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座古樸而又低調的城市

沒有豔遇的噱頭

沒有矯揉的故事

卻守護著古老的文明




更像一位慈祥的長者

洋溢著大氣風範

給來訪的人講述一個個千年故事



對,她就是刺桐城

就是泉州

世界第一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可是她給人的感覺卻永遠是那麼靜謐、古樸

歲月沒有洗刷掉它的歷史痕跡

而是讓一切變得更有味道




看著剛剛出海歸來的那些頭戴花巾的惠安女們

可能你會惋惜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港

失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但是如果你真正踏進這裡

就會發現

就是因為他的多元宗教

紅厝古巷

傳統美食

獨特人文

都讓它成為獨一無二的泉州


如果說廈門是一個風姿綽約的大小姐

那泉州必定就是溫婉含蓄的二姑娘

紅厝古巷,走進昔日大港


騎樓



泉州南北大街後改稱“中山路”。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



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後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商業街道設騎樓,雨天遮雨,夏天遮陽。特別是夏天雷陣雨天氣,騎樓的形式既方便了行人出行,又方便店鋪做生意。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古厝



泉州,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紅磚古厝是其精華之一。



泉州西街,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古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靜靜的訴說著古城的滄桑鉅變。


漢末兩晉,很多中原人由於戰亂避禍到泉州,帶來了中原先進的建築技術,泉州古厝在主體上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木框架的風格,又根據閩南的氣候等自然條件作了改進,泉州作為著名的僑鄉,眾多僑民回鄉後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



因此,泉州紅磚古厝有“中西合璧”之譽,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格。



泉州古厝不似中國傳統古民居以青磚灰瓦為主,樸素內斂,而是絢麗而張揚的:紅磚紅瓦,白色石基,中間凹陷兩端微翹的燕尾脊,配以精美的石雕木雕裝飾,造型華麗古典,規模宏大。

番仔樓




番仔樓是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民居建築。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貶稱)。



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於一身,因設計師建築想法各異,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歎,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



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戰、國共對峙、文革等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寧鎮豐富的番仔樓樣式及豐富內涵為代表。

 

泉南佛國,感受多元宗教




在泉州,你幾乎很難找著一處人文景觀,是與宗教毫無關聯的。宗教,滲透在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寸肌理,涵養著世世代代包容而熱情的泉州人。



在這裡,全世界的宗教你都能覓得蹤跡。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猶太教……光是短短的一條塗門街,不足一百米,清淨寺、佛家寺廟、關帝廟,風格迥異的信仰竟能相安無事。


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館”。你可以觸摸那一處處浮雕、碑刻,感受歷經歲月洗禮的曲折滄桑;可以流連於泉州海交館200多座融合各種宗教的神龕,品讀泉州人海一般的壯闊情懷。

開元寺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興盛至今。到開元寺看什麼?最著名的要屬寺內天王殿石柱上的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矗立在開元寺兩側的雙塔,東叫“鎮國塔”,西叫“仁壽塔”,均系我國最高最大的花崗岩石塔,建於南宋時期。


大雄寶殿橫樑斗拱上嵌有二十四尊妙音鳥,人面鳥身,分別捧著文房四寶,瓜果樂器,這在全國實屬少見。

清源山老君巖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到老子。如果想一睹老子傳世千年的風采,就不得不到清源山老君巖一遊了。


“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這尊道教始祖老君,高為五米,寬、厚各七米多,左手扶膝,右手憑几,和藹可親,整座石像形態逼真、技藝精妙,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石像歷經四個朝代的風雨戰亂而保存完好,在國內石雕藝術史上實乃罕見。

清淨寺



在氣候溫暖潮溼的南國古城泉州,有一座帶有異域風味的阿拉伯式建築,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的清淨寺。


建於公元1009年,巍峨雄偉,現在是泉州穆斯林禮拜、聚會之所。


走進臨街的寺門,砌穹形頂的尖拱大門,分外、中、內三層,仰首望之,大有“天作穹廬地作氈”之感。寺門後西側的“奉天壇”,牆上橫刻整排的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

基督教泉南堂會



基督教泉南堂會位於中山中路374號,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國長老會社嘉德牧師將福音傳入泉州。


當時施琅將軍後人轉手出讓施琅將軍後花園“新花山”書房的舊址。


三年後,泉南堂會正式成立,建成泉州第一座基督教教堂。

晉江草菴





晉江草菴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實物依據。


草菴依崖壁鑿就圓形佛龕,直徑1.9米。圈內利用岩石天然的迥異色彩,浮雕一尊摩尼光佛坐像,高達1.52米,寬0.83米,面圓潤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四周鐫佛光四身紋飾,雕工精緻,風格獨特,世稱“摩尼光佛”。

印度教遺存石刻



印度教寺遺存的200多方石刻,有明初移裝於開元寺大殿前須彌座的74方毗溼奴,相見以獅或人面獅身石雕;有開元寺大殿後兩根雕著印度教神話故事的十六角形石柱;還有兩根同樣造型石柱豎在天后宮寢殿等。


這些石刻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可見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或祭壇不止一兩座。

繽紛美食,品味古早味


面線糊




泉州是面線糊的發源地。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來到泉州一個小村莊,那時正值糧食短缺的時候,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乾隆在一秀才家門口下了轎,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在牆角找到一些早前剩下的豬骨頭和魚刺,洗後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去櫃子裡找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麵線糊。乾隆吃後,感覺味道十分鮮美,馬上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秀才妻子立即回答,這是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製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賞賜這個巧媳婦,面線糊也就這樣傳開來。

海蠣煎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陳振龍從呂宋島帶回了番薯種。翌年,廣東、福建受災,番薯成為推廣救災品種,吃不完即製成番薯粉。同樣,礁石上的蠔仔,也被挖剝來充飢,數量不多的人家,則將其與番薯粉蒸煮煎炒。至清代,蠔仔煎已發展到了摻入少許的蔥花蒜絲,配上雞蛋、肉片,煎熟後,再以烏醋、椒辣、佳醬(甜鹹均可)拌和。這也是我們今天在泉州大街小巷看到的蠔仔煎。

牛肉羹




在很早以前,很多阿拉伯人來泉州經商,因為阿拉伯人吃牛肉,於是泉州有了很多牛肉餐館。與西式的牛肉做法不同,泉州的牛肉以手工聞名,一把薑絲,一勺醬料,待水煮開放上醃製好的牛肉,就成了一碗味道鮮美的牛肉羹。

石花膏




喝過四果湯的朋友都知道,四果湯的標配必有石花膏。正宗的石花膏,口感絲滑,膏呈晶體狀,可以切塊吃,也可以削成細絲,夏天解暑降溫。是很多泉州人喜歡的小吃的之一。

肉粽




肉粽起源於泉州,是很經典的閩南小吃。傳說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泉州時,夜裡見一家店燈還亮著,便讓手下去詢問是否有食物,店家便將店裡僅剩的肉,蝦米,香菇,雞蛋和米包起來放入鍋中蒸熟,味道鮮香,口感香糯,也就成了現在的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