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時只有20萬人,為何能夠征服明朝?

biubiuBO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大體如下:

第一,兵在精而不在多。

這是千古的名言。

有戰鬥力的部隊,1000人可以打敗1萬人。

無戰鬥力的部隊,10萬人也不過1000人,反而會消耗大量給養。

清軍入關部隊雖然只有約20萬,但戰鬥力都是很強的。

入關時,滿洲八旗有310個牛錄、蒙古八旗118個牛錄、漢軍八旗164個牛錄。以滿洲每個牛錄300人、蒙漢每個牛錄200人的平均值推算,則總數為14.7萬人(滿洲八旗約9萬人、蒙古八旗約2萬人、漢軍八旗約3萬人)。另外加上天佑兵、天助兵、外藩蒙古兵、朝鮮兵等等,總計約20萬人。

以八旗兵為例,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最強的幾支軍隊。

明軍和八旗兵的野戰中,幾乎沒有一場佔上風。

後來雖然八旗兵腐敗,接替他們的綠營兵戰鬥力較差,但仍然在滿清前期和中期也打過很多戰役,從南方的緬甸打到北方的蒙古,勝多負少。

再說,其實20萬大軍也不算少了。

壬辰倭亂期間,大明軍隊遠征朝鮮,也不過長期保持10萬兵力。

明軍為了剿滅滿清,破釜沉舟的薩爾滸戰役中,明軍不過8萬多人。

而李自成去山海關打吳三桂,其實作戰部隊也就6到8萬人,其餘都是民夫。

以滿清20萬大軍的精兵,已經可以在大明內部打贏任何一場戰役。


相反,明軍則是大明末年的軍隊,戰鬥力虛弱,軍餉都拿不到,很多幹脆就是混口飯吃的流民組成。這些軍隊兵力再多,形同民兵,其實不能和正規軍對抗。

第二,清軍入關後飛速壯大。

入關以後,由於崇禎已經死了,大明亂成一鍋粥,大量明軍來投靠,總數不下幾十萬人。其實早在入關前,吳三桂的明軍投靠滿清就有五六萬人。

再比如滿清大軍殺到江南的時候,號稱80萬大軍的左良玉正在和馬士英內訌。

見到清軍趁虛而入殺過來,左良玉的這些部隊全部投降清軍,一般認為投降的部隊最少也超過20萬人。

滿清軍力一入關就飛速增加,不是區區20萬了。


第三,明朝內訌太激烈。

可以說,明朝完全是毀於內訌而不是外寇。

即便是滿清20萬大軍,如果大明沒有內訌,滿清征服中國可能性很小。

但事實上整個大明內部,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是大規模內訌。

各股農民軍、南明各派系軍隊、地方武裝力量割據一方,互相攻殺,一盤散沙。

這就是滿清絕佳的機會,可以輕鬆地各個擊破。

如果大明能夠團結起來,停止內戰,集中國力和軍力和滿清打持久戰,滿清很有可能連關都進入不了。即便能夠入關,也很難站住腳。



況且,滿清內部問題也很多,各部落頭領有很大權力和自己的部署。一旦滿清遭遇持久戰,或者遭到很大的失敗,內部也很可能會出現內訌,就像以前的突厥、匈奴一樣,自我毀滅。


薩沙


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餓狼傳說”。

入關前,努爾哈赤並沒有料到自己和後世子孫可以成功入主中原。這是因為努爾哈赤基於自身實力,通過兼併東北各個部落後,有了一定的實力基礎,但是體量依然不夠大。

所以,後金最後能成功打敗明朝,入主中原,準確地說,他們選擇了一種更有“性價比”的戰爭營銷模式。


“性價比”本是商戰中常常用到的術語,尤其是小米模式的成功,讓性價比更加深入人心。那麼戰爭中的“性價比”該如何理解呢?

