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父母都喜歡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你怎麼看?

yEs_HeLlo


許多的父母和孩子逗有過這樣的場景。

週末,帶孩子在商場裡玩,看到一個媽媽在角落裡訓自己的孩子:

“你怎麼回事啊!就一個小時也坐不住!”

“媽媽花這麼多錢把你送過來,容易嗎?”

“媽媽小時候是沒條件學畫畫、學唱歌,什麼也不會!現在有條件了,你還不好好學……”

聽了幾句,我就明白了!這是一個用心良苦的媽媽,和“令人失望”的孩子之間的故事!

只要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會感受到這樣的心理落差。

你辛辛苦苦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可孩子就是“不領情”,要麼跟不上節奏,要麼你說東、他偏往西!

有人說,“養孩子,就是一個不斷承認自己失敗的過程!

難道孩子生來就是跟父母作對的?

最近,看了一部“少兒不宜”,卻在豆瓣擁有8.1高分的短片,看過之後,心裡說不出的難受……

01

這部短片叫《馴兔記》,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陪伴80後、90後長大的童話《皮皮魯和魯西西的故事》中,那個調皮有個性的男孩——皮皮魯!

皮皮魯上小學了,可是他發現,上學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課堂上,所有的同學都被要求用“標準坐姿”、一動不動的聽講,這可難壞了好動的皮皮魯。整堂課,他都“如坐針氈”!

到了回答問題的環節,思想活絡的皮皮魯更顯得格格不入!

老師問:“如果皮球掉進一個深坑裡,應該怎麼把它弄出來?”

有同學回答:“用網子撈!”老師讓他“再想想”;一個乖巧的女生回答:“往坑裡倒水,讓皮球浮起來!”老師喜笑顏開,表揚她是“優等生”!

而皮皮魯卻不認同這樣的“標準”答案,他問老師:“坑有多深?”

“安全起見,還是讓爸爸再買一個好了!”

結果,認真思考的皮皮魯不僅沒得到老師的表揚,還被認為是“胡攪蠻纏”!

因為在學校,“標準答案”才是絕對正確,不容置疑的!

看到老師生氣了,“優等生”立刻站起來指責皮皮魯:“老師多辛苦啊!我們應該做個好孩子,不跟老師頂嘴!”

沒想到的是,說完這句話,“優等生”長出了兩隻奇怪的兔耳朵!

在同學們恐懼的目光中,老師揭開了一個驚天秘密!

原來在這所學校,所有的“優等生”,都會變成兔子!

而學校的終極目標,就是把每個孩子都變成兔子!

變成兔子,才是作為學生的榮耀、作為老師的驕傲!

有了“優等生”做榜樣,班裡的同學都爭先恐後地為了變成兔子而努力!

很快,學校就有了3個“全兔班”。

可一直特立獨行的皮皮魯,卻拖了班裡的後腿,成了班級的“罪人”;他不僅被老師重點“關照”,還成了同學排擠、指責的對象……

最後,老師不得不向家長施壓,希望家長能夠加緊督促孩子變成兔子!

為了讓孩子儘快符合學校的標準,皮皮魯的爸爸媽媽無所不用其極:

把家裡的伙食全部改成胡蘿蔔、家裡的玩具也變成了兔玩偶,甚至還把整個房間刷成紅色,就為了讓他快點生出紅眼珠……

可這些,都不管用!因為皮皮魯從來“不在乎別人說他什麼”!

無奈之下,爸爸媽媽只好合夥騙他喝下了能讓耳朵長長的藥水……

故事的最後,“備受煎熬”的皮皮魯放棄了掙扎,他選擇自己帶上了兔子頭套,假裝已經變成了兔子。

“全兔班”夢想成真,老師終於喜笑顏開!

真假,又有什麼關係呢?委屈,又有誰會在乎呢?

反正大人在意的,只是你是否符合標準,是否迎合期望!

