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战争片?我竟屏息看了三小时

《无主之作》



初看,我以为《无主之作》是一部战争片。

影片开头,是一群游客在导览员的带领下参观一场现代主义画展。

扭曲的线条,混乱的色彩,悬置的空间,每一幅画作里的恐怖感和怪异感都呼之欲出。



它们毫无疑问都笼罩着战争与强权的阴影。

但这种表现主义式的艺术手法却被导览员评价为 " 虚假与疯狂 " ——

" 如果他们相信这是他们看到的现实世界,那他们就该去做个视力检查。"




这无疑是一种纳粹式的艺术评判。

肤浅,粗暴,简化。

于是,时代背景也呼之欲出—— 1937 年,东德。



对于那个时代的东德,《无主之作》里有太多几尽残忍的描绘。

男孩库尔特的姑姑伊丽莎白是一名美人。

她为希特勒献过花,她极有艺术天赋并试图在艺术中寻找自己。



她也偶尔糊涂,偶尔天马行空,但就因为某些在旁人看来 " 奇怪 " 的举动,她被家人送到了医院检查。

而那时的东德正在执行一项极其残忍的政策:灭绝所有有遗传性精神病的人,只为了给雅利安民族留下最优良的基因。

于是,伊丽莎白被五花大绑,送进医院绝育。



一批同伊丽莎白一样的女人被一次次地转院,绝育,甚至被关进毒气室杀害。

她们如同牲口一般,被判定 " 不合格 ",然后被杀害。



库尔特的父亲,此前拥有体面的职业与家庭。

因为强权和战争失去工作、失去房子、失去尊严。



战后,他又因为曾被迫加入纳粹党而无法获得一份工作,于是,曾经的体面教师只能擦洗楼道。



好不容易迎来二战结束,人民却并没有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家人们都钦佩父亲的坚强时,再也受不了的父亲一声不吭地自杀了。



战争结束,东德的紧张风气也没有消减。

一股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的艺术风气席卷而来,一切以 " 劳动人民团结起来 " 为标杆,集体主义裹挟了每一个人。



库尔特为了寻找自由,进入艺术学院学习。

但他在艺术学院里看见的是什么呢?

课堂上,老师批评毕加索后来的画作朽败、神秘主义和色情。



凡是人物画像,都是清一色的镰刀、锤子和劳动人民。



学生们日常被灌输的理念是:只有在集体里你才能获得意义,过度的自我是有害的。




政治成功地裹挟了本该自由的艺术。

《无主之作》成功用前一个小时构建起一幅东德的历史景象,然而,随着剧情的慢慢推进,我又开始疑惑了。

这是否是一部爱情片?

当库尔特进入艺术学院,他遇见的不仅是保守的老师、无处不在的高压政治,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孩。

他之所以第一眼就被这个女孩所吸引,还是因为:太像了。



她的容貌、神态,一颦一笑都太像他那死去的姑姑伊丽莎白了。



甚至,她的名字就叫伊丽莎白。

她漂亮、温柔、有艺术气息,正如库尔特所说," 爱上她太容易了。"



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像蜜一样甜与浪漫。

我们甚至一度以为《无主之作》会是一次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叙事,会是一个不乏美和温柔的爱情故事。



但随之,剧情急转直下。

我们发现,伊丽莎白的父亲,正是当年直接导致库尔特姑姑被杀害的那位医生。

正是他,按下了那个 " 不合格 " 的红色印章。



而后来,这位强权父亲为了阻止自己的女儿和这个男孩坠入爱河,以谎言哄骗自己的女儿堕了胎。

上一次,他杀死了库尔特的姑姑伊丽莎白。

这一次,他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库尔特的孩子。




作为一个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位东德父亲却接连毁了两位名为伊丽莎白的女性的生活,扼杀了两个本该鲜活的生命。

这是个人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无人可诉。



剧情至此,电影菌不禁暗暗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演变为一个狗血家庭悲剧?

但是,没有。

在每一个看似会撒狗血的段落,剧情都有微妙的回旋,都有灵光乍现。



导演甚至以一种极端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真相——

库尔特从东德逃亡了开放自由的西德,他渴望在这里寻找到真正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艺术形式。




他也最终找到了——

以绘画来复刻照片




至此,影片似乎也终于揭开了它的终极面纱:不仅是讨论战争与历史,也不止描绘了身处历史迷雾中的个人和爱情,它还关乎艺术、真相与自由。

摄影是一种留存与占有,却也意味着迅速的遗忘,画作则往往意味着永恒。

库尔特选择用绘画复刻照片,实质上是一种将 " 偶然时刻 " 标志为 " 重要瞬间 " 的举动,是一种历史复刻。




他选择了三张照片来复刻成画作。

报纸上的 " 杀人狂魔 " 被捕照、自己与姑姑的合影、丈人的证件照。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投影被照射到了他的画作上。



于是,他突发灵感将三张面孔重叠于一张画纸上。



他长久地凝视着这幅画,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凝视着一个真相:" 杀人狂魔 " 正是当初将他姑姑送入医院的医生,丈人也正是杀害他姑姑的凶手。

他在无意中将受害者与加害者放置在一起。

即使历史与政治裹挟了艺术,但艺术仍然在某些时刻,能轻易地揭开现实的面纱,赋予历史真相。



也是在这时,我们才知道了《无主之作》在讲什么。

" 无主之作 " 是什么?

绘画一直以来被认为带有绘画者极强的主观色彩,但当库尔特选择将意味着 " 真实 " 和 " 客观 " 的照片复刻成绘画时,他也就抹去了一个画家的签名。

因之," 无主之作 " 是似乎不带任何主观性的客观真实,是画家不赋予姓名和个性的历史复刻。




而影片用跌宕起伏的三个小时告诉我们——

无主之作,可以是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复刻,可以是画家自主地抹去姓名的艺术,也可以是每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你我。

而艺术,即使它曾被历史和真相绑架,但终有一天,它将以一种谁也想象不到的姿态去揭开历史和真相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