戰爭性價比,我們可以理解為,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爭回報。

而努爾哈赤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性價比原則的,後世子孫謹遵祖訓,如法炮製,持之以恆,把握機會,最終獲得成功。

努爾哈赤在關外做了三件事,奠定了戰爭“性價比”。


1.靠制度降低軍事成本,提升戰爭性價比。努爾哈赤率先創建的八旗制度,成統一三大女真部落的致勝利器。由於兵民一體,兵員有保障,生產力高,戰鬥力強,軍事成本有效降低。尤其是軍事先行,為形成穩固的上層建築提供了實力基礎,


2.靠提升文化提高凝聚力,有效降低分裂風險,形成內部向心力。努爾哈赤創建滿文,擺脫民族落後的文化現狀。在那個時代,文化是核心競爭力,軍事強大和文化崛起,是努爾哈赤能夠反叛明朝、篡逆上位的根本保證。

3.編織謊言,成功掩蓋政治野心和企圖。他發佈七大恨,掩蓋了自己謀逆篡位的野心,利用關內明朝內亂,天災人禍的混亂局面,趁機造勢,“遠交近攻”,掃除障礙。

這三件事讓後金內部穩定,尤其是,當明金戰爭全面爆發後從來沒有出現內亂局面。眾所周知,“攘外必先安內”,努爾哈赤發動叛亂後,在統一內部方面是可圈可點的。


努爾哈赤制定的八旗獎勵制度,讓八旗兵戰力爆表,把過去習慣於搶掠的“野蠻人”一步步訓練成能大硬仗的滿洲勇士。尤其是讓那些打家劫舍、好勇鬥狠的人衝鋒陷陣,獎罰分明,用戰功一改了過去烏合之眾的土匪流氓習氣。

皇太極繼續貫徹戰爭性價比模式,贏得了戰場主動權,一擊而中,戰爭的天平向他們傾斜了。

如果說,努爾哈赤起初還只是為了另立門戶,“單幹”,不和明朝玩了,還只是一個叛國者,那麼到了皇太極時代,他已經完全洞悉了中原現狀,依靠漢臣,運籌帷幄之中,伺機而動,將自己徹底轉變為“顛覆者”。

當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下北京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關外皇太極那裡,他大為震驚,預感到一個強大對手對自己正在逼宮。

他進退兩難。


從沒見過李自成的皇太極,對這個明朝的攪局者,如雷貫耳,對其發展勢頭十分之忌憚,以至於如鯁在喉。儘管此時的洪承疇等漢臣都認為,已經到了入關的極佳時刻,但他依然有所顧忌。這完全是處於對對手不瞭解的一種本能的惶恐之中。

一方面,他了解自身實力,軍力有限;另一方面,如果闖軍戰力超過自己,那麼,別說入主中原,能不能保住東北這一畝三分地都很難說。他從明朝對遼東用兵的勢頭判斷,如果明朝其他攪局者勝出,無論是誰都對自己不利。“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是誰都懂的。

為了探明闖軍的意圖和實力,他派人聯絡李自成,向他示好,千方百計表明自己,並沒有獨佔中原的想法,希望和他能夠一起打敗明朝,平分天下。

從目前解密的檔案看,這封洋洋灑灑的信,信裡信外都透露出皇太極對自身的不自信和投石探路之意圖。

然而,歷史在這裡轉了一個彎。如果這封信能及時順利送到李自成手裡,必然改變他對關外局勢的關注,制定相應的策略。

比如,在對待關外清軍態度上,要麼交好,以時間換空間,從而在他和吳三桂交戰中,不至於被清軍偷襲。要麼,和清軍締結某種聯盟,順水推舟,同樣可以探明清軍意圖。

但這封信只是送到了李自成的邊關,因為戰場局勢混亂,信沒有送出來,而讓皇太極的希望落空,對李自成的戰略決策也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所以,從皇太極給李自成的一封信就暴露出他對入主中原的猶豫和忌憚。直到吳三桂派人聯絡他,表明歸降之意,並當即“剃髮易服”表示了決心後,皇太極這才相信了他。

隨後,皇太極在太廟舉行誓師大會,號稱二十萬大軍,實際是15萬精銳。包括,6萬精銳騎兵,祖大壽和耿精忠帶來的一萬炮營和八萬步兵。不僅如此,為清軍提供後勤保障的馬伕、輜重人員、兵器修理工匠、包衣奴才等雜役人員不下十萬。

當吳三桂五萬關寧軍在一片石被大順軍六萬重創而勢單力孤、難以招架之時,以逸待勞的八旗軍趁勢掩殺,利用騎兵的衝擊把精疲力盡的大順軍打得落花流水,混亂中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大將劉宗敏也因傷,落荒而逃。

