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好萊塢華人大片,中國人不想買單

本月最後一天,院線來了一部重量級的進口片。

號稱好萊塢時隔25年的又一部「全亞裔」電影。


8月登陸北美院線時,票房勢不可擋。

迄今全球票房收入超2.35億美元,成了十年來浪漫喜劇的票房最高

派爺不說,想必你也猜到了——

《摘金奇緣》

Crazy Rich Asians (2018)



除了票房,口碑也是頂級待遇:50多家頂級媒體一片盛讚;


爛番茄92%的新鮮度,IMDB7.2分。





亞裔更是集體高潮,連即將要憑《海王》大爆的華裔導演溫子仁,也提前「炸」了:

從沒見過有這樣一部好萊塢電影,角色都像我的家人,我炸了!





這樣的成績,好萊塢沒道理不拿到華人最多的中國來友(zhuan)好(bo)交(da)流(qian)。

巴特,國內看過的網友打分,快要跌破及格線了





彷彿在孃家人眼裡,將它稱為美國《小時代》,都已經算中好評了。




西方往死裡誇的電影,咱東方卻往死裡罵,這畫風變得,也是叫一個措不及防。

照理,好萊塢電影裡難得出現那麼多東方面孔,還得到了那麼多正面評價,咱們就不給個感情分

腦子是不是快要爆了?沒事,派爺來給你拆解拆解。

寶寶們都還記得前幾天的D&G廣告片事件吧?

按說D&G,它一定是最不想毀掉中國大秀的人。

壞就壞在,它對中國的理解,過時了




還認為現在的中國,停留在那個貧窮、破舊、髒亂的清代。

然後靠著他們有限的,從西方媒體上獲得的二手信息,來演繹中國人的形象。

於是乎,便有了那段啼笑皆非的廣告視頻。


用傳統意大利的高貴食物給沒見過世面的中國人來吃,你們笨拙地想用筷子夾起來吃。

說白了,就是你不會吃。

華人在他們的眼裡,就是:窮土鱉

相比之下,《摘金奇緣》好像是在「誇」華人。

電影開始的引言,溜鬚拍馬.jpg


故事上,也是一副跪舔姿態。

在美國長大的華裔窮姑娘,費勁千辛萬苦爬上中產,見到了意中人,又想要獲得華人婆婆接納,嫁入東方豪門。


不少笑點,也是圍繞女主角的「土鱉」,來展開。

感覺就是找了個美國「劉姥姥」,來參觀華人富豪的「大觀園」——

把洗手水當成了飲料;


把保姆當成了一家之主:


表達的意思,也很明顯——

你看看你,美國待久了,沒見過世面了吧?

咱們孃家人,不差錢!

這種「誇」法,說實在的,派爺覺得味道很怪。

接著看。

電影的第一場戲,是楊紫瓊扮演的婆婆遭受了酒店的歧視:


武功高強的“俞秀蓮”這能忍?

於是一通電話打過去,讓老公買下了整個酒店。


就問你——秀不秀

再看這裡,新加坡的富豪之家。


個個穿金戴銀,桌上的食物堆成山,大白天也不忘開著華麗的琉璃燈……

還有這裡,光著肚皮撒錢的亞洲小哥。


這哪叫富?

這分明就是窮怕了

如果說D&G是說華人是窮土鱉,吃披薩都沒吃過。

那麼《摘金奇緣》則是說,華人現在有錢了,我一頓吃倆披薩,嘴裡吃一個,我還手上轉一個。

你再有錢,你也不過是個土豪。

這還不算。

大家注意,女主雖是華人,但人家可是徹頭徹尾地喝洋墨水長大的。

所以影片在價值觀上,故意讓女主角陷入兩難。

你要嫁入豪門,就得拋棄培養你長大的西方個人主義獨立觀,而要去認同東方的家庭主義依賴觀;


結局大家也看到了。

所以,前面那些是「誇」麼?

這分明是在酸。

一邊表現你華人有錢,但一邊又表現你華人的觀念落後保守

你培養出來的華人,還是不如西方培養出來的華人。

這部片就像一根大香蕉——

外面是黃的,裡面,還是白的。


其實這些問題,原著中早就暴露出來了。

電影改編自美籍華裔關凱文的“亞洲富豪三部曲”。


關十一歲就搬到了美國,本身是在美國文化薰陶下長大的;

他讀的是菲茨傑拉德的書,夢想裡的居住地住是紐約——妥妥美國夢的擁躉。

可他卻自述寫作目標是:向北美觀眾介紹當代亞洲

exo me?

大半生呆在美利堅的香蕉人,迷之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再看標題,有錢你就有錢嘛,還非得加個瘋狂有錢。

看這書的鎏金封面,也在向人宣誓著它露骨的主題。

明眼人士的批評,其實沒有斷過。


塑造了一群最卑鄙,最乏味,最猥瑣,最縱容的亞洲人物形象。——《The Atlantic》維持刻板印象,將亞洲人描繪成勢利的社交名流。——亞馬遜讀者評論


不過沒用,主流美國人的獵奇心態擺著,原著非常暢銷,改編權甚至遭瘋搶。

爆款,就這麼產生了

不過,孃家人都被塑造成這個熊樣子了。


怎麼連亞裔也看的一本滿足,甚至「炸」了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的確有其複雜性。

咱們在討論時,得注意一樣東西。

那就是:語境

通俗點說,就是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

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白人文化為主,多元文化混雜的地方。

但是在這兒,別說華裔了,整個亞裔群體,都妥妥的是個弱勢得不能再弱勢的群體。

弱勢到什麼程度?

