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对孩子发火?背后的真相引人“哗然”

你是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吗?

细心,耐心,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遇见“熊孩子”也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吗?

最近网络几乎被这个12岁少年霸屏,12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因冲动失手犯下滔天罪行,杀害亲生母亲,令人扼腕。

而当他接受采访时,所表露出的不屑一顾,甚至说出“我杀的不是别人,是我妈”的忤逆之言,又让无数看官欲惩之而后快。

如何严惩这个“不肖之子”

就在人们讨论如何严惩这个不肖之子时,

吴某毫发无伤的被释放了。

......

益阳教育部门表示,吴某没满14岁,不能进行拘留或进少管所,所以被警方释放,由家长接回监管。

令人意外的是,他还要重返学校,

这引发了学校其他家长们的恐慌和强烈反对!

面对一个弑母后,仍可以逍遥法外的未成年,其他家长心中不由揣测,往后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不经意间激怒了这个杀人无需负责的未成年。

THINK

这背后隐藏了多少教育深坑,埋藏了多少缺少父母关爱的积怨,才让一个少年如此淡薄亲情。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面对让你几乎肺泡气炸的孩子,似乎只有一个字——打。

用心看见那个

有点 “任性”的孩子

作家刘继荣在《白色风信子》中讲过一个小故事。

妈妈有天去幼儿园接女儿,老师提及女儿近些天用餐的时候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当着那么多家长的面,她有点尴尬,有点愤怒。

回到家后,原本身体就有些不舒服的妈妈躺在床上休息。

女儿一会儿开门进来想说些什么,后来什么也没说就出去了,过一会儿又推门进来,门吱吱呀呀地响着,惹得心烦气燥的妈妈朝女儿大吼:

「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原来,那个看起来不断惹妈妈生气的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妈妈的爱。

后来才知道,女儿开门是因为不小心划伤了手,想找妈妈包扎。

而划伤手又是因为知道妈妈最爱吃苹果,想给生病的妈妈削苹果吃。

再后来,妈妈得知,女儿拼命多吃饭是为了让自己不生病,快快长大,帮妈妈做家务。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用心看见那个有点任性、有点淘气的孩子,那些不太可爱的举动背后,或许是一份你不曾看到的温暖和爱。

孩子天生就爱模仿

就连许多动物的幼崽

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成年动物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只小猫在模仿猫妈妈洗脸,它和猫妈妈的动作就像模子里刻出来一样,几乎可以算是整齐划一。而我们的孩子,只能更厉害啊!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看到一种行为的时候,脑海中会留下记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模仿。

一旦有机会就会表现出同样的举动。

河南丽桦教育集团总裁吴欣桦女士与您分享:

早在1963年,Albert Bandura等人就进行了一项研究攻击性社会行为的实验。66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被分成三组看同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个成年人在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三组孩子分别看到了这个行为带来的不同结果:

第1组孩子看到这个成年人因为攻击性行为得到了奖赏;

第2组孩子看到这个成年人因为攻击性行为被另外一个成年人斥责;

第3组孩子看到这个成年人没有因为攻击性行为得到任何奖励或惩罚。

之后,第1组和第3组孩子便开始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对于这个结果,想必大家都很好理解,所以研究人员想要继续了解,第2组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动摇”?

他们又做了进一步实验:这三组儿童随后被告知,只要他们再现视频中的行为,就能够获得奖励。

结果无一例外的,三组孩子全部都完整地模仿了视频里的攻击性行为。

就连小女孩都表现出了让人胆颤的暴力举动。

这说明了什么?当攻击性行为受到了肯定,天性好模仿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

如果大人动手打孩子,就相当于给孩子做出了一个不良的行为示范,让孩子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

就连小女孩都表现出了让人胆颤的暴力举动。

再回头想想那个12岁的少年,

虽罪行无可饶恕,

但是谁造成他变的这么暴力冲动,

想必各位老师及家长心里都有了相同的答案!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愿每一个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自己的孩子,给他足够的自由,也给他足够的耐心,为他的人生谱写一层温暖的底色。

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依然会愿意跟你分享喜怒哀乐,依然保有一份为你报忧的勇气和底气。

当孩子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甚至顶嘴的时候

你是怎么处理的,

和同行的我们一起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