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王朝政局變化之快、爭奪之激烈令人目不睱接,六年換六位皇帝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初十日,元朝第六位皇帝、大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病逝,再次引發了元王朝的皇位之爭。

也孫鐵木兒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曾孫,他的祖父金真被忽必烈效法漢制冊立為太子,可在忽必烈古稀之年時,卻突然抱病而亡。也孫鐵木兒的父親甘麻剌作為故太子真金的嫡長子,本來是很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卻在上都舉行的忽裡臺大會上鎩羽而歸,由真金三子鐵穆耳,也就是孫鐵木兒的三叔繼承了皇位,史稱元成宗。

甘麻剌放棄皇位爭奪後,繼續當他的晉王領兵鎮守漠北,後死即由也孫鐵木兒承襲爵位。之後,經歷了武宗、仁宗和英宗三朝。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致力於改革,推行新政的元英宗碩德八剌由於動了蒙古貴族的奶酪,在從上都返回大都(今北京)的路上被五朝元老、權傾朝野的鐵木迭兒的養子鐵失等人刺殺身亡。

算起來,元英宗是也孫鐵木兒的侄子輩了,去世時才20歲,沒有子嗣,弟弟兀都思不花已先他而逝,元仁宗一系算是絕嗣了。作為元世祖長房嫡曾孫的晉王也孫鐵木兒,他的地位就顯得格外耀眼了。於是,鐵失一黨謀殺了元英宗,就很順理成章的北上將傳國玉璽獻給了也孫鐵木兒。

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初四日,也孫鐵木兒在漠北龍居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宣佈即皇帝位。

按照元朝規定,皇帝登基頒佈即位詔書,必須先由文臣用漢語文言文擬寫,再翻譯為蒙古文,頒行天下,但也孫鐵木兒是倉促登基,身邊沒有漢臣或精通漢文化的人才,只好自己動手,由蒙古文再“硬譯”成漢文,因此,他的就職宣言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份白話文登基詔書。

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先是搞了一次特赦,宣佈赦免謀反、謀大逆、奴婢殺主等大罪,以穩住謀殺英宗的鐵失等一干逆黨,而後又對鐵失等人加官進爵。等局面稍為穩定後,也孫鐵木兒便毫不手軟地將鐵失、也先迭木兒等逆黨全部誅殺。

十一月,也孫鐵木兒入主大都,又清洗了一大批也先迭木兒的黨羽,流放了涉嫌逆謀的五王。

對於是也孫鐵木兒這一系列雷霆行動,當時的人們指責他是在殺人滅口。因為在英宗謀殺事件中,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人們有理由相信他脫不了干係,後來他的另一個侄子圖帖睦爾(元文宗)奪位以後,就明確指出也孫鐵木兒參與了弒殺英宗的陰謀,算是蓋棺定論。

也孫鐵木兒的權力得到鞏固後,改元“泰定”。可老天爺似乎在跟泰定帝過不去,在他執政期間,元朝各地天災不斷,許多地方爆發饑荒。至治三年(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許多畜獸被餓死。泰定元年(1324年)七月,“龍慶州雨雹大如雞子”。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嚴重水、旱災。泰定四年(1327年)十二月,寧夏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和寧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蝗災。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九月,寧夏再次地震。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寧夏又地震。

除了天災,還有人禍。當時湖廣、雲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數民族多處起義反抗元朝統治,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趙醜廝、郭菩薩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為口號反元,被後世史家視為元末農民起義的先聲。儘管這些起義被鎮壓了,但說明元朝已在泰定年間進入了多事之秋。

面對一連串不順心的事,泰定帝於是改了個年號:致和,期盼能有所改觀,可沒成想,才改了幾個月,他就病死了。時間為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初十日。

泰定帝生前已經立嫡長子阿速吉八為太子,按正常程序,他一死就由阿速吉八接班。因此,丞相倒剌沙率眾在上都奉9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

而與此同時,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知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則分別秘密向漠北和江南派出使者,同時迎接元武宗海山的長子周王和世㻋、次子懷王圖帖睦爾。結果,當然是路途平坦,距離較近的圖帖睦爾先到達大都,隨即舉行了登基儀式,是為元文宗,改元天曆。

這樣就同時出了兩位皇帝,雙方免就不了要兵戎相見,歷史上稱這次內戰為“兩都之戰”。戰爭初期上都一方主動出擊,對大都一度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而大都方面則是頑強抵抗,雙方互有勝敗。