至此,清軍一路順風順水,成功入關。

明朝降臣降將,為清軍開路,可謂,輕車熟路,帶路黨,讓混亂的中原無可抵擋。

前有洪承疇降清,後有吳三桂獻關,表面看是明朝文臣武將競相唯清廷馬首是瞻。

實際上,當清軍入關後已經佔據了上風,形成了“烏雲壓城”一邊倒的單邊優勢。其勢頭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勢不可擋。

這也助長了降清者“借力打力”,仗勢欺人,如入無人之境。難怪很多人感慨,被清軍追著吊打的明軍,投降後,像打了雞血一樣,戰力爆表,有如神助。正是軍力一邊倒的優勢,讓八旗軍上下團結,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會投降明軍?!反而,越來越多的前明地主豪紳們爭先恐後歸降。

誰也不曾想到,歸降清廷者竟然達百萬之眾,局勢難以控制,一步步向滿清方面發展靠攏,最終佔據上風。這時候,你還說,清軍只有20萬嗎?

明軍最終成了運輸大隊,為滿清提供了足夠的人力和物力保障。這仗還怎麼打?


而後,雖有南明無數忠臣良將奮起抗爭,但內部混亂,缺乏統一號令,你爭我奪,被清軍逐個擊破,最終歸於失敗。

此刻,我的耳邊想起了雷軍那句著名的問候語,“ARE YOU OK?”~“ARE YOU OK?”,當明朝被“風吹雨打花飄零”而千瘡百孔之際,滿清卻靠著自己的雕蟲小技,一個金剛鑽把瓷器硬是鑽出了一個孔,而這個孔卻要了明朝的命!

狼來了!還有帶路的!還有仗勢欺人的!

一個文明的中原經受了一場血雨腥風的瘋狂洗禮,攪和得那是一個翻天覆地。從此,野蠻代替了文明,愚昧駕馭了進步,麻木、落後、野蠻奴役著這個國家。

這個時間是三百年!今天,有的人辮子還沒有剪掉,甘心當跪族,這樣的感覺真的很好嗎?

魯迅說,站起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這才是民族精神的迴歸!


卓爾艾米


首先題目不對,明朝是清朝滅亡的嗎

明朝作為一箇中央政府,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上吊就已經滅亡了。剩下的南明只能算做擁立明朝宗室建立的地方政權。

當時的中原實際上已經是明朝遺老與李自成、張獻忠正三分天下了。

其次清朝二十萬只是指滿人,並不是清朝的全部人口

1、清朝從他建立開始就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

在建立的東北尤其遼東地區本身就是滿漢雜居之地,努爾哈赤有過屠殺但更多的是將漢人當做生產資料賞賜給八旗為奴,使得滿人全都變成了職業軍人,俘虜來專事生產。同時清朝建立後的明朝和朝鮮的戰爭使其獲得了大量的人口,按照朝鮮記載清朝地二次入侵朝鮮虜掠的人口就有50萬,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俘虜的人數肯定不少。

2、同時,清朝除了滿洲八旗外還有,還有進入統治階級的蒙八旗、漢八旗。

清朝由於滿人人口數量過少一直注重拉攏其他民族的人。在最開始建立的滿八旗制度時,308基本單位牛錄中其中92個是蒙古人和漢人。到皇太極時期,為擴大兵員要求其統治區的漢人每20人抽一人編入漢軍旗。到入關前除了滿八旗外,還有蒙古八旗129個牛錄、漢八旗167個牛錄。尤其是漢八旗,有說法雖然只有167個牛錄,但人數比滿旗人數都多,有25萬。

再回看當時中原的實際狀況

1、三家互為死敵。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的死仇自不必說,李自成和張獻忠本是革命戰友,但都在“革命”成功前想乘人之危下手吞併對方,使他麼面對強敵不能一致對外。這就給了清朝各個擊破的機會,同時三家期望對方被清朝搞死。

2、李自成失敗將明朝最後精銳送給了清朝。晚明在崇禎手中精銳在一次次戰爭中都損失了,到明朝最後能打的部隊就剩下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結果就是本來就善戰的八旗軍加上關寧鐵騎去打一群沒有頭腦的農民軍和有頭腦但沒節操的南明官僚。

結果就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因本文主要描寫不同陣營的關係和實力,為連貫性本文將皇太極改名前的後金也寫作清朝)


