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小蘇說說《琅琊榜》王凱版靖王蕭景琰一角(4)權謀詭譎

當皇帝誇獎靖王蕭景琰的說法有遠見的時候,譽王顯然是著急了,有遠見代表了什麼?

有遠見代表了對朝野上下的掌握,對群臣的能力把握,更對朝綱風雲的手握在心。

這意味著什麼?帝王之相!

譽王肯讓出儲君之位?當然不可能,故而譽王開始更進一步的給靖王挖坑。

而大臣更是讚美起靖王的用心學習和勤於政務,這讓譽王感覺到肱骨大臣的傾斜,文臣之心,重臣之心的傾斜,對於儲君的支持來說是強有力的支持,但對於譽王而言是非常大的危機。

若是不處理好,無疑是想皇帝宣告自己不得臣心,不配為儲君的短板。

顯然譽王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群臣如此誇讚靖王的,更不能給皇帝留下靖王的好印象。

也因此譽王的表情凝重,更是帶上了焦急的神色。

居然肱骨大臣說蕭景琰上手極快,做事勤勉用心,那麼譽王就從這大臣擁護說起來。

若是想得到擁護,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文武百官多數予以配合和幫助。

這說起來簡單的事情,往往幾個部門掣肘,就容易把簡單的事情辦砸。

對於常年跟百官打交道的譽王而言,文武百官多少賣些薄面,肯給譽王相幫。

可是對於常年在外征戰,朝中根基不牢的靖王呢?

就算得到幾個重臣的支持又如何?

能趕得上真正做事的多位臣工相助的譽王根基牢固嗎?

故而滿面著急的譽王,詢問蕭景琰,你有人手嗎?

有人手擺平眾多紛雜糾紛嗎?有人手處理眾多部門的交接不明嗎?

有人手決斷臣工們的賞罰得失嗎啊?有人手牢固根基嗎?

一句話的詢問,在皇帝的心中埋下了數個疑問,數個因為根基不牢,做事不牢的疑問。

地方上下的運作,代表了地方政府能臣幹吏的配合,

古時候的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並不是完全的從屬關係,

有時候封疆大吏的權力比一個皇子還要大,

有時候封疆大吏的決斷不是靠皇子的意志來實現的,

這些都是靠多年的人脈攢下來,知道每個能臣幹吏的脾性,

知道每個能臣幹吏的做事方法,予以合理疏導和利用。

對於一無所知的靖王而言,這就是根基不牢帶來的問題,

如何讓更多的官員為自己所用,如何讓地方的能臣幹吏為自己做事,

更用靖王拿手的新馬政來刺激蕭景琰,即便是熟悉的領域,

沒有能臣幹吏的配合,即便是一腔熱血,幾個擁護的重臣又如何?

不還是失敗了?不還是一事無成,一無進展?

這代表了什麼?代表了根基不牢,做事不牢,更跟皇帝提個醒,

不管蕭景琰思慮多麼的周全,沒有親信,沒有自己的能臣幹吏,做什麼都不成。

可是靖王也不是全然無還手之力的,確實,重入朝堂,對於靖王而言,根基不牢。

但是正因為根基不牢,被邊緣化的能臣幹吏,委屈希望得到重用的能臣幹吏才想著向靖王蕭景琰靠攏。也正因為如此,蕭景琰的支持者越來越多。

但同樣的,新馬政的波折百出,不一定是蕭景琰自己的失敗,

譽王在多疑的皇帝面前如此的說話,真的讓皇帝不懷疑,讓皇帝不忌憚?

因為爭寵,所以不允許蕭景琰的新馬政成功,

因為爭功,所以掣肘蕭景琰的提議,更內耗國庫存銀,

這些都是譽王隻手遮天的能耐,卻也是撼動帝位的本事,

年事已高的皇帝最懼怕就是弒父奪權的年輕力壯的皇子,越有本事的皇子越害怕。

正因為如此,靖王的眼神帶著恍然大悟,那是自己失敗皆來自譽王手筆的恍然大悟。

但同樣的,皇帝也是恍然大悟,原來譽王的翅膀這麼硬了,該時候讓靖王平衡一下譽王了。

為了加深皇帝對譽王的忌憚,靖王也順著譽王的話說出新馬政失敗的根源,兵部歸誰管?