於是在象徵榮耀的大合照中,我們依然能看到諷刺的一幕:變成“兔子” 的皮皮魯,依然是最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故事雖然荒誕,可類似的情節卻在現實生活中頻頻上演:

多少家長,會為輔導作業成為“吼爸吼媽”?

多少家長,會為孩子“辜負”期望怒不可遏?

教育,就是馴化嗎?

雖然我們心裡不願承認,但誰不想孩子成為“優等生”?

02

短片爆紅後,原著作者,“童話大王”鄭淵潔坦言:

“這部童話,其實是拍給成年人看的!

我們身邊總不乏一群人,一生都在追尋“標準答案”:小時候苦苦追求成績優異,長大了又苦苦追求“出人頭地”!

可“標準答案”,就一定正確嗎?

鄭淵潔自己,就是一部教育的“黑色幽默”!

鄭淵潔曾爆料,自己小時候是“焉兒壞”的類型,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變得和別人不一樣!

老師佈置作文,寫“我的夢想”:其他同學都寫,長大了想當科學家、藝術家、警察、醫生;鄭淵潔卻獨樹一幟,寫了一篇《我要當淘糞工人》!

老師讓寫《早起的鳥兒有蟲子吃》,他非要改成《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不聽話,偏科,還搗蛋,鄭淵潔絕對是學校頭疼的“問題學生”;

可特立獨行的思想,卻被鄭淵潔在寫作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最後成了家喻戶曉的“童話大王”!

(鄭淵潔陪兒子讀書)

當了父親以後,鄭淵潔依然延續著這份“不正經”!

他不僅對兒子成績要求很低,還在兒子“調皮搗蛋”時,處處袒護兒子;

兒子與學校“格格不入”,他不僅不“管教”,還索性給兒子退了學,在家裡教!

雖然一直在用行動“挖苦”應試教育,但鄭淵潔對教育的感悟,卻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03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世上有一所學校,專門為了打造完美孩子而存在”,“不管多頑劣的孩子,到了這所學校,都能變成“品學兼優” 的好學生”,你會送孩子去嗎?

影片《重生校園》中,“熊孩子”阿希,就被父母送進了這樣的學校!

本來,他以為迎接他的,會是非常殘酷的管教;可一次意外,阿希撞破了學校的秘密!

原來,學校根本沒有把“差生”變成好學生,而是採用克隆技術,複製一個“全新的”孩子交給父母。而“原件”,將會面臨被銷燬的命運……

雖然影片的故事有些“喪心病狂”,但父母期望孩子長成“標準”的樣子,這種心情卻非常真實:

小區一個鄰居,家有5歲男孩!因為覺得“很多孩子都在學鋼琴”、“男孩彈鋼琴多帥”,硬是拗著孩子的意願,給孩子報了鋼琴班;

大學時認識的一個學姐,繪畫非常有天賦,高中成績也很好!本來她想大學報考服裝設計專業,可父母覺得“財會專業好找工作”、“女孩子就要穩定一點”,硬是逼她報了會計專業。

我們總是急於給孩子課堂上的、人生中的“標準答案”,卻不在乎孩子“背了答案”、“考了高分”,到底能不能過好這一生?

高曉松在女兒四歲生日時,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每個孩子一出生,都有自己應該走的劇本。父母所能做的,是幫助孩子達成他自己的劇本,而不是為孩子打造一個自以為完美的劇本。”

總之,誰的人生,誰說了算。

04

看江蘇衛視的節目《一站到底》時,我對高顏值學霸李樂遙印象深刻:

▪ 她跳過了國內的高考,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直接錄取

▪ 她初中就拿到cctv希望之星英語大賽冠軍

▪ 滿分120的託福,她考了119分

▪ 申請了6所國際名校,全部拿到offer

▪ 在《一站到底》節目裡,她一站到底成站神

李樂遙,活脫脫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猜測,這麼優秀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李樂遙的家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媽媽是銀行職員,爸爸是一名警察。

爸爸媽媽對她的培養,也沒什麼秘訣!只是非常尊重她的想法,並全力支持她去嘗試

她想要學吉他,家裡就多了一把吉他;

高中時,人人都在拼高考,而她卻想學街舞,父母就鼓勵她報班;

她想寫歌,家人就當聽眾;她嘗試做烘焙,家人就當食客;

原來,每一個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背後都有一對“別人家的父母”!

