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的女生相親要有車有房?你怎麼看?

北極菜鳥


這件事不僅合理而且理所應該。

為什麼?

你都說了是相親,相親就是篩選,比較,選擇的一個過程,你如何能在多個相親對象之中脫穎而出,讓女孩選擇你,無非就是看你的條件了,最直觀的,長相,身高,學業水平,畢業院校,工作收入,家庭背景,自己想一想,你也是同樣的以某些條件在篩選她,所以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要抱怨女生相親要求有車有房。

究其原因,是因為你們沒有感情基礎,女孩不喜歡你,女孩還沒有愛上你,而相親的形式就是要求對方成為自己下半生的另一半,為了自己可能的損失減少到最小,只能要求你物質條件好一些,這樣才不會覺得自己很虧。

如果你是通過其他方式認識的一個女孩,以朋友的身份去相處,培養感情,以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女孩,等到她完全喜歡上你,愛上你的時候,相信你也會知道,女孩是不會要求你有車有房,她會願意和你同甘共苦,甚至是你去哪裡,她跟到哪裡,只要你的愛就好了。

同樣的,如果你和一個女孩通過相親認識,而你並沒有給女孩那種非你不娶,相親就必須帶有目的性的感覺,這樣說相親不過是認識新朋友的一個方法而已,而後你再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更是順其自然的。


破洞子


現代的社會人人都比較缺乏安全感,房和車在中國結婚算是一個比較硬性的要求了,相親找對象跟自由戀愛的不同,不論男女肯定都想找條件比較好的,人人都想過上好日子,所以這個本質上是沒錯的。

如果說要求過分,比如必須在什麼地方,必須多大,車必須幾百萬以上,房子車子都要寫自己的名字,一定要在孃家買之類的條件可能就需要仔細考慮考慮了,也許是價值觀不同。

愛情這個東西本身不是物質的,但是缺乏了物質的基礎,剛開始再好,最後也都有可能扛不住。


Mr貝叔


最近在瀏覽帖子的時候老是看到一些充滿相親話題的討論——在相親中受挫的男女開始猛烈抨擊女性或者男性,把自己打扮成一種不合理社會安排的受害者,充滿戾氣。大多數人對物質的要求是排在第一位的,精神層面總是在後面排隊呢,那麼物質的代表房子和車子必然是首當其衝的。

相親的時候互相摸對方家裡經濟狀況的底細,甚至一開始就明碼標價,確實挺讓人難受的,它反映了社會的而很多問題:尚未體制化的貧富分化(或者說階級固化還沒完成的過渡期裡,人們無所適從。解釋一下,社會產生了貧富分化,有的人一下城市房產多到數不過來,有的人幾近赤化,但是我們貧富分化出現時間不久,所有的這些人還都混在一個池子裡,甚至大多數有錢人也都是窮過的,他們能跟窮人對話,他們能理解窮人在想什麼,他們早年的同事朋友有很多窮人,互相給孩子介紹一下相親對象,很容易就法案生不同階層的碰撞了。窮人家的女孩子還想嫁個富裕的男孩,富人家的女孩子還不知道對面坐的這個相親對象家裡是什麼底子。

先不說相親,先說說我的小學同學。我們同學裡有廠長家的子弟,有住專家樓的工程子弟,有我這樣普通家庭的子弟,也有個別非體制內、在廠裡擺攤賣菜的子弟,那時候都上一個小學一個班。後來發現廠領導子弟出國了,知識分子子弟考上985,普通職工子弟上個一般的大專院校,菜場子弟從父業賣菜去了,也就是說階層開始分化。但是最早的時候,大家是混在一起的,今天留學歸來、在北京央企工作的廠長兒子見了賣菜的還是能聊個幾句的。或多或少人們生活還是有交集的。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些人的孩子,還會上一個小學一個班嗎?三十年之後,央企中層的兒子跟賣菜的兒子還會有半毛錢的關係嗎?這不是開玩笑嘛,你當那重點學校、學區房都是紙糊的擺設嗎?

我們這代人生活在貧富分化初現,但分化尚未體制化的時代,不同階層的人還在碰撞,而我們的孩子,將生活在體制化了的社會分層中。所謂體制化,就不僅僅是經濟的分化,而是從社會地位、地裡、心態、觀念、行為準則、道德標準、三觀,最後是文化和語言的全面分層。如果我們不說同樣的語言,我們如何相親?

