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行业风云突变,扭亏的贝因美要如何重回一线?

经历了创始人隐居幕后、销售疲软、连续两年“亏损”、“退市风险警示”等多重危机后,头顶“国产奶粉第一股”光环的贝因美似乎再次看见了盈利的曙光。

2019年3月29日,*ST因美发布了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91亿元,同比下降6.38%;归母净利润4111万元,同比增加103.89。

在年报出来不久后,贝因美发布了《关于提出了申请撤销退市风险的警示的公告》。之后,4月8日,贝因美收到了中小板对其2018年年报的问询函,要求其对2018年报中各数据的合理性予以说明,该问询函也提出所有投资者的疑问。

为了成功脱帽,2018年贝因美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抛售多处房产工厂,这也让其净利润成功转正,但其扣非净利润却依旧为负,营业收入更是连续五年下滑。

在国产奶粉不断向好背后,贝因美能否抓住时机使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彻底摆脱泥潭,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1

国产奶粉的2018

2018年对我国奶粉行业来说是利好的一年。2017年底,一共有33批128家工厂的940个配方通过了配方注册,其中93家为国内工厂,35家为境外工厂。

而2018年是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落地的第一年,根据奶粉新政,2018年1月1日之后,未通过配方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将不能在国内生产和销售。

随着行业门槛的提高,洗牌和竞争交织。国产奶粉企业纷纷定下2018年年度目标:飞鹤2018年的目标是突破100亿元,而这个数字将与惠氏、达能等外资品牌的销售量十分接近;伊利的目标是80亿元;澳优的目标是60亿元;君乐宝透露的信息是,单一奶粉业务目标已从40亿元调整至50亿元。

随着各家年报的出炉,上述企业纷纷实现目标。尼尔森发布的《2018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环境洞察》报告显示,国产奶粉所占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40.7%上升至43.7%,销售额增速从2017年的14.5%上升至21.1%。

而彼时“奶粉第一股”贝因美的的营业收入却出现同比下滑,好不容易扭亏的净利润也是靠抛售房产所得,主要经营的奶粉类产品的毛利率也仅为53.01%,较上年同期减少8.63%。

由于2018年业绩报喜,飞鹤、伊利、君乐宝等各大奶粉企业纷纷上调2019年销售目标,这意味着行业竞争会更加白热化。

2

贝因美缺乏大单品

虽然扭亏为盈,但贝因美的艰难时刻或许才刚刚开始。贝因美年报显示,目前公司拥有51个婴幼儿奶粉注册配方,既有国产又有进口,涵盖了大众、高端、超高端,以及全系列婴童辅食。报告期内,公司的无乳糖配方奶粉获得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注册号,另外4个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的产品注册也在申报过程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度正式落地之后,中国奶粉行业竞争已从“数量取胜”时代进入“单品为王”时代,市场份额正在向大中型奶粉企业集中,“强者恒强”的发展格局愈发稳固。比如伊利的金领冠单品销售额已超50亿,澳优羊奶粉佳贝艾特在中国进口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中保持领先,约占总进口量的62.5%,实现中国境内销售额17.73亿元,而目前贝因美缺乏单品。

此外,研发费用的投入是上市公司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支撑,重视科研投入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创新性、巩固行业地位。但2018年贝因美研发费用同比减少61.3%,仅占营业收入的0.63%,研发人员从2017年的55人减少到2018年的33人。在2018年研报中,贝因美表示2019年将会投入足够的研发费用和人员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但并未披露大致数额。

3

渠道下沉、品牌提升成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10.94‰,比2017年的新生儿数量减少了200万人,下降11.6%,基础消费人群下降。这样来说,国产大品牌奶粉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在2018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贝因美总经理包秀飞表示,贝因美作为一个知名品牌,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提升品牌力,让它获得年轻妈妈的喜爱。

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和辨识度,贝因美去年赞助《火星情报局》第四季、《妈妈咪呀》等综艺节目,2018年年底,贝因美聘请游泳健将孙杨出任贝因美品牌代言人,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品牌竞争力。

有了品牌力之后需要的便是渠道的助力,贝因美2018年度财报中也强调了这点——渠道发展深刻转型。

2014年以后,整个互联网环境发生变化,很多奶粉品牌相继开发线上渠道,但贝因美却错失了这一段黄金期。贝因美于4月1日发售孙杨同款米粉尝试新零售。包秀飞表示,上述米粉的推出是公司尝试新零售的营销方式,即IP粉丝化、粉丝经济化等。

显然,贝因美也意识到了互联网时代,渠道产生的变化。贝因美董事长谢宏曾公开表示,贝因美将按照新零售思维去操作实施全渠道营销,而不只是简单的线上线下、母婴、商超,公司要布局开放式的母婴生态圈。

但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如今贝因美在整个渠道的话语权还相差甚远,怎样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比,将是一个挑战。

入驻平台【不止】

知乎|豆瓣|雪球网|微博|百家号

知料财经旗下媒体【还有】

一知股|消费斑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