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概述

佛山,前身为管辖珠江三角洲的粤中行署、佛山专区,现广东省省辖市,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1]。佛山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三角腹地,毗邻港澳,东接广州,南邻中山。是“广佛都市圈”、“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市区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4]粤剧的发源地,岭南文化分支粤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

2019年1月,佛山市入选“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榜单。同月,佛山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10]。

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10]。

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来。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10]。

“忠义乡”来源

明代正统年间,广东洪水为患,农田失收,朝廷赋税不减,终于酿成1449年爆发的黄萧养起义。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将董兴率军队至,黄萧养兵败被擒,起义失败,佛山城围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论功赏赐,封冼灏通等二十二人为“忠义官”,建“忠义流芳祠”,佛山赐名“忠义乡”,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永享春秋崇祀[11]。

佛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分别相距231公里和143公里。。位于东经113°06',北纬23°02',

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3.2°C,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佛山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人口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佛山常住人口为719431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3788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56423人,增长34.78%。年平均增长率为3.03%。其中,男性人口为3875041人,占53.86%;女性人口为3319270人,占46.1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6.74。0-14岁人口为852619人,占11.85%;15-64岁人口为5968913人,占82.97%;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2779人,占5.18%。

2017年末常住人口76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40万人,增长2.60%;出生率12.85‰,死亡率3.10‰;自然增长率9.75‰。[18]

佛山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40万人,其中港澳同胞80多万人,[19]旅外侨胞达240万人。[20][21]

语言

佛山市主要讲粤语,部分地区讲客家话,客方言仅通行于三水、高明、南海部分区域。

南海绝大多数居民使用粤语,仅有和顺(鲁岗管理区北洲村、猛冲村)、松岗(唐联管理区燕溪村,显子岗管理区大坑村)两镇有约1000人使用客家话。按照特点的不同,南海粤语可分为五小片:①桂城片;②大沥片;③官窑片;④九江片;⑤沙头片。以上粤方言属于珠三角片(南番顺小片),但在桂城镇西约村岐阳里与健龙里、东二村的新村、叠南村的乐庆村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粤方言,但不足1000人。西岸为鹤山、高明所包围,语言较复杂,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鹤山茶山话(茶山话归属暂不详)。

顺德基本属于纯粤语区,顺德粤语可分为五小片:①大良片;②陈村片;③桂洲片;④龙江片;⑤均安片。其中龙江粤语接近四邑片方言。

三水以粤语为主,客家话通行于部分乡村(如迳口、六和、大塘、范湖等),三水粤语分为5片:①西南片;②芦(荀)塘(大塘)片;③金(本)白(坭)片;④逵口片;⑤南(边)范(湖)片。

高明多数地域使用粤语,只有合水镇西部官山、鹿田少数乡村使用客家话,使用人口约3000〜4000人。高明粤语大致分为3片:①以明城话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范围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镇;②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湾各镇;③以人和、杨梅为主的南部方言[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