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别急着脱内衣,床底可能有人!

试想一下:

你累死累活地上了一天班,在地铁上被挤得变形,穿着磨破脚后跟的鞋子一步一疼地走回家。

吃完外卖,洗个澡,躺在被窝里刷一会儿手机,很快,睡意袭来。

关上灯,一夜无梦,就是第二天被闹钟叫醒的时候,头有点沉。你以为是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没怎么在意。

洗漱,吃早饭,出门上班,又是周而复始的一天。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不耐烦了——

有什么好想象的,这不就是大多数上班族的日常吗?

正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日常,所以才更可怕。

试想还没结束,接下来发生的事,怕你连想都不敢去想:

在夜深人静,你终于睡熟时,从床下,慢慢地,爬出来一个人。




噩梦真实地发生了。

这个人用一块浸了吸入性麻醉剂的手帕把你捂晕,放肆地在你的浴室里洗澡,用你的牙刷刷牙,脱掉衣服搂着你睡觉。

然后在天蒙蒙亮时,收拾好一切关门走人,第二天又在你回家前躲在床下。

日复一日。

你从来都不知道,家里原来还有第二个人,而且跟你只隔着一张床板。

惊悚吗?

而这,还只是这部电影里,最不惊悚的一部分。

门锁

도어락

2018.12.5



看过11年西班牙那部《当你熟睡》的朋友,对这个故事设定或许并不陌生。电影《门锁》正是由此改编。

改编这种事,向来见仁见智。如果让表姐来评价这一部的话,7分。

故事上比起前作,差了点劲儿。

原版《当你熟睡》,更多地把镜头对准男主——一个精神病患者,靠折磨别人获得快乐的小变态。

坏得让人牙根痒痒,又惨得让人心生怜悯。

换句话说,一个复杂到能让观众产生同理心的恶人。足见导演对细节和心理的把握有多准。


而到了这一部《门锁》,导演更多把镜头对准被害人女主,把整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变态心理犯罪案件。

情节虽然弱化,好在氛围营造上给加了分。

全片那个紧张感...怎么形容呢...

我看五分钟就要按下暂停键,喝口水,看一会儿沙雕视频来缓缓,不然怕心脏受不了。

别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样,翻翻评论区...

有人看完吓得不敢回家。



via Leeyone.H

有人说这惊悚片比鬼片还恐怖。



viaCCCY

还有人喊着后劲真大。



via 兔小宝

所以别怪表姐没提醒你,今天这片请审慎食用,一旦吓哭概不负责。

说剧情前,先容表姐用四个字形容下这个故事:“一场围捕”。

更具体点,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下,几个男人对小鹿一般的女主进行的一场围捕。

最后把她扑倒在地,一口咬死的到底是谁?导演把这个人一直捂到最后。

可越是捂着,故事就越像一根抻长的皮筋。

谁也不知道这根皮筋下一秒会倏然崩断,还是狠狠回弹——你就把心揪着吧!

一上来,就让你喘不过气。

下班回家的妹子,刚拐进胡同,身后就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进了楼道门,余光好像撇到小门卫在偷偷观察自己。

出了电梯间,正要开门,安静的楼道里突然传来咔嚓一声。如果是有人回家,怎么刚才...没听到脚步声...

短短两分钟,导演分别用了地铁站监控和电梯间监控画面。

再搭上一个主观镜头,从墙角开始,就像变态一样紧追着妹子的背影。

谁都知道她马上就要被害了。关键是,how?

已成惊弓之鸟的妹子火速开门进屋,一开灯,没电。

密闭的小房间里,手机似有若无的光线,一一照过柜子、床、餐桌,最后停留在开了一半的衣柜上。

正当你觉得衣柜里有人时,人,已经站在了你身后。


友情提示

把手机亮度调到最大,有惊喜

接下来的扑杀和挣扎,导演处理的相当简洁,直接把镜头从走廊对准门锁。

门把手剧烈拧动,是逃。门后传来闷闷的撞击声,是追。

最后一切归于安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得手了。

下一个,就是女主。

整部电影,基本上都在按照这个节奏走,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分钟一次大炸裂。

虽然没有太多打斗和黄暴的情节来刺激感官,却有很多跟现实相似的小地方,让人细思恐极。

比如早晨上班无意间发现电子锁的盖子推开了,而自己每次进门前都会盖好。

是...在自己睡熟的时候,有人想开门进来吗?



回到家发现马桶圈被抬起来了,独居女孩子很少有人这么做吧。

是...在自己上班时,有人来过吗?



更换密码后,半夜电子锁滴的一声,接着有人使劲拧门把手。

猫眼里什么都看不见,推开门却只剩一截烟头。

真的只是喝醉后开错了门,还是...有人想闯进来?

那他又在门口等了多久?



这些小地方,在生活里都太常见了,常见到我们总以为这只是巧合,是自己一个顺手。

心存侥幸。直到侥幸被引爆。

引爆它的人,到底是谁?

一旦起了疑心,似乎看谁都可疑。

是女主的帅气上司吗?

两个人都没说过几句话,他却对妹子的地址熟门熟路。

是办业务时遇到的自卑男吗?

等到半夜就为了来堵加班回家的女主,还硬拽着她去喝咖啡。



还是只出现过一幕,在女主乘坐的电梯马上关门时,硬是用手抠开,进来直接站在妹子背后,楼层数都不按的男人。




所有人似乎都有可能,而这也正是可怕之处。

不知道防谁,就变成了防不胜防。

女主仿佛变成了一只惊鸟,站在仅有的树枝上,不眠不休地熬着,等待着最后猎人把她击落的那一刻。

紧张吗?导演又出了一计狠招,抽走了她依靠的树枝——警察。



不是没有报过警。可警察来了能做什么呢?

你一个大活人好好地站在眼前,家里的财产也分文未丢,就凭一个烟头和自己“莫须有”的猜测,别说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连案都立不了。

甚至还被怀疑,这根本就是一出“狼来了”的闹剧。




除了胆战心惊地陷进这场困境,还有其他脱身的办法吗?

电影里,闺蜜和警察都曾给过女主一个建议。在表姐看来,这个建议是多么无奈、多么偏见——

找个男朋友,像马东锡那样的。

那么,那些单身的,独居的,异地打拼的姑娘,是不是根本无法保护自己?

哪怕她们已经像女主一样,做好了一切防范措施:租住在有监控的小区里,在包里放好防狼喷雾,尽量不在深夜晚归,坐电梯靠门站,回家把内锁挂好...

还是会有一丝可能,遭遇跟女主遇到的同样的事。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惊悚的地方:是故事,也是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事实。

这也是这部电影不足的地方:只是把它当成一件意外来渲染,却忘了追问社会的失责。

在今天,一个人还能完美地隐藏自己的行踪吗?

一张外卖单、快递单上,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不知道被多少人看了个遍。

而一个手机号,又能搜索出数个社交账号。在那些账号上,你晒照片,晒日常,完全不知道屏幕背后的另一双眼睛。



电影里,女主拼着最后一口气才死里逃生。

现实中呢?

这种困境,谁能说躲得开,又逃得掉?

看不完的美剧,说不完的电影,想看更多优质佳片,关注公众号“影探”(ttyingtan),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后台回复“门锁”,一起尖叫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