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介子推下場如何?

別酒怯流年



俗人觀史


介子推,何許人也?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確實很陌生。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人,字號介子、介推,晉文公重耳的輔臣,逝世於介休綿山(今山西介休市),對於他的死坊間有不同的看法。

割股奉君 \t

春秋時期驪姬之亂暴發後,為了躲避追殺晉國公子重耳避四處逃亡,跟他一起的有五個人,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逃亡的十九年間介子推一直跟隨在重耳身邊,居無定所困難重重。重耳最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功不可沒。 \t據資料記載重耳逃入衛國邊境時,鳧須把重耳一行的糧食全部偷走了。逃入深山密林中時重耳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餵食重耳,重耳得以活下來。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不離不棄,成就了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

功不言祿 \t

重耳歷盡千萬艱險,回到晉國成為君王,欲賞賜跟他逃亡的一行人時,很多人都跑到重耳面前,誇讚他們的功勞。介子推看不慣這些人,拒絕了並毅然辭官,攜老母親歸隱於綿山。



封於綿山 \t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書:“至死不復見”。介子推攜母隱居於綿山,直到他離世了也沒有見過他。追崇介子推的人為他鳴不平,提筆於宮門上寫道:“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當晉文公出宮門看到這些字時,羞愧的說:“這些字是寫給我看的,我忙於處理朝中政務,涼了子推啊,沒有表彰他的功勞。”打探得知他住在綿山上,於是晉文公將綿山當做獎賞封給介子推,說:“就以此銘記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



民間傳說 \t

對於介子推的死民間流傳甚廣。晉文公在得知介子推歸隱於綿山後,非常的氣憤,自己親身去綿山找子推,但是介子以各種理由避而不見。於是晉文公手下武將看不慣介子推的傲慢,就放火燒綿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誰想介子推鐵了心不出來,最後抱在一棵柳樹上被燒死。晉文公懊悔不已,哭著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裡,用著柳木做了一雙鞋子,他每天望著鞋子嘆息道:“悲哉足下。”據記載“足下”就是出自晉文公對子推的這一嘆。寒食節也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每年這個時候不能起火,只吃冷食。



戰國屈原《九章·惜往日》中寫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青石文學


他的忠誠淡泊成就了寒食清明

但他低情商的狷介也害了自己

——分享有趣、分享觀點


今天是清明節。

清明節和春節、端午、中秋是中國傳統四個重要節日。

清明節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源於介子推。

介子推值得尊重,故題目用“下場如何”來表述是不妥當的。但他的性格、行為也是有缺陷的——起碼說,他的眼界/心胸和情商是不高的。

一、晉文公為啥不封賞介子推?

晉公子重耳(即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外流亡一十九年,歷盡艱難困苦。有天逃到衛國一個前不挨村後不著店的地方,餓的前胸貼後背,正惶惶無計間,隨從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這無疑是雪中送炭,而這碗湯可是推哥悄悄去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做成的啊,這種捨己事上的忠誠行為確實讓人驚心動魄。

我常在想,那麼英明又禮賢下士的晉文公,當初出亡隨從也就幾十人,再經十九年顛沛流離,一路死的死逃的逃,歸國時怕頂多就剩一二十人了吧,封賞時咋會忘了介子推?十九年彼此在眼前晃來晃去,何況推哥曾在關鍵時刻割了自己腿腿上一坨那麼大的肉嘎嘎煮湯給他喝,這些,咋會那麼輕鬆的從記憶中抹去?

細細想來,原因有兩個:

1、得在推哥身上找。

臨歸國時隨從五賢之一的狐偃和重耳在黃河邊有段對話,大意是狐偃說流亡中難免有做得不當處,怕你即位後追究,咱倆就此拜拜算了。重耳趕緊指到黃河發誓,說二天若不有福同享,我情願學幾千年後隔壁越南的那個H大爺志明——死於河內!

