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德的那段日子,抑郁、厌学、直至休学

2017年10月,我如愿进入柏林自由大学,

下了飞机,站在德国的土地上,怀着对未来的一份憧憬;

2018年2月,在保险的心理测试中,

我被诊断出严重的抑郁倾向。

买了一张机票,迫不及待“逃”回国内。

2018年7月,我重回柏林,带着豁达的心情,

健身、旅行、参加课外活动,开始真正的德国学习、生活。

也许你们并不知道“抑郁”究竟是什么

或者根本不会去想“在德国留学,读不下去了怎么办”

如果这样,我宁愿你们永远都不知道

又或许有很多同学,知道却又很回避,认定自己绝不可能是那个人,或者过分担心,早早断掉去德国留学的想法。

其实,两种做法都不对

真正的成长,

不是一开始就回避,也不是轻易的舍弃


而是在你经历过起起伏伏,

被火焰和海水侵袭、浸泡了无数遭之后,

还能保持初心,勇往直前!


01

时间回到我在国内读大二,

我们有一个德国外教,

待人温和,做事严谨、一丝不苟,

课下之余,还会介绍他的家乡,风景秀丽,绿树成荫。


潜移默化中,我开始越来越喜欢德国,

再加上德国留学成本低,我便更加觉得德国是个性价比很高的国家。

但,我不是个莽撞的人,

如果下决定,我一定会做很全方面的考虑。

所以,2015年,我就去了曼海姆,

体验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班,

直到真正确定自己喜欢德国后,才开始准备德国留学的种种事宜。

2017年10月,我如愿进入柏林自由大学,研读“北美研究专业”。

下了飞机,站在德国的土地上,怀着对未来的一份憧憬。

我以为自己做了种种的准备,我的德国留学也必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02

但,我还是出现了抑郁。

以下是我事后总结的原因,希望你们可以看到,不要走我的老路。

第一:高估自己的能力,选修9门课,压力巨大

德国大学不同于国内,选课非常自由。

你可以在四个学期内(专指研究生),任意搭配组合课程数量,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后,准备论文,就可以毕业了。

当时,我就想着一定要快点毕业。

第一个学期,我一口气选择了7门专业课,

再加上1门语言课,1门“写论文”的课,总共选了9门课程

德国大学的上课方式和国内也是截然不同,

硕士阶段,每周需要读的阅读材料非常多。

上课以研讨为主,

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主不是以老师为主,

不像国内,老师在上大课,你爱听不听,记笔记就结束了。

而我总共选了9门课程,每周需要阅读的材料非常非常多,可谓压力巨大!

03

第二:高低年级同学一起上课,

且“以学生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让我很难适应。

上面说到选课自由,

所以我们的课堂当中不仅仅是有研一,也有研二,甚至已经读到第三个年头的学生,大家的层次很不一样。

好处是,让你会看到差距,激励自己,

向他们优秀的学生去学习。

但对于我来讲,无形中给你一股压力。

毕竟你比人家少读书,在知识层次上,相差还是蛮大的。

而教授此时,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导致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都是同学在讲,

教授讲的内容只有理论的铺垫。

对于我这种新生,

在国内对于美国政党没有那么深入的研究过,

在知识层次上是断层的。

我就会发现,我抓不到课程重点,心里很不安。

04

第三: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课,

这让我质疑自己来德国的目的,产生厌学心理。

当初选择“北美研究专业”,

就是因为对北美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国际关系感兴趣,但其实德国的培养计划中基本以“政治”方面为主。

少部分的北美政党研究课程,却又和我其他的课程有所重叠,故只能在第一学期放弃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由此,我就产生了厌学心理。


05

第四:柏林的冬季,天气阴冷,让人情绪低落

德国的冬天,非常阴冷,

有时候,一整天都没有太阳。

在自习室待到3、4点钟,一抬头,就发现天已经黑了。

整个人心情非常压抑,提不起精神。

周六周日的时候,还要读大量文献,

再加上天黑的很早,也不太想出去,

久而久之,又会缺乏体育锻炼,心情就越来越不好。

那段时间,我不喜欢说话,拒绝和外界接触,

反复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来德国读书?

06

在此,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特别的宽容。

和我的父母沟通后,

他们表示比起我的学业,更担心我现在的状态,他们说“如果你想转学、换专业,甚至不学,退学都没问题”。

同时,我也感谢自己是个“遇到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我的保险中,有“抑郁倾向”的测试,

我积极接受测试,结果显示“严重抑郁倾向”。

接着,我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

但是校方的回复是两周后再来,

如果紧急,可以拨打柏林的心理急救热线。

后来,我又找了柏林的一家心理诊所,

进行网上预约和邮件咨询。

但那个时候,我但是非常拒绝和外界接触,

不喜欢讲话,所以就没有去当面咨询。


07

于此同时,我第一学期的课程临近结束。

我发现,如果不去上课,我的心情会有略微的变好。所以,我开始想跳出当时的学习环境,换个环境感来调整自己。


这时,我发现了“路透社”的实习招聘,便开始着手准备。

同时,开始申请学校的休学。

2018年的2月17日,我飞回北京。

2月22日,我进入路透社开始实习。经历北京辛苦的找房、挤地铁、实习生活。

当时,正值“两会”期间,

新闻工作者们,繁琐的工作特别多。

让我觉得,比起职场生活,校园生活多么简单。

北漂一族的辛苦的状态,

也让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不容易。


08

那年3月中旬,我生了一场病,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身体的重要性。

当你躺在医院里,看着自己的血被一管管抽走

打针输液,打针输液,没有人能替代你的痛苦。

我时常认为: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比起健康的身体,这个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学习时遇到了什么苦难,是我自身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自此,我把路透社的实习辞掉,开始安心养病,开始不钻牛角尖。


09

身体恢复后,我决定重回德国。

我的想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下,是我重回德国后,调整自己的一些方法,也许,会对你所有帮助。

第一:一切都是要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第二: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钻牛角尖

第三:有的时候可能不要那么急,“慢慢来才比较快”。

不像以前那样苛求自己,觉得没考到90分就是失败者。

第四:去发现德国生活中的小美好

找语伴,学习德语,增加与外界接触利用facebook,发现周边的活动,美食节、音乐节呀,尽量去感受,丰富自己的生活加入当地的中国留学生群,聚餐、参加活动,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参加学校的体育课,比如说夏天到了,可以去学皮划艇、拳击、柔道、跆拳道、攀岩等等。学校针对大学生都有特殊的优惠,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学一门体育运动。


第四:去旅行,德国地处欧洲。

周边国家很近,也许在旅行当中,你会有新的见解。

第五:对自己宽容一点,善待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分清你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自己好一点。

比如说我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身体健康,那我就以身体健康为前行,我就会发现,我之前纠结的点,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最后,

希望大家能够坚强乐观,充满毅力。

即使是遇到消极情绪或心理危机的时候,

也要学会不放弃,尽量不放弃。

有的时候,退一步可能海阔天空。

希望大家,尽可能的去享受自己在海外留学生活的这段时光。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经历的事情越多,你的心理成熟度,或者你对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的这种感知,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人之所以要去探索,

挑战自我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祝福你们,读到喜欢的专业,被理想的德国学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