當然歸譽王管,而即便如此,靖王也能在荊棘叢生的官場中將新政推行完成。

這又說明了什麼?說明譽王管理的兵部有了厭惡譽王的官員,而兵部旗下的部隊更有部分將領對譽王不滿。

要知道帝王最害怕譁變,而譁變最大的問題就是部隊與兵部死扛,或者死槓。

也因此皇帝更對譽王治理兵部的能力有了質疑。

為了讓皇帝看到譽王的不稱職,靖王更是訴說著自己對戶部的期待,讓戶部自己交代,戶部的大小官員更傾向於誰來主持這一次的賑災。

如果戶部支持的是靖王,那麼說明,以前譽王很不得人心,更不得臣心。

如果戶部支持的是譽王,那麼說明,譽王不僅有掣肘兵部的本事,還有拿捏戶部的能耐。

無論支不支持,都在向皇帝暗示,譽王的能力已經可以威脅到帝位了。

而這個暗示,聰明而又巧妙,靖王既表現出自己的委屈和直率,

有暗搓搓的將禍水還給譽王,讓譽王功高震主,等著被降職削權。

沈大人也適時補刀,說戶部責無旁貸。

補刀的地方在於聽從靖王的話,靖王說啥,就準備啥,沒有半絲猶豫和退卻。

這又說明了,譽王不得人心,也因此譽王的臉色更黑了。

而靖王則是驕傲的盯著譽王,看譽王是打算功高震主也要奪下這一戰的勝利呢,

還是打算偃旗息鼓承認他靖王的實力,至此勢均力敵,至此公平相爭?

顯然譽王也不是泥捏的,沒有順著靖王的陷阱跳下去,反而換了話題,

直接問靖王,誰教給你的說辭,讓你說的這麼遊刃有餘?

這可不像是那個只知道提刀上馬,只知道沙場效力的武夫蕭景琰啊。

故而譽王也在跟靖王打心理戰,讓皇帝懷疑靖王是蓄意有人教授,

讓皇帝懷疑這一場賑災事宜不僅是兩個皇子的爭奪,

更可能是嫌棄皇帝年老,想要暗自立儲,而這個儲君就是當下皇帝看到的,

最有人氣,最有人緣,最受重臣維護的靖王蕭景琰。

這一招,可謂是殺人不見血。

也因此,蕭景琰的眼睛帶上了戒備,等待著譽王更多的誅心之語。

他到要看看,譽王的三寸不爛之舌,能說出什麼顛倒黑白,罔顧是非的話來。

譽王話到唇邊,發現靖王太過安靜,此時譽王的思緒反應極快,也許在皇帝看來,

回到朝野沒多久,被掣肘的狼狽的靖王還沒有威脅帝位的機會,

而他這個掌管兵部的譽王卻又奪位的本事。

故而譽王展現出自己聰明的一面,以退一萬步來承認自己針對蕭景琰的事情,

但因為承認,乾脆威脅蕭景琰, 暗示皇帝,這一次賑災如果不派他譽王,

或許就會有更狠的掣肘,屆時官逼民反,暴亂四起,究竟是誰的錯,

自有公論,而皇帝得想清楚是不是白花了錢賑災,還要花更多錢剿匪鎮壓。

更以年輕無威望,有人不服,來警告蕭景琰,事情辦不成,要這賑災任務有何用?

丟皇家的人嗎?還是讓皇帝失信百官,給他譽王空得進一步百官擁護的機會??

想要平衡,想要讓靖王制衡他譽王殿下,那起碼也要有勢均力敵的本事,而不是強出頭。

尤其是平衡之術,解決阻滯和掣肘之能,從政時間短,要耐心學,不是一蹴而就,

不要還沒學會做就學跑了。

下一期請收看,一錘定音,看一看這爭吵之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