教育的最終目的,也不是培養孩子考高分!而是教給孩子讓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讓TA整個人生,走的快樂又精彩!

就像《馴兔記》原著小說結尾寫的那樣:

“皮皮魯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脫掉這模擬兔衣。他從骨髓裡害怕穿一輩子。”

作為百萬少年都喜歡的素質教育平臺,ahaschool也希望孩子們,都能發現併成就自己的獨一無二!

如果你是獅子,那就傲視草原;

如果你是鯊魚,那就馳騁大海;

如果你是蝴蝶,那就驚豔世界!

家長們,即刻就開啟“獨一無二”的發現之旅吧!


AhaSchool第二課堂


對於父母是否給孩子規劃人生,我想有許多媽媽各有各的看法,不少媽媽可能就是如同問題中所提到的“認為孩子18歲之前,沒什麼判斷力。事事都交給孩子,未必就是好的選擇”。


關於這個問題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今天再次在這個問答裡做下分享,希望能給予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究竟該怎麼做一些幫助。


我的一位朋友,他常常說活著真沒勁,真想死了算了。一次,他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和公司領導吵了幾句,回家後,他縱身從陽臺上跳了下去。幸運的是,他家是3樓,他僅受了一些輕傷。


曾經我很不理解朋友怎麼會這麼脆弱,深入接觸後,我才明白他的痛苦。他就像一個提線木偶,活在爸媽的各種安排裡。


從他有記憶的那一天開始,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爸爸安排好的。上什麼興趣班,每天要乾點什麼,他都不能有自己的主意。就連別人送給他的玩具,能不能拆開來玩,他也不能有自己的主意。他記得曾經有一位叔叔送給他一把很漂亮的玩具槍,他想拆開玩,爸爸卻說他太小,還沒到可以玩的年齡,把玩具槍束之高閣。至此以後,這把玩具槍他再也沒玩過。


他特別喜歡唱歌,在幼兒園,他因為嗓子好,被老師推薦參加合唱隊,但爸爸說唱歌有什麼用,毅然把他從合唱隊拎了出來,上小學後,爸爸媽媽對他只有一個要求:好好學習。他平時的成績也還可以,但只要面臨考試,尤其每逢重大考試,他一定出狀況。小升初考試前一天,他左手骨折了。中考時突然頭疼患了,只考進全市最差的高中。


高中畢業時,父母早早為朋友選好了大學和專業,大學畢業後,朋友連投簡歷的機會都沒得到就直接被爸爸安排進了親戚的公司。後來親戚的公司出了問題,朋友打算辭職換一份工作。爸爸聽到這個消息後,把朋友臭罵了一頓,說:“你懂什麼,就你這能力,你不在親戚的公司好好做,出去能找到工作嗎?”


我問朋友,他沒想過反抗嗎?朋友反問我:“難道你沒聽過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嗎?”


從他有記憶的那一天開始,爸爸就對他動不動拳腳相向。據他說,5歲時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飯,爸爸媽媽在說什麼事,朋友插了一句嘴,他爸爸反手就是一耳光。小學的一次家長會,老師批評了朋友幾句,爸爸回家後,把朋友從睡夢中揪起來,用皮帶猛抽了一頓。朋友說他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各種爸爸打他的鏡頭。


他就像一個肢體僵硬的提線木偶,活在爸媽的安排中,他不會傷心的大哭,也不會發自內心的開心笑,他一次次說:“我不想活了”,其實只是用這個方式告訴爸媽,別再為我做選擇。


我曾經問過朋友的爸媽,為什麼要幫他做這麼詳細的安排,朋友的爸爸說:“我不幫他怎麼辦?他自己會選嗎?他只會選錯!”