狐偃不枉了姓狐,他其實在用這種方式委婉提醒這位準國王“二天要記得對這些生死相隨的大傢伙感恩和行賞喲”。不料給正在一旁的推哥看穿:m喲,主公從做丐幫到這次回去當國王,都是天意,你以為就是你幾爺子的功勞嗦?於是就覺得“不屑與之為伍”——狐偃是文公立國/安邦/稱霸的重臣,推哥與狐偃的分歧點並非正邪忠奸或是非黑白,只不過狐偃盡忠之外,也求富貴罷了,而推哥這種一味唯忠、唯君為上而忽略團隊奉獻和人性正常追求的思維,在封建社會肯定是沒說的,但在現代人看來,卻是那種眼界心胸褊狹的“超我奉獻”意識。再說白一點兒,他的割股舍/忍行為,純屬對主子的忠/愛,對天下黎庶、對社會進步(思想方面),未見得是推動。

之後文公封賞,推哥不去表功/討賞,文公也沒有主動賞他。於是就有後來他避世山上,文公聽人主意、用放火燒山方式(迫)他出來,他不出來、就和他媽一道被燒死在一株柳樹下的悲劇。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寒食/清明節。

2、作為政治人物的晉文公的賞罰理念

當初隨文公浪跡天涯的最出名有五賢:他舅舅狐偃,趙衰,賈佗,先軫,魏犫,其餘就是不知名隨從了。到文公歸晉做了國王,也對一些人封官賞爵。介子推是“不知名”隨從中自己“不言祿”——不表功、不討賞。有個小隨從叫壺叔的也未得賞,這哥兒到爽直,直接跑去質問“您封賞了三次,三次都沒得我!當初隨您流亡、莫得功勞嗎也有苦勞嘛——難道我有啥做錯的嗎?”

文公告訴他自己的賞罰標準:那些用智慧仁義修正我言行的,受上賞;用行動助我成功的,受次賞、衝鋒陷陣的也受次賞;那些跑前忙後出力但對團隊建設、事業發展作用不大的,受三賞——三賞之後,才輪到你呢,至於原因嘛……你自己去想,呵呵。

——平心而論,文公這個賞罰理念是非常有道理的,完全符合後世大政治家/企業家標準。所以他沒有封賞壺叔、介子推等的原因就解釋的很清楚了。他不愧是一位眼界及心胸都開闊的政治家。他首先獎勵的是對國家有大貢獻的,而非僅是對自己有一己之忠的。

如此看來,推哥是太心細較真、太耿介卻也顯得眼界/氣度不太寬高的那類人——是好人/好員工,但情商卻是差了點。自己看不慣的偏偏還要表現出來,肯定歷來得罪不少人。狐偃這類優秀經理人才、鬼精們會看不出來?於是大家在文公面前時不時說點壞話也是有可能的……文公還會喜歡?所以,才又會在關鍵時刻把推哥“搞忘”咯。

所以啊,團隊/職場之中,有時候想法對,言行不對,也可能辦壞事喲。

文公呢,在推哥封賞的事件上既遭受到輿論壓力(據說推哥的隨從就寫了一首詩諷刺文公“忘恩負義”併到處貼傳單),也有些愧疚反省,於是就來表彰推哥,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寒食節、清明節。

後來的統治者們,當然非常看中推哥那種“捨己事上”的忠誠;文人們呢,則比較片面的推崇了推哥的“淡漠名利”;老百姓呢,更多看到推哥“割股”的慘烈盡忠行為,看到他“沒有得到該得到的獎賞”而產生出嘆惋和悲憫——於是共同一致的推崇,各有所由、當然也各取所需。

而今天的我們呢,在總結推哥的同時,也要感恩推哥——因為有了紀念他的這個節,也才有現在延伸出的這個小長假……

推哥確實是有性格/情商方面的缺陷,過於較真難免著眼於小。就拿他對母的孝來說,拋家出走十九年,讓母親倚門懸望了十九年,卻以一己之見最終不能讓母親享受一點清福、反被帶累著一起殉難,這個孝是不是盡得也不夠呢?

但他又確實是個好人——儘管平凡平庸,仍然值得尊重。


遠離抄襲,洗稿必究。


林武師de文散打


清明節,是一個掃墓祭袓的節日,我們中國人極為重視,中國人的祖先也很喜歡。那你知道清明節是如何誕生的嗎? 原來,這個節日的始作俑者叫“介子推” 。

介子推又是誰呢?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的一個隨臣。 公子重耳的老爹是晉獻公,晉獻公年老昏聵,當他那個心腸歹毒的愛妾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上位,拼命迫害晉獻公的其他兒子時,晉獻公不僅沒有阻止,反而聽之信之。 公子哥重耳也算機警,趕緊聞風而動,逃出了晉國,逃出了驪姬的槍口。儘管以前是諸侯家的貴胄子弟,但現在重耳不過一個亡命之徒,跟一般的流浪漢也沒什麼兩樣。 有一天,重耳又累又餓,馬上就要餓死了。 在這時候,身邊一個並不起眼的隨臣介子推,在自己的大腿割下一塊肉,煮成肉湯,餵給重耳喝。那位被人肉湯救活的重耳更是感動得痛哭流涕。 可當時的重耳也無力報答,還得繼續逃命,來日方長。在他東竄西逃流亡十九年後,終於重回了晉國當上了國君,成了歷史上響噹噹的春秋五霸之首霸晉文公。