歷史小知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題解,分別是入關前和入關後。

入關前,明朝從未在軍事上壓制過清朝,反而屢次被清軍大規模消滅,而且清朝在入關前消滅了明朝至少三十萬軍隊,其中大多數是明朝的精銳部隊,尤其是在松錦大戰之後,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為何清軍能夠壓制明軍,除了滿洲八旗戰鬥力更好以及火器更強之外,清朝的行政效率也遠高於明朝,這是因為八旗制度管理層級簡單,從低到高依次是佐領、參領、都統、皇帝這四級管理體系,官員數量遠少於明朝,而且機構也沒有明朝臃腫龐大。因此清朝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利用,這也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入關後其實也簡單,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不折騰。清朝入關後打出的口號是官仍其職,民復其業,同時廢除三餉降低老百姓負擔,再者在清朝入關前就已經開始儒家化改造,並吸納明朝官員、知識分子加入到清朝的官僚系統,因此清朝在入關後能快速和明朝各個階級達成共識。同時,由於清朝強盛的武力讓人們認識到只有清朝才能穩定社會秩序,所以基本上全天下都接受了清朝的統治。畢竟沒了明朝太陽也照樣升起,生活還要繼續,換湯不換藥罷了。

最後還是那句話,歷史只會把機會留給強者。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先來分析清朝。

首先八旗軍的戰鬥力當時比較強。

滿清崛起完全是因為李成梁想把努爾哈赤當做棋子制衡遼東各部以免力量失衡,同時由於他對殺害努爾哈赤祖父與父親心懷愧疚,以及一系列明朝自己內部的因素,才使努爾哈赤失去控制,統一了女真各部。恰巧此時,明朝日薄西山,一點點衰落下去,努爾哈赤抓住機會,薩爾滸戰敗明軍,從此遼東局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真正改變了滿清命運的是他的兒子們。

一個叫黃臺吉,一個叫多爾袞。

黃臺吉改變了努爾哈赤的民族政策,這點很重要,這是入住中原的必備條件,如果這條不改,建奴始終是強盜。另外還強化了自身的政治及軍事制度,愈發地趨於成熟。

還有個多爾袞。他在兄長死後掌握大權,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極其明智的決策,並讓那顆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砝碼——吳三桂,迫使他倒向自己。注意,是迫使,有點運氣成分的。如果正面對抗,他不一定打的贏一個新興充滿希望的農民政權。

總之就是運氣太好了。

最最最重要的是,滿清統治者一直在吸納明朝降將,積極向他們請教,所以他們才是滿清奪取天下的最大功臣。

漢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我不得不說,那就是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整自己人比敵人還狠。

再來談明朝。

那麼明朝這邊軍隊戰力羸弱,原因是他從中期兵制發生了改變。首先土木堡之變本就損失很多精銳的軍戶,再加上國家安定以及經濟發展,土地兼併日趨嚴重,軍戶賴以生存的土地不斷減少,軍戶地位也在下降,所以造成了大量的軍隊缺額。再加上軍官虛報人頭吃空餉,所以明朝中期以後逐漸由世兵制轉變為募兵制不僅給政府財政造成了大量的負擔,而且軍餉經各層官員層層盤剝根本無法發揮全部效力。我們知道,明朝政府其實一直很窮,明朝就算攢點力氣也用不到地方,攢到了一點還要憋出內傷,於是慢慢內傷積累,就被內傷給終結了。

不得不說,發工資組軍隊真的是一種效率最差的辦法。不管打贏打輸,都要花錢。

不過明朝也到時候了,當利益劃分出現衝突的時候,就是這個封建王朝衰落之日。

那麼結果已經明顯了,一個是被天災、腐敗、內鬥蛀空的老舊政權,一個是雄心勃勃、內部團結、目標明確的新興勢力。這樣當後者佔據優勢的時候,一大堆狗腿子都知道怎麼做的選擇題,當然就是優劣已分了。

不過還是提醒各位,明朝是亡於農民軍,滿清只是起到牽制催化的作用。


知行陽明道


應該說,清軍能夠征服明朝最大的原因還是對待漢人投降過去的人很重視,也讓他們組成了漢八旗,在統一的過程中,漢八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漢八旗,就沒有清朝的統一中國!


第一個大將軍就是洪承疇的投降,可以說洪承疇為大清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後就是封為三藩的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位藩王,如果沒有三位的一路向南向西的征戰,清朝能夠統一中國是個問題,或者說僅僅依靠滿八旗的這些子弟們是做不到統一中國的,他們的軍隊雖然戰鬥力比較強,但是人員有限,畢竟真正的戰爭是要消耗人力的,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損失更小,他的軍隊的人數還是有限的!