可戰爭並不僅僅是武力的角逐,它還包含著政治因素,元文宗一方以泰定帝、天順帝父子的帝位不合法為由,大肆進行宣傳,號召人們擦亮眼睛,選擇正確的道路。

很多部隊紛紛轉而向大都方面靠攏,戰場形勢很快不利於上都一方。最終,元文宗取得完勝,倒剌沙等人被殺,天順帝下落不明。

事情到此,本來大局已定。可燕鐵木兒一夥人的意思是打算立元武宗海山的長子和世㻋為帝的,並且已經派人去迎接。而這其中又有一段淵源,早在元成宗駕崩、元武宗海山繼承皇位的時候,曾與親密無間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仁宗)有個美好的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承。於是就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弟,而將來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也應該立海山的長子和世㻋為“皇太子”(實際為皇太侄)。

可元仁宗一點都不“仁”,他繼位後並不打算履行約定傳位於和世㻋,於是就封和世㻋為周王,命他到邊遠的雲南就藩。

延祐三年(1316年)十一月,當和世㻋在就藩途中走到延安時,一班武宗舊臣趕來會見和世㻋,他們教化說:“這天下本來就應該是你的,憑什麼當個藩王!”於是,他們一起策動陝西行省丞相阿思罕發動叛亂,準備以武力奪回皇位。

可不久叛軍發生內訌,阿思罕、教化被同黨所殺,和世㻋連夜西逃,一行人“於雷雨盈滿之際 ,盤桓屯難,草行露宿”,穿過大漠到達阿爾泰山的察合臺汗國,受到察合臺后王也先不花的歡迎。察合臺汗國名義上臣屬於元朝,實際上卻是獨立政權,和世㻋因而得以託庇於此。

元文宗圖帖睦爾打敗天順帝后,也是頭腦一時發熱,高恣態聲稱他的本意迎立哥哥的,登位是為了戰局的不得已之舉。並派了哈散及撒迪等人作為使臣到察合臺汗國去迎接和世㻋。

對於和世㻋來說,皇位失而復得,這是長生天送給他的巨大幸福,來不及多想就趕緊上路返回元朝。

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圖帖睦爾再遣中書右丞躍裡帖木兒到半路迎接和世㻋後,又於三月初,讓丞相燕鐵木兒奉傳國玉璽北上。

燕鐵木兒與和世㻋會合,就迫不及待地率領眾官員在半道上為和世㻋舉辦了登基儀式,是為元明宗。而後宣佈封圖帖睦爾為“皇太子”。

元文宗交出玉璽後,冷靜一想又後悔了。當和世㻋一行抵達父親元武宗時所建的中都王忽察都(今河北張北北)時,圖帖睦爾特地從大都趕了過來。

兄弟相逢自然要把酒言歡,可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鴻門宴,只是一方滿懷殺機,一方渾然不知而已。三天後,和世㻋終於體會了什麼叫樂極生悲,在一次歡飲後,突然中毒身亡,史稱“天曆之變”。至此,圖帖睦爾於八月再次在上都登基,復立為帝。

元文宗再當上皇帝后,便於至順元年(1330年)十二月立自己的長子阿剌忒納答剌為太子,可是不到一個月太子就死了。這對信仰藏傳佛教、篤信因果報應的的元文宗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心靈衝擊,儘管他還有兒子,但他再不敢讓他們送命了。

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一直活在謀害兄長自悔中而備受煎熬的元文宗圖帖睦爾終於一病不起,終年才29歲。

元文宗臨死前留下遺詔,立元明宗次子懿瞵質班為帝!把持朝政的燕帖木兒卻慫恿元文宗的皇后卜答失裡立她的兒子古刺答納為帝。卜答失裡是個明事理的女人,為了執行丈夫的遺詔,堅決擁立年僅7歲的懿瞵質班登上了帝位,是為元寧宗。

然而,元寧宗有運氣沒福氣,在位不到兩個月,連年號都來不及改就死了,不久,權臣燕帖木兒也壽終正寢。

元寧宗死後,臨朝稱制的太后卜答失裡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兒子為帝,因為之前她已經履行了元文宗的遺詔立了元寧宗,可她還是高風亮節的下令迎回被流放到廣西靜江(今桂林)的元明宗的長子懽帖睦爾。這就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任皇帝、大蒙古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惠宗,明太祖將他趕回蒙古草原後,又給了他個“順帝”的稱號,意思是他很識趣地順應天命,自己滾出了中原。

元惠宗即位時間為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日。這樣,從1328年到1333年,元朝在六年時間就換了六位皇帝:泰定、天順、文宗、明宗、寧宗、惠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