這樣的話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因為擔心他們選錯而剝奪了他們選擇的機會。其實,孩子的自信、對好壞的判斷力、對自我的控制能力恰恰是在各種選擇中建立起來的。正是因為孩子體驗過錯誤的選擇,他才能更加積極的思考,更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體會到活著的樂趣。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自己去選擇,他的生命才有存在的意義。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能體會到生命切切實實的存在。


如果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則意味著自己根本沒有活過。


所以,那些事事包辦,時時刻刻覺得孩子會出問題,會人際關係應對不良,會身體健康出問題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他們骨子裡是不相信孩子的。


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一樣。按照自己的藍圖培養孩子,孩子如果不聽話就用各種方法壓迫他,這絕對是自私。替一個人做選擇,就是在殺死這個人的精神生命,所以那些一直被父母做選擇的人,常有較強的抑鬱傾向,嚴重的則有自殺傾向。


最最關鍵的是,就算事事都為孩子設想周全,也一定有很多事是超出父母的能力範圍。如果父母對孩子們的未來想得太深遠,將孩子的成長路徑預設的太清晰,孩子就會失去自己探索世界的動力與空間,孩子就會養成“有問題開口問就能知道答案”的心態,他自己就不會有興趣動腦筋尋找答案,孩子會變得懶惰。這樣的孩子還會因為實際操作經驗少,缺乏自信。而且一旦孩子的成長超出設想,大人和孩子都會倍受打擊。


生命的美妙正在於它的不可預設性。將來的每個階段都早知道的話,人生還有什麼激情與挑戰呢?

——END——

更多親子教育內容,小兒推拿內容,兒童閱讀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60分媽媽月華,ID:liushifenmama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髮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60分媽媽月華


雖說很多家長第一的回答都是不會幫孩子規劃人生,但是他們所做的明明和回答的是相反的!那些讓孩子上早教的,上各種補習班的和藝術班,選擇學校的,已經說明他們已經規劃了孩子的人生!孩子還小,當然會說得理所當然,說尊重孩子的選擇!等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歲數,那種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不得不讓父母親們無意識地開始規劃孩子的人生了!那些從小就買鋼琴,買圖畫書,筆墨紙硯之類的,無不是為孩子規劃著人生!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喜歡這些,都是父母一廂情願!外國為什麼都願意讓自己孩子自己選擇,因為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好,不用擔心孩子的將來!我們中國的國情不一樣,逼著父母親們規劃自己孩子的人生,不然長大了很難立足於社會!我是兩個寶寶的媽媽,我會半規劃孩子的人生,大方向規劃,小方向孩子自己選擇!


敗白菜敗白菜


今年三十歲了,讀書之前的就不說了,自打我出社會以來就給我安排了這份工作,嗯,在老家,工資從一千多幹到現在的四千多,以前一個人就沒什麼感覺,現在老婆懷第二胎了,我想發展什麼家裡都要干涉,還不讓我辭職,我現在想做生意又沒本錢,想換工作又不會什麼技能,不上不下的,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四千多的工資上有老下有小,真的很拮据!我感覺我的人生完了,看不到一點的希望,這就是你們給我安排的人生啊!呆在老家陪你們,你們很高興吧?看著我窮大半輩子你們很高興吧?不要再說我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了,再讓我聽到這樣的話我怕我會忍不住一大嘴巴甩過去!


平兄25829147


我先來講一件真事吧,我親戚家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他的父親幫忙找了一份工作,因為父親年輕的時候吃過很多苦,遭過很多罪,他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他的大女兒就是他託人找的工作,所以,小兒子大學畢業後,也想和他姐姐一樣,把一切都給他安排好。

可這個小兒子並不領情,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該怎麼做主,可父親覺得兒子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為此父子間鬧得非常不愉快,甚至有一段時間到了見面不說話,說話就吵的地步。

這件事誰是誰非呢?父親愛孩子,替孩子著想有錯嗎?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沒有錯。那麼,到底錯在哪裡呢?錯在親子關係上,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是以背離為目的的,就像小鳥長大會飛走一樣,我們養兒育女,也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獨立自強,過上好的生活。