人們經常說中國人太功利了,但是有沒有想過,西方人不在乎房子車子,為愛情結婚,其基礎是什麼?簡單的說,更在紐約東區的人約會,一般不會關心他是坐公交來的還是開車來的,哈羅公學的兩位朋友介紹相親,一般不會一見面就想知道對方倫敦有幾套房。我們是暴發戶,暴發戶就是功利、刻薄、仗勢欺人,人家都是貴族,貴族不需要刻薄,不需要仗勢欺人,因為體質和文化已經把篩人的髒活都幹了,不需要每個個體再親自動手去問對方有沒有房子車子了。有些人可能覺得我說的太誇張了,外國不是有好些街上碰到的,搭個訕最後談戀愛的故事嗎?我不否認這些故事的存在,但是這才體現了體制化的貧富差距的力量:上東區的富二代不會出現在布魯克林的咖啡館裡的,是不會去法拉盛的蒼蠅館子吃中餐的。就連地理隔離這種髒活,他也幫你幹了,它保證你在自己生活圈內的大街上一見鍾情的女子,跟你是差不多階級的。

我以前子在北京,發現我能認識的人比我有錢太多的和比我窮太多的人裡,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沒有那種週末炒兩個小菜叫到家裡吃飯的朋友。大底上住我們小區的,跟我經濟情況都差不多,和我是朋友的想法差不多的都是教育水平相當、社會地位相當的人,吃完晚飯在家門口公園溜達,在回龍觀公園、在奧森或者朝陽公園,碰到的姑娘小夥是不一樣的。我就想,未來如果還存在家長介紹相親,或者相親太落後被淘汰,進步成從自己生活圈範圍裡尋找真愛,無論怎樣,對象都不會太出圈了。

大家知道海淀區的學區房炒到二十萬一平方,等這批小學生進入婚姻市場,不需要問對方有沒有房有沒有車,只需要核對經歷,哦,原來你是中關村三小+人大附畢業的啊,我也是我也是,好巧啊!這就認識了。他們會是真誠的,他們會有愛情而不是算計-畢竟有共同生活體驗的人更有共同語言-但是我們今天還能感受到,這裡面其實試是有篩選的。你要不信,再看看上海的幼兒園和小學是怎麼面試家長的,那面試題,比你家有房有車更可怕。

不論男女,現在這種一見面就問房問車的情況確實挺討厭的,但是它的背後暗含一種邏輯:沒房沒車的跟有房有車的居然還能坐一塊吃頓飯,父母輩里居然還有個別真誠的相信窮人和富人家的小孩門當戶對,值得介紹一下,一個人上的什麼學找的什麼樣的工作在那個社區長大的居然能不嗯呢該直接反應他爹媽加存多少錢,能不能買房,自己家負擔不起房子的女孩居然想認識一個能負擔的起房子的男生,家裡一窮二白的男孩相親還能相到自己“養不起”的“拜金女”。

二三十年後再回顧這段時間的社會,我們大概會給它一些諸如浮躁、膚淺、拜金、缺乏風度的標籤,變動的時代缺乏所謂“道德”,因為“道德”都是沉澱已久的價值觀和安排,而我們還沒有塵埃落定。但是作為自古都很重要的物質基礎——房子,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想要屋有嬌妻,必須吾要有屋。


箱包佬


現在的社會男女結婚,自由戀愛的很多,相親的也不少,具體情況要分地區的,有的地方相親現象非常普遍,我有個同事來自於河南,聽他說他們那邊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結婚大部分是靠相親,有的人過年假期回家,利用過年期間就可以相親幾十個,成功率也不是很高。

在相親的過程中,女方要求男方有房有車,那是現在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女方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想再物質方面有保障。

相親和自由戀愛不同,戀愛是有個過程的,男女雙方在戀愛的過程中對雙方的性格,個性,工作,潛力方面都會有深入的瞭解,只要認同了對方的人和能力,也就不一定硬性要求那麼多物質的東西了,相親卻不然,短期內互相肯定不可能瞭解的那麼深入,只能通過媒人在中間周旋,哈哈,所以彩禮,房,車就成了相親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硬性要求了!


義薄雲天壤之別


這是好現象,證明時代和社會都進步了。要知道,在五、六十年代相親時只問能不能吃上口飽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就是那個時代生動的寫照。


現在不同了,人們思想境界、經濟水平和物質層次提高了很多,吃飯不再是問題。女生嫁漢的要求也提升到住得舒服不舒服,出行有沒有面子。讓一個穿著紗裙皮草螓首蛾眉的女生大冬天的坐在一輛一動就響的破電動車上,讓咱也看不下去。


人,生活的首要基礎就是衣、食、住、行,在解決了溫飽之後,必然向更高的階段進步。


或許下一代,相親時不再問有車有房,而問有沒有別墅,開不開飛機?


所以,一個願意上進並願意跟男生踏實過日子的女生在相親時問你是否有車有房,沒毛病!恭喜你,她是個正常人。


的盧飛雪


美滿婚姻=感情+物質,缺一不可


風輕雲淡60215256


有車有房是女人對一個男人的基本能力的肯定,沒車沒房可能會是連家都養不起的懶於奮鬥的男人!所以女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幸福著想,才會提這樣的條件。


醜女的幸福可可


這些要求,無可厚非。但都要考慮雙方的條件,兩個人結合是為了組建家庭過日子,畢竟,中國還是農村人口多,在農村,不見得就不好過啊!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幸福是過給他人看的。


手機用戶6227265703


不選有車有房,難道選沒車沒房?


小剛3426


你也可以要求她身高三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