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婚俗,騾馱轎婚禮

騾馱轎婚禮亦稱騾馱轎娶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流行於山西省平魯區、偏關縣,內蒙古清水河縣、準格爾旗等長城沿線和黃河沿岸農村,後亦成為一種社火表演形式。


騾馱轎由兩頭騾子前後馱駕花轎。花轎為長方形,轎頂多為拱形,四角飛簷。前面留門掛花簾,左、右、後三面窗欞形狀各異,裝飾古典。花轎由兩根(圓木製)長轎杆固定支撐。

清水河騾馱轎娶親風俗有“等親”。即新郎在家等待,由新郎親戚代為娶親。一般為娶三聘(送)四,娶三為哥、嫂、舅,送四為叔、姑、舅、弟。娶親上路前要鳴炮奏樂。男方給女方帶“離娘饃”、兩瓶酒和一條羊腿。女方從羊腿上割三根羊肋肢掛於轎門,示兩家結親骨肉相連;將瓶中酒倒出換水插蔥,喻意新娘生兒育女,後代興旺。

娶親隊伍到女方家,主家迎接、備酒,鼓樂手打鼓奏樂三遍。一、二遍鼔,為娶聘方飲酒吃飯,新娘換衣著裝時間,三遍鼔樂響,催新娘上轎。新娘由哥哥置於肩膀上送入轎中,女娶女送者座轎,新娘居中,轎中一般為三人。其他娶聘人員乘馬騎驢或步行。

回程路上,騾馱花轎披紅掛綠,娶聘雙方紅花彩裝,鑼鼔樂不停,擁簇前行。見路人需“奉揖”(施禮),偶遇娶親花轎,新娘需互換“眼紗”(蓋頭)。


花轎回到夫家院,鼔樂齊鳴,炮竹轟響。房前神位置鬥乘五穀,內插弓箭、鏡子、尺子和秤。喻意射妖照怪,做事有尺度,夫妻稱心如意。新娘下轎先由婆婆“開臉”(用線拔汗毛)。然後,新郎由叔或哥扛出放氈上(腳不著地),新郎捧“寶書”,新娘託“寶瓶”,夫妻開始“踩紅氈”、“跨旺火”、拜天地、拜祖宗父母、入新房儀式。院中還要撒五穀、唱吉祥詞祝福等,鼔匠班開演大戲(吹奏晉劇)。

中午喜宴進行時,代東引領新郎新娘,介紹親戚朋友並逐一敬喝喜酒(敬酒)。新房亦頗有講究。除應備物品外,炕桌上置喜燈(油),晝夜不滅。新娘端坐於炕上,由新郎揭開面紗,飲糖水、吃交杯酒、菜等,親戚們湧入洞房博彩頭,耍笑逗樂。

第二日上午,在堂前(掛家譜)拜堂認親。司儀按男方家族長幼尊卑,向新娘新郎逐一介紹,親戚放拜禮,新人叩頭。回門時,或坐騾馱轎或乘馬或騎驢。(作者:白文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