鵬程日誌


為啥?因為一盤散沙,我們回到滿清入關時中國的狀態,北方有大順政權,四川是大西政權,南方是南明。總體來說當時中國漢人分成了這三個政權。

假如是這三個政權團結抵禦外敵的話,滿清是不容易入關的,可是你叫這三個政權團結,那基本上是痴人說夢。我們不說農民軍和南明政府聯合起來,就光說同屬起義軍的大順和大西都水火不容,當年張獻忠是拿下湖北的,但是他看到李自成也奔湖北來了,就趕緊奔四川去了。張獻忠為啥要躲著李自成?因為他們早在一起反明時候兩個人就有解不開的矛盾,如果兩軍會面肯定是兵戎相見,所以張獻忠覺得自己實力不如李自成他才跑到四川去。網上很多人問李自成敗了為什麼不投靠張獻忠?李自成很明白投靠張獻忠自己不是有活路,而是死路一條。而且李自成確實也幹了很多兼併其他農民軍的事情,所以就清朝入關時,整個農民軍都無法做到團結一致。

而農民軍和南明政府更是水火不容,因為北京的崇禎政府就是被農民軍給推翻的。所以在南明政府剛建立那時,國家政策就是要剿匪,而且是打算聯清剿匪。所以說當時的中國就是一盤散沙,也形成不了統一的局面。因為這三方的彼此間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所以只有等著滿清來各個擊破。

事實上也是這樣,滿清打大順時,大西和南明按兵不動,滅了大順來打大西時,南明還是不為所動,然後滅了大西就輪到滅亡南明瞭,此時已無力迴天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滿清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不成功也難。明末自身的腐朽積重難返,加上崇禎皇帝不能知人善任人才,眾叛親離,想想北京城的皇宮太監都對其不滿,打開城門放起義軍進城,可想而之,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不滅亡才是不正常的。反觀滿清從前期就對人才相當重視,只要是人才,早期皇太極放下身段招降洪承疇,不擇手段搞到麾下為其效力,不管你是漢人滿人,搞不到手的反間計除之,袁崇煥就是例子。在有滿清戰略高度正確,志在必得。不同於農民軍,只知道錢財女人享樂,不懂懷柔政策,不能團結可團結的力量,逼迫前朝的舊勢力投靠了滿清。加上多股農民軍對明王朝重創,明軍多線作戰,首尾難顧,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吳三桂投降滿清,滿清坐收漁翁之利,天助滿清。八旗兵說是二十萬,實際也就十來萬,但都是快馬彎刀訓練有素的虎狼之師,對付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對付沒有正規軍軍事化,軍紀鬆散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自然像秋風掃落葉,橫掃中原。











遺失在密林深處


這是天意,非人之所願也!

自古以來,或興或衰,非取決於大國,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眾人之天下。天賜與誰,則誰得之。古之大遼、金、大元,俱由小國而成為皇帝。大明朱太祖,原系僧人,賴天眷佑,起為皇帝也。豈有一姓人登皇帝位,永世不移之理乎?天運循環,有皇帝而廢為匹夫者,亦有匹夫而起為皇帝者。此乃天意,非人之所願也!

所以、上天賜“萬曆二十年不上朝”,使天命汗能一統女真”!(後、萬曆被噩夢嚇醒,解夢是女真。華夏五千年,女真只一統過兩次)

所以、上天賜“遼東三傑”,全部被腐明自己幹掉

所以、上天賜“天命汗自沉船中,撈出紅衣大炮”(最後這個,人工痕跡太明顯,沉船裡撈出紅夷大炮,俺都不信啊)

哈哈...


綠巨人的生活


可以借鑑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國民政府的各個利益集團表現就不難理解清怎麼一統天下了,別說二十萬八旗虎狼之師,就吳三桂寧都鐵騎就可圈可點為韃子打下半壁江山手刃永曆帝,當然還有耿精忠尚可喜王輔臣等等助力。

最無恥的就是明崇禎帝的朝廷內部官員一個比一個無恥混蛋,魏忠賢餘黨打開城門歡迎李自成匪徒,東林黨更可恨,貽誤戰機剋扣軍餉,投降比比皆是,崇禎帝固執自負,吊死煤山也是正常。總之一個腐朽政權滅亡不值得痛惜,王朝興百姓苦,王朝亡百姓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