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加密货币流通”去中心化?

中心化交易所,就像是传统世界放进去中心化世界的特洛伊木马一样,是和去中心化毫无关心的定时炸弹。但是大家又离不开中心化交易所,为什么?

因为中心化交易所又给加密货币世界这片绿洲源源不断地注入最优质的水源--流动性。

加密货币互相之间就像是一座座孤岛,但是每座孤岛上的人都渴望交流。持有比特币的人想用比特币换一点以太坊,相反也是一样,这是“刚需”,不可避免。

但是中心化交易所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危险是当交易所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它发生的任何意外都会成为带动市场暴跌的深水炸弹。最经典的例子是门头沟被盗导致比特币进入一轮漫长而绝望的熊市。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OK、B网、币安等等,都被黑客攻击过。

人们希望有一个和中心化交易所一样好用的,能提供方便易用的加密货币交换的去中心化的产品,人们需要流动性,人们也需要去中心化。

于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应运而生,成为了每一年都可以拿来炒作的热点。不过之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并没有出现一个能和中心化交易所同样好用的产品,所以也没必要“回顾历史”了。但是今年去中心化交易所似乎很有戏,因为交易所的龙头老大币安以及老牌龙头老大Bitfinex带头往两个方向做自己的尝试,并且随着去年dapp狂潮崛起的基于EOS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也实现了从零到一的成长过程,其中代表是Newdex。

除了去中心化交易所这个概念外,今年很火的“跨链”概念,也希望通过连接一个个孤立的区块链,打开一个通道来实现跨链资产流通。而这件事,不止是Cosmos、Polkadot这几个名气很大的跨链项目想做,EOS也想做。在EOS即将到来的6月“大事件”里,BM多次透露这次大事或许就是跨链方向的大升级。

令人玩味的是,前两天BB(EOS老板)发了一个推特:

这一唱一和,似乎更加坐实了这个猜测。

其实去中心化交易所+跨链技术的联合,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币安马上要推出的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Binance DEX”,就是采用了基于Cosmos Tendermint协议的BNB公链。不过,币安虽然开始测试了,但是仍然还没上线。

对于实现跨链互通,Newdex这样的“原生去中心化”交易所还是有不少优势的,目前Newdex已经支持了EOS的主链和主要侧链的交易,包括BOS、MEETONE、ENU(虽然这个不算是侧链)、FIBOS。并且之后将会链接上波场,完成之后话或许就能实现dapp的token交流无障碍了:

目前来看,“让区块链资产流通起来”这件事,通过一个去中心化的形式来完成变得有点眉目了,至少人们不会提到去中心化交易所就想到“以德”这样的糟糕的体验。目前主要的几种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各有利弊,大概给大家总结一下:

1、中心化交易所转型,通过搭建自己的公链来实现自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代表是币安的Binance DEX。

2、中心化交易所转型,搭建在EOS等公链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代表是Bitfinex的EOSfinex。

3、提供基础设施,直接在区块链上实现“多链互联互通”的跨链项目,代表是Cosmos。

4、配合上跨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资产交换通道的“原生”去中心化交易所,代表是Newdex。

其实还有很多目前还不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的资产流通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目前只有交易所和OTC场外交易),最终将会实现在钱包里自由兑换各种加密货币,不受限制,也很方便。

最后,还是来聊聊为什么大家都在追求去中心化的资产流通解决方案,连币安和大B网这样的大交易所都迫不及待地想“革自己的命”?

因为谁都知道,中心化交易所只是加密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方案,就像是从诺基亚传统手机到iPhone中间的“塞班系统”一样,或者像汽油车到电动车中间的“油电混动汽车”一样,是一个过渡的,大家都知道肯定无法长久,只是无法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只能暂时过渡。

去中心化解决方案有三个明显的优点,第一是能避开中心化交易所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个我们也屡见不鲜了,从交易所被盗、被攻击、被跑路,甚至还有创始人离奇死亡的,用户资产实在无法保障,而去中心化以后,用户资产自己保护;第二是用户体验,交易所导致的用户信息泄露是常有的事,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交易所的网址永远是“薛定谔状态”,你不知道哪个网址突然就打不开了,等等这些,体验都不算好。去中心化成熟之后,也不会有这个问题;第三是区块链资产当然得上链了。

另外除了这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成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强迫”用户习惯加密世界的规则--私钥。因为中心化交易所的存在,很多炒币用户其实一直都没有自己的钱包,也就一直把币放在交易所,而当交易所“消失”了之后才追悔莫及。而去中心化之后,用户在入门的第一课,就是你持有的私钥是你最神圣的钥匙,只要你自己保护好,就没人能拿走他。

这才是加密世界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