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品牌:它在国外家喻户晓,年收入超过2400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出国门,受到了海外各国人民的接受和喜欢,有些产品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本土品牌。在国内有些人还在迷信进口产品的时候,我国的一个品牌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名牌,它就是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海尔。


2018年年初,世界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零售量报告显示,海尔冰箱以17.3%的市场份额第10次居全球第一。

1984年,海尔集团创立于青岛,其前身是青岛日用电器厂当厂长,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在张瑞敏之前,已经有三位厂长申请调离,张瑞敏来了之后,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制定规章制度,解决了工人懒散问题。其次四处借钱,解决工人工资短缺的问题。张瑞敏认识到,要把这个企业盘活,首先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电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国内的技术和产能均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张瑞敏专程去德国取经,引回了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


在德国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是德国的一个节日,看着外面灿烂的烟花,陪同方的一句话让张瑞敏心中燃起了熊熊斗志:“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烟花,中国的工业落后,但你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非常棒!”张瑞敏不甘心中国只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传扬于世,他要塑造自己的品牌,让中国现代产品的品牌同样享誉全球!


想要塑造品牌,品质是第一位的。张瑞敏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有著名的“砸冰箱”事件:1985年,一次检查中,张瑞敏发现有76台冰箱存在问题,正在大家议论如何处理它们的时候,张瑞敏抡起铁锤,将这些冰箱砸成了一堆废铁。他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次品。”这个事件深深地影响了海尔的员工们,自此之后,海尔冰箱的品质很快好转,逐渐成为中国家电市场品质的象征。

张瑞敏当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雄心,1990年,海尔第一次向德国出口冰箱,凭借出众的品质,当年累计出口2万台冰箱,正式进入欧洲家电市场,1999年,张瑞敏投资3000万美元,将工厂开到了美国。他相信“与狼共舞,不要恐惧,输了也可以学到东西。”


付出终将得到回报,海尔为树立品牌付出无数心血。而如今海尔在海外的“自主创牌”已赢得了全球160多个国家10亿用户的信赖。在全球有10大研发中心 、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在德国,当用户提到多门冰箱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尔;在美国,平均每2户家庭中就有1个“海尔家庭”;在澳洲,随处可见的海尔已经成为用户眼中的“当地品牌”。

2017年海尔集团营收241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球经营利润增长41%,其中,海外市场营收占到整个集团的40%,约967亿元。品牌带来的价值是无限的,希望海尔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