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害自己的孩子啦,他不该变成你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近期,《少年说》中,一个小女孩的一番话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话是这么说的......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妈妈,孩子不是只是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话音一落,掀起了一番高潮,台下的孩子们掌声雷动。

我想这句话是真的戳中了太多孩子的内心,才会让他们为之鼓掌。

但是话说回来,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那么优秀吗?他们就没有任何缺点吗?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认为的“别人家的孩子”。就算是再好的孩子,他们心里也会有自卑感。

曾经在做生涯规划辅导时,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和他的交谈后我认识到,“哦,原来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么自卑?”

当时,他是这样告诉我的......

从小我就算是半个“别人家的孩子”。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还不到八岁,随便一个人见了我都会说:"你好聪明呀"“学习累不累啊”“你妈妈教育的你真好”。

你每次想张口说,我觉得物理老师好讨厌,这次考试好难,为什么这个知识点学不会时,大家都只会说一句:哦……。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人真正想和你对话。他们眼睛里面的你只不过是个符号,是个刻板印象,而真正的你,却消失不见了,逐渐变得自卑,孤独。

后来,我遇见过一些高考状元,他们大多数在多年之后往往都不愿意被提及自己是“高考状元”这件事情。谈起来的时候,大家常常说:因为别人只能看见我的“光环“,再也看不见我这个人了。

社会的期望,对每个“符号”的认知,都会拼命地投射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身上。

“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非常听话的。应该是每天按时睡觉的。应该是非常懂事的。应该是聪明不会偷懒的。每个其他人念叨“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不过是带着自己想要处理但无力去处理的情绪,念叨自己理想化过的形象,使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映射。

一个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妈妈,会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能做好,你怎么不行?;一个对自己学生愤怒的老师,会说:“别的班的学生”都很听话,教什么会什么,你们怎么不会!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被使用的符号,是工具。你不能不听话,你不能不完美,你不能不符合他们对你的想象。

他们随之而失去的,是被允许“做自己”的空间。

所以,我希望家长们都尽量以一种正确、辩证的眼光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么非要去变成别人呢?做自己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