可是,我們卻狠不下心來,模糊了彼此之間的界限感,“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才管你,不然我才懶得管你!”很多父母說過這樣的話,孩子是我們的,但他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他有他的生活,我們有我們的生活,不能將兩者捆綁在一起,不分你我。孩子大了,放手才是最好的愛。




沛澤媽讀心理


我個人感覺這個現象的形成,其實是由中國的獨特文化決定的,但是任何現象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們思想形態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可能會有所改變。

1、《三字經》中提到,養不教,父之過,中國人的思想中,父親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還提到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幾千年形成的基因裡的三綱五常不會輕易的改變。

2、中國人口基數大,城鎮化腳步迅速,生活壓力大,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自帶焦慮屬性,再加上喊得兇猛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做家長的集體焦慮,集體不知所措,攀比心理更是一天強過一天,佛系養娃日漸式微,虎媽虎爸自然成為流行趨勢。從小到大,對孩子的事情實行法西斯式的專治,孩子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差,長大了也得需要父母的指手畫腳,這就好比掉進了一個無始無終的死循環。

3、接下來的一點也是重要的一點,龍應臺的《野火集》有一篇文章叫《幼稚園大學》,講的也是中國孩子獨立性差的問題,到了大學這個年齡,家長和學校都沒有教會孩子獨立,家長怎敢放開手裡的線讓風箏翱翔天空?

中國式的巨嬰是對我們教育的諷刺,也是我們教育急需改善的地方,這要從每一代人的思想上下足功夫,每代人進步一點,正所謂十年磨一劍,當我們的孩子不需要我們指手畫腳的時候,我們很樂意放開我們攥累了的手。


達爾文說:任何改正,都是進步。


影視資訊全收集


真心爸媽是兩孩爸媽,也是育兒家教研究者,對這件事,我們的看法是:

1、如果父母對自己的人生都沒有規劃,那麼就不要大膽地去規劃孩子的人生

父母為孩子規劃人生這件事,其實想起來挺可怕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有權利、有能力,為另外一個人規劃所謂未來和“成功”的人生呢?

尤其是對那些自己對人生、未來全無規劃,認為自己“一輩子就這樣”了的父母,自己都還沒有能力過好一生,怎麼可能為孩子規劃出所謂的好的人生?而恰恰越是這樣的父母,越是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試圖為孩子規劃好一切,然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走下去。

其實對這樣的父母而言,最好的辦法,不是為孩子規劃好人生,而是培養孩子具備更強的能力,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樣孩子的發展,才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不是囿於父母的眼界,按照父母的規劃,最終重複父母的人生。

2、如果父母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那麼就培養孩子自己規劃人生的能力

當然,也有的父母,對自己的人生一直有所規劃,而且發展得很好。

但是真心爸媽認為,即便是對這樣的父母而言,為孩子規劃人生,對孩子來說,也不是最好的方式。比這更好的方式是,父母潛移默化地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對於人生有更高、更廣的視野,懂得人生需要自己來規劃,並且具備自己規劃未來、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的能力。這樣,孩子才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3、父母都有自己的侷限,為孩子規劃人生,會限制孩子真正的發展

無論是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的父母,還是對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沒有規劃的父母,都有自己的侷限,如果為孩子規劃人生,就很可能將這些侷限傳承給孩子。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力,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無數種可能,自己盡最大努力,過自己選擇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長,才會無怨無悔。

很多孩子從小父母給規劃的道路一路走過來,卻上大學後,變得一片茫然,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的是從此失去人生目標,開始隨波逐流地混日子,有些是繼續按照父母的規劃,找個好工作,結婚、生子,過上自己並不真正喜歡的生活。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是為孩子規劃人生的父母們不希望看到的事。

