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要随性一点,别让自己活得太委屈

在工作之后,我们的生活被形容成了“两点一线”:

家到公司,公司到家。

上班要承受工作的压力,回家则接受琐事的摧残。

诚然,我们需要适应,但适应,并不等于你不能改变。

所以我们才会在很多地方看到有关“逃离”的生活体验:

有时候出去走走,旅行一番,放下的是心情,拿起的是体会。

有时候给自己买点心仪的商品,给自己一些新的东西,生活才有新的盼望。

有人说,逃离没意义,到最后不还是要重新面对吗?

但我觉得,逃离其实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人,不能给自己逼的太死,否则这样的人生,就真成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一、疼,干嘛不喊出来?

小时候打针,大人会告诉你要坚强,会去表扬那些忍住不哭的小朋友,然后让你去学学他们是怎么面对痛苦的。

长大之后,我们经常被灌输“忍”的意义,当我们被挫折和压力搞得痛苦不堪时,总有人会站出来告诉你:

大家都一样。

大家确实都一样,都要面对现实的残酷。

但,大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才是生活的真谛:

那,就是要学会调节自己。

一个人压力很大了,生活中的矛盾太多了,他压抑自己,本身解决不了问题。

那他因为这些痛苦太强烈了,喊出来了,也不能说他是一个懦弱的人。

所以是压抑还是喊出来,本身都不能解决问题,但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压抑的越久,爆发的越狠,而适度的释放,反而还能让人更好的处理问题。

生活有生活的规矩,规矩并不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会为了明规则和潜规则而苦恼。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随性一点:这种随性,其实就是刚才所说的“喊出来”:

你总是憋着自己,痛苦的是你本身,他人劝你忍住,劝你想开,都无法化解你本身的痛苦。

所以,你要随性一点,做一些能让你放松的事情,而不是被这些规矩和麻烦压坏了自己。

太沉重的东西,背负是一种考验,但背久了你得放下来歇歇,因为真到了给你压垮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而你自己受的伤害,却之后自己能够体会。

人,不能逼自己太狠:

太狠了,痛苦的是自己,

而别人不会帮你,他们只会冷漠的看着你渐渐崩溃。



二、有些事,跳出来都不是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将人生围城的道理讲的足够透彻。

我们太注重在局中的体会,而忽视了跳出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可能,于是我们在局中渴望出路,而出路往往就在眼前:

因为我们的视野太矮,而出路太高,所以即使出路就在面前,我们也无法看到那近在咫尺的曙光。

这种拘束,就是过度的遵守模式化人生的结果。

当一个人把人生风险这件事看得过重的时候,他就不得不要求自己模式化自己的人生:

因为他害怕风险带来的灾难,他以为只要足够严谨,灾难就永远不会降临。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灾难,而且我们还要锻炼自己应对灾难的能力。

人,随性一点,心情就会放松,放松的心情,其实反而更能掌握事态的发展:

这就如同什么呢?

有些人一紧张,就容易把原本准备妥当的事情办砸,这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而是他们太惧怕失败了。

随性一点,尽力而为,有些时候你放松了,反而还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所以,人要学会跳出来看问题:

随性不是逃避,随性是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三、在放松中重新审视自己

随性一点,不是彻底的放荡,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让自己的精神随着本心所向,去做一些尝试,去挑战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生选择。

这种随性的背后,就是在放松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你非顽石,有一些性子,本就是人之常情。

人,随性一点,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做自己”这三个字,不再是一种希望,

而是当成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