乱世佳人》)

正如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样,

独立电影中往往孕育着很多下一代的电影巨匠。



这部豆瓣8.5分,上映时烂番茄指数达到100%的电影,

真的是一个前谷歌广告师拍摄的。

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

2014年,因为拍摄了一部全程发生在谷歌眼镜上的2分钟短片《谷歌眼镜:种子》,

而被谷歌相中,去谷歌广告部打了2年工......

最早,这部《网络迷踪》,

本来是一部期望通过植入广告来收费的广告片,

没想到被投资人一眼相中,

觉得为什么不拍成一部正式的长片呢.......

于是,仅仅花了13天时间,

总共只用了5位有名字的演员,

这位谷歌的前广告师,

就这样把他的第一部长片,

拍成了今天这部口碑炸裂的电影......

所以有的时候,

你不得不承认天赋的作用。

这部电影的出品公司,

正是R君之前推荐过的《解除好友:暗网》同一家。

而且电影的风格也是如出一辙,

又是一部几乎都是电脑桌面版的电影。

如果说《解除好友:暗网》揭示的是互联网的风险和阴暗,

这部《网络迷踪》完全却又走了另外一条彻底不同的道路,

不仅结合了时代的节奏,

而且融入了父女亲情关系,

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和悬疑气氛结合的如此和谐,

颇有希区柯克的风范。

看完电影,你不得不想一下,

即便故事本身具有偶然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

其中很多的事情离你真的很远吗?.......

社交媒体,让你更完整?还是更迷失?



这是部制作非常简单的电影,

但是却广泛涉猎到了相当多的社会现象和范围.......

比如:

关于少数种族在美国社会中的融入问题,

故事的主角一家是韩裔美国人,

曾经这是个幸福的家庭。

(电影的第一段6分钟的家庭故事,

剪辑的相当的自然感人......)

在母亲不幸因为淋巴癌离世后,

只剩下David和Margot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从电影中相当多的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看到,

David一家一直就生活在美国,

Margot也是从小就生活在美国的环境中,

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真正融合到当地社会中。

在Margot失踪后,

David拼命在女儿的各种社交媒体中寻找她的行动踪迹,

虽然有几百个看似好友(或同学),

却没有一个真正是她的朋友。

朋友们说:“她很安静.....每天都一个人吃午餐”

“我们有时候邀请她参加活动,但是她很少出现.....”

唯一一个在视频直播网站上似乎跟她有最强共鸣的,

恰恰是那个处心积虑要接近她的人......



当然,你可以说,

Margot始终没有走出母亲离世的失落,

造成了她的孤独和封闭,

但是我们也看到,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

David除了自己的弟弟Peter外,

就没有另外一个当地朋友可以求助商谈.......

显然,这样的安排,

在那么细心和逻辑严密的导演心中

不会是一种偶然,

肤色、种族和文化,

始终都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阂。

而在另外一方面,

在网络上,你又只会看到很多事情完全又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当Margot的失踪案正式公布时,

突然,整个湾区的社区似乎都被激发起来,

无数人开始“关心”起这个陌生人来,

甚至连之前冷漠的同学,朋友,

都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言,关心,

甚至声明“自己是她很好的朋友.......”

当然,也不缺少各种恶毒的揣测、谣言......



有时候,我们面对朋友圈里面社会热点的激动,

有多少是发自真心又符合事实的呢?

甚至我们会被多少片面的信息引导,

形成我们毫无根据的爱恨情仇?

互联网在拉近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新的边界,

一个虚拟的我们 :“在别人眼中的我们”。

有时候仔细想一想,

的确是一件经不起推敲的事情:

“我们常常不相信自己身边的,

甚至应该最亲近的那个人,

却会去相信那些陌生的,

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的所谓“朋友”,

所给出的观点,意见。

让他们的价值观和见解引导了自己最重要的决定。”

这是应该发生的事情吗?



社交媒体,让你更自信完整?

还是更迷失,失去了自我和思考的能力?

坚持自我,永远和孤独会在一起,

除非你找到了真正对的同伴。

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

想一想,

当你的思想和行为,都在追随潮流和朋友圈,

鼓掌着别人的鼓掌,咒骂着大家的咒骂,

却真的从没有真正思考过,

每个人每个事情的真相甚至缘由,

问一问自己,

你这一生,真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吗?