進入人生顛峰期的晉文公立即賞賜群臣,哇呀呀,介子推一定得到了厚賞吧? 沒有,不知道怎麼回事,晉文公賞來賞去,獨忘了那個曾經割肉救命的介子推。而介子推呢,也並不想爭賞,於是背個包袱帶著自己的老媽隱居綿山去了。 晉文公羞愧莫及,趕緊去追。 可介子推故意躲著他,又怎麼可能找得到呢? 這時候,有一個腦袋裡長包的隨官獻了一個其餿無比的“妙計”——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 晉文公聽了一拍大腿,言之有理啊!趕緊下令放火燒山。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綿山從上到下燒得一片焦黑—— 不出所料,終於看到介子推了!不過,他和老母親在一棵柳樹下已被燒成了黑炭。晉文公慟哭不已。裝殮時大家發現,老柳樹樹洞裡竟然還有一片燒殘的衣襟,上面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君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活著獻肉,死了獻詩。晉文公更加感動了,介子推,你真是大好人一個啊!如果當時有“感動晉國”的獎,晉文公一定會把此獎頒給這個不要命的介子推。 為了發揚介子推“為國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晉文公號召全體晉國人民向介子推同意學習,並下令將介子推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燒焦的老柳樹死而復活,又長出了新葉,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於是今這就有了,我們可以放假三天的快活日子(*^ω^*)


槍神傳奇24272706


據《左傳》記載,晉文公重耳幾經流亡返回晉國以後,獎賞和他一起逃亡的隨從。所有的隨從或多或少都有賞,只有介之推沒要求賞賜,文公也沒有獎賞他。於是介之推便與母親一起隱居深山而死。晉文公得知他隱居後,四處派人尋找,但終沒找到,便把綿上一帶地方封為介之推的田產,並說:“以此來表明我的過失。"

而《史記》卻記載:介之推的隨從在晉國宮門上寫了“一蛇獨怨”四個大字。晉文公見後,派人召見介之推,而介之推已跑掉了。文公聽說他逃到了綿上的山中,便把山封起來,並命名這座山為“介”。這一記載雖和《左傳》稍有出入,但大略相同。

劉向的《新序》記載:介之推怨恨文公沒有賞他,便隱居到介山上,文公召見也不肯出來。文公以為焚燒介山可以強迫他出山,便放火燒山,不料介之推終究沒出山,以至被燒死。

為紀念介之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斷火冷食三天為寒食。


平淡167191170


說到介子推這個古代人,他與一箇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關,清明節又叫寒食節,說起清明節,還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國君重耳說起起,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年老昬潰,寵愛妖豔的小老婆麗姬,麗姬要讓自己生的兒子接班,又怕晉獻公的幾個大兒子不服,就向晉獻公吹枕頭風,說晉獻公幾個大兒子的壞話,竄的晉獻公殺掉幾個大兒子,晉獻公居然答應了,就派人追殺幾個大公子,其中一個公子叫重耳,得知父親要殺自己,就連夜逃跑了,還有幾個隨從侍候人員。從此重耳開始了流亡生涯,在逃亡途中,重耳飢餓難奈,荒郊野外沒有吃的,就在這關鍵時刻,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掉一塊,熬成肉湯給重耳充飢,重耳十分感激。十九年後,重耳當上了晉國國君,在重耳封賞功臣的時候,發現沒有介子推,重耳命人去找,有人告訴介子推揹著他的老母躲到山林了,怎麼喊也不見人出來,有人就出餿主意,說點火燒林,煙一嗆人就跑出來了,那知人沒出來,趕火滅後再一找,介子推和他老母被火燒死了,重耳見介子推死了,非常懊悔,為了懷念介子推,重耳發出號令,這一天不準燒火做飯,只准吃冷食,這一天叫寒食節,後來改成清明節。每年介子推的忌日都要祭奠故人。於是後人就把這一天,也就是現在的四月五日當做祭奠故去的親人或朋友的日子,現在叫掃墓。這就是介子推的事蹟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