看不見你

看看本片女主角是怎麼說的——


從小就沒有在電視劇裡看到過和自己長一樣的人,如果出現了,他們也說著蹩腳的英語,有些丑角的意味。


再看看本片的眾多主演,大家應該也都感覺見過,但也叫不出名字。

因為他們即便在好萊塢摸爬滾打多年,也就是個龍套。



《摘金奇緣》中的嘉瑪·陳



《神奇動物在哪裡》中亞洲女士


《摘金奇緣》中的奧卡菲娜



《瞞天過海:美人計》中的康絲坦斯


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往往如女主角所說,是個丑角


《破產姐妹》


《摘金奇緣》中的歐陽萬成


《硅谷》中歐陽萬成的角色接近種族歧視


俊男靚女,是絕對輪不到亞裔和華裔的。

雖然他們從小接受美國文化和教育,骨子裡已經不再是中國或亞洲人。

但是也不被認為是美國人


《網絡迷蹤》,亞裔女兒瑪戈就被排擠成為邊緣人


在這種情況下,發出點聲音,肯定比沒聲音,重要的多。

於是乎,這個亞裔題材的商業電影,點燃了他們心中那把火。

網飛曾表示希望用大預算將原著改編成劇集,但遭作者拒絕。

反而讓華納兄弟以3000萬美元的中等預算買下;

因為,主創們覺得,以一部大片廠電影的形式為人所知,顯然更有份量




電影末尾,是華裔歌手何光玥演唱的《Yellow》;

這首歌,是導演朱浩偉費了不少力氣,得到Coldplay的授權翻唱的。


歌詞裡的Yellow,顯然指代著黃種人。

從目前的表現來看,聲音,算是發出來了。

不過,我們還得注意,他們在發出什麼聲音。

再回到我們所謂的語境裡來看——

亞裔,其實是美國人,只不過,他們是美國的少數群體。

他們通過這部影片,傳達出的信息,是要讓其他主流的美國人知道——

我們也是美國人

所以,他們會通過一名亞裔和一群華人的摩擦,最後把落腳點放在她對自己身份歸屬的認同上面。

她,選擇了美國人的價值觀,做一名美國人


如此看來,美國的主流群體(白人、黑人)和美國的華裔群體,對本片的集體叫好,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為華裔通過此片,傳達了自己的聲音,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我們美國主流群體表現出了包容和接納的態度,那就是皆大歡喜了。

不過在派爺看來,這種聲音,其實有點欠妥

你一個少數族裔,為了贏得認同,難道非得和你的源文化來個一刀兩斷才可以麼?

這就好比一個後媽養大的孩子,為了表示自己感恩,非得把親媽數落一頓,才算盡了孝道。

派爺覺得,這點上,本片還不如上一部全華裔影片,《喜福會》

那部片裡的主角們,也面臨著身份歸屬和文化認同的困惑。

但是,片中的幾個主角,至少沒有表現出趨炎附勢要融入白人主流群體的意味,做一個驕傲的卑微者。

而是選擇了承受自己的苦難,成為一名卑微的驕傲者




不過,派爺也清楚,弱勢群體的地位,沒法憑一日之功。

那樣的話,黑叔叔也能成為我們的好榜樣。

想當年,黑人也是白人電影裡的丑角



海蒂·麥克丹尼爾斯飾演《亂世佳人》的黑人保姆


不過,當年的一部《猜猜誰來吃晚餐》,猶如晴天霹靂,震動了美國的主流白人。

故事講的是一戶白人中產人家,女兒帶了個黑人男朋友回家。




你看人家,丟出來的姿態就完全不一樣

黑人在這裡,並不是變成白人,然後得到認可。

而是反過來,你白人如何認可和接納黑人?

本片當年斬獲多項奧斯卡獎,也證明了:白人接納了黑人

乃至到今天,黑人不但在電影裡,可以讓白人認可和接納自己。

而且可以把白人,也當成丑角來處理。



斯派克·李《黑色黨徒》


《摘金奇緣》的成功,無疑對亞裔,有正向激勵作用。

在這方面的意義,派爺不否認。

但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是否就好過沒聲音呢?

是不是有可能,會製造更深的誤解——

主流西方人可能會覺得:

你看,這些華人的刻板印象,你們自己也看得很開心嘍?

或許正因為這種理解上的偏差,所以片方才會覺得,拿到中國來放,照樣會火。

但是,不是加上了麻將和餃子,東方的孃家人就會買單的。

《摘金奇緣》做到了討好美國的觀眾,但是在冒犯了東方華人的前提下。

本片在中國的命運,派爺持謹慎觀望態度。

私以為,尊重真實歷史中華人的形象和地位,才是亞裔電影,將來該走的方向。

邁出亞裔電影的這一步,的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