小心互联网上的“虚伪”



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社会,

很多人都有2个完全不同的面孔:

1张是在你的父母、朋友,同事,甚至爱人面前,

另外1张则完全在虚拟世界,在朋友圈.......

在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里,

已经很现实的展现了这样的差异。

但是,有些过于华丽。

在本作中,这样的情况反映则更加真实。

16岁的Margot在母亲去世后,

虽然和深爱她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但是却始终无法快乐起来。

正如Peter对David说的:

“你知道她为什么那么恨钢琴课吗?

因为每次她走进那个房间,

看见那架钢琴,

就会想起她的妈妈.......”

David非常不解的问:

“她告诉你(这个叔叔),却不告诉我,为什么?”

Peter说:

“Because you never ask! (因为你从来不问啊!)”

“She need you to talk to her,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她需要你找他说话,而不是反过来.....)”



其实在母亲Pam去世后,

David当然是最痛苦的那一位,

可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更加期望随着时间的流逝,

女儿也能慢慢习惯这样的生活......

所以,他不想再谈起任何妻子的事情,

自然,也不会和女儿谈起任何她母亲的过去。

Margot其实也是一样,

但是她毕竟是个孩子,而且还是个青春期的少女,

所以她无法像父亲David那样埋藏自己心里的痛苦,

她需要情感的宣泄出口......



所以,当她在社交媒体上,

发现了人生经历差不多的昵称为“Fish_n_chips” (鱼和薯条:英国的一种快餐食品,类似汉堡)的用户时,

她就慢慢喜欢和相信上了对方......

甚至用自己瞒着父亲攒下来的钱,

要接济对方,让她可以继续上学。

其实这真的是典型常见的社交媒体上发生的情况。

当人和人可以真实的面对面时,

你可以通过语言、声调、肢体行动,外形等等因素,

来对对方形成一个综合判断,

但是在社交媒体上,却没有,

唯一的判断只有对方的文字.......

事实上“鱼和薯条”用户就是Margot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

也正是Rosemary警探的儿子Robert,

因为暗恋着Margot, 了解Margot,

所以可以找到各种让她引起共鸣的方式和她交流,

从而接近她,最后,

导致了几乎让她送命的这场案件。

所以,在网络上那个看似“懂”你的人,

是真的懂你吗?



实际上,有多少人,在网络上布下的形象,

和本人是有多少天差地别,

或者,带着目的性的在故意装扮自己。

其实,人性本质的趋利性,

或者那些自私,阴暗的弱点,

并不会因为互联网削弱,

反而会因为有了更好的伪装而变得更加的难以发现。

有多少互联网上的所谓大V,

在貌似公正,正直的背后,

背负着多少利益的驱动.......

正像Margot的那些社交媒体好友一样,

其实他们从来就不关心这个女孩,

因为她不和他们在一个圈子里,

哪怕一直是同学,哪怕是上同一个AP课程,

哪怕还在同一个社区里,

没有人在意她是不是失踪.......

直到警察公布了消息,

当这件事情变成了公众事件,

每个人又积极的开始蹭热度刷存在感,

似乎充满了正能量、关怀和伟大的爱.......

这不过是互联网上的“虚伪”罢了。

当你真的倒下时,也许他们一丝怜悯都不会有。



当然,要说下电影中的2位父母,

其实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David为了救自己的女儿,敢做任何事情,

警探Rosemary也是一样,

只是,她大可不必要用上这么极端的手段,

最后不但没能拯救自己的孩子,

还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凡事真的不用过激,

一定要非黑即白,

实际上,总有很多方法和选项,

只不过要“让子弹多飞一会”。

在电影的最后,

Margot也终于意识到,

自己和父亲其实并没有什么隔阂,

他们只是在过去,因为太在意对方的感受,

而忽略了真正开放心扉的沟通和交流。

当Margot最后把他们在医院开心的照片设为壁纸的时候,

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感到欢欣和快乐。



真正的爱,

也许总要历经一些磨难才能被证明。

但是,未必人生都会有那么完美的结局。

《网络迷踪》:我们是否都需要这样一场劫难?

R君,2018年12月22日冬至夜,于上海

·END·

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