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洞察 灾难启示录——末日灾难片数据分析

霍金预言:2600年人类无法继续在地球生活。霍金预言称,人类可能在 2600 年前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如果想摆脱这场灾难,霍金建议人类必须寻找下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而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则是最佳之选。这是不是可以改编成一部末世电影呢!

近几年,末世灾难类影片越来越多,尤其以好莱坞为甚。面对灾难,人类是脆弱的、渺小的,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自然并非躲在一个角落任人宰割,地震、海难、飓风、不明病毒……一旦灾难来临,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立即显得脆弱不堪。

灾难片的出现是从新闻片(古巴的新闻纪律片《扑灭火灾》1897年)的客观记录开始直到20世纪70年好莱坞灾难影片(1974年《大地震》、1976年《卡桑德拉大桥》、1975年《大白鲨》等)的崛起,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影片特效、表现手法让观众身临其境,灾难类别多种多样,包括空难、病毒、变异生物等。

同时灾难片上映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在1996年好莱坞的卖座影片票房排名中,《独立日》以30605美元名列第一,《龙卷风》以24168万美元名列第二;1997年《泰坦尼克号》60079万美元荣登北美年度票房冠军,全球票房更是高达18亿。1998年《世界末日》以62438万美元成为好莱坞卖座影片冠军;2004年《后天》以40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名列北美年度票房第六位。

直到现今,由于特效工业的进步,呈现的灾难场面更加真实,使得灾难片类型电影成为票房的保证。2009年11月在全球同步上映的《2012》,上映首周周末三天全球的票房为2.25亿美元,在中国内地上映20天,总票房已突破4亿元大关,全球票房已经突破6亿美元。但一部好的灾难类影片除了电影商业本身之外,其内在影响意义更加深远,因为灾难广泛性、破坏强力性与启示深刻性而起到警示人类的作用。在《2012》上映前后,中国很多专家学者就世界末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关注地球、关注环保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被称之为"灾难片大师",现实中他也一直致力于唤起公众对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关注的各项工作。其拍的灾难片几乎都是当时称得上大片的力作,1996年《独立日》、2004年《后天》、2009年《2012》、2013年《惊天危机》等,基本每年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在2016年上映的《独立日2:卷土重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与同档期上映的《三人行》形成鲜明对比,不论是整体评分还是票房与排片。

通过虎啸数据可知《独立日2:卷土重来》中,正面口碑以“剧情”“震撼”“特效”等为主;而产生负面口碑最主要的则是“广告”“植入”当然也就观众对剧情的失望。有观众说:“为什么对于独立日这种最后地球人赢了我一点快感都没有呢?科技跟人家差了千年,能到达地球的外星生命的科技瞬秒地球没有悬念”。其实这就是电影影片的深层魅力,可激发观众的思考,引人警醒。

2004年,印度洋海啸使得22万人失去生命,数以万计的人家破人亡;2005年美国飓风“卡特里娜”使得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2008年中国四川8.0级大地震夺走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生存的世界究竟怎么了?觉醒与反思,是人类的进步,观众由好奇到深思,是灾难片所隐藏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