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两弹一星”可造,中国“芯”难搞?委员关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尽管中兴事件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但在今年两会上,由此引发的芯片和核心技术话题仍被频频提及。大家都在说要自力更生,但究竟如何自力更生,代表委员的看法却不相同。

去年4月,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芯片等敏感产品。虽然两个多月后,又宣布暂时、部分解除对中兴的出口禁售令。但中兴事件触碰到了中国通信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痛点。“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两会上,代表委员普遍认为,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

然而,谁来攻克核心技术?代表委员们众说纷纭。

雷元江委员认为,国有企业有资金、有人才,可以集中力量研发芯片等核心产品。

王雪梅委员说,能不能集全国之力,像研制“两弹一星”一样,汇集全国顶尖的人才一起做成一件事。

但也有委员认为“两弹一星”的精神需要发扬光大,但是研制芯片,当年“两弹一星”的模式却未必合适。

黄立委员说,芯片产业必须付诸大量应用,经过大量迭代,而只有占领市场,才会有应用和迭代。并非突击搞出一个芯片就完事了,而是需要长期发展、完善。

他说,若光靠国家投资,时间一长恐怕是没生命力的。还是要用市场的力量,包括民营高科技的力量。芯片是国家大事,要举全国之力,而不仅仅是国有(企业)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