所以,真心爸媽對此的基本觀點是:孩子的人生之路,要他自己去走,父母要做的事,就是培養他自己做選擇、自己過好一生的能力。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在文後點贊或轉發分享,也歡迎您在評論中留言與我討論哦。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大兒生於2002年,小兒生於2006年。出版有《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所有回答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歡迎訪問我們的頭條號“真心爸媽”,瀏覽更多育兒文章。



真心爸媽


父母在當孩子的時候,也一定埋怨過自己父母管得太多,但輪到他們自己當父母了,又開始走上老一輩的老路,總覺得自己的經驗全是對的,恨不能讓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不想成為這樣的父母,但時不時地,我也會犯這種錯誤。對孩子大包大攬,不給他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相信周圍也有很多父母和我一樣。

上次在上家長課堂時,我們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部動畫短片,在這裡也推薦給有同樣困惑的家長,這部動畫短片是:《鷸》。

看完這部幾分鐘的動畫片之後,我深有感觸,動畫片中的鷸媽媽,從孩子從生之後,就開始鼓勵鷸寶寶探索世界。當鷸寶寶張著大大的嘴巴想讓鷸媽媽餵它時,鷸媽媽並沒有這麼做,鷸媽媽鼓勵它自己覓食,最後,經過挫折、成長,鷸寶寶向寄居蟹學會了新的覓食方法,這種覓食方法讓他在鷸家族中成為覓食最多的一個。

鷸寶寶學會了新的本領,這是鷸媽媽乃至鷸家族中其它的鳥兒一直沒學會的。

我們的孩子也一樣,孩子會不斷成長,掌握新的知識。

作為父母,我們都不敢說我們是全知全能的,那我們憑什麼用我們有限的人生經驗去侷限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

所以,雖然很難,但讓我們一起學會做一個尊重孩子選擇的家長吧!


瑞媽談家庭教育


我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但是我一定會努力為孩子創造可選的條件。


我常常在反思我自己個性的缺陷,仔細反省過後發現,跟我從小生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我的父母對我非常的嚴厲,但是,他們又非常的愛我,為我做了一切的規劃。從上學開始,我不斷的被父母灌輸:一定要好好學習,要成績好才能出人頭地。因此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在課外活動和交友上卻沒有投入。這導致我除了讀書沒有任何的興趣愛好,同時還有社交恐懼症。很多時候我遇到了困難,我的父母會說,這有什麼,又不是什麼大問題,你不用擔心。在這種念頭的洗腦下,我變得沒有主張,也不會獨立思考。回頭看看,高考完填志願的時候,我沒有任何的頭緒,是我的父親幫我做出專業選擇。剛入職場,在工作上遇到了人際關係的困難,又是我父親的一句話,沒關係,辭職了,爸可以養你,我就辭職了。當時的心態是多麼的幼稚!但這也就是因為我的父母,為我包辦了一切所產生的結果。還好,現在的我,已經從這種困惑中解脫出來,期間也經歷了很多困難,把父母以前為我遮蔽的陰暗重新體驗。我學會了反思,學會了成長,雖然遲了一點,慶幸還不算太晚!

所以現在在養育孩子上,我非常的注意要避免這些誤導。作為父母,想給孩子創造最完美的成長環境,是非常正常的心態,我們可以做的是為孩子提供多樣的選擇,但最終的選擇權,請把它交還給孩子。即便我知道前面是荊棘,但只有讓孩子自己親身去走過、去經歷,他才會懂得尋找辦法,去克服它,也有利於他養成堅強的性格。

養孩子,真是一個重新經歷成長的過程。


養個娃娃聊八卦


我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並尊重他的選擇。每個人都有獨立規劃自己人生的權利,我可以規劃自己的人生,但是不會要求孩子必須按照我的規劃生活。在孩子小的時候我會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培養他的品格教會他思考和選擇。隨著孩子的成長,我要學著慢慢的分離,這種分離不是生活上的分開,而是精神上的,我們可以相互依戀,但絕不是依賴!對於這點我和老公觀點一致!雖然孩子現在還很小,談這些貌似有點早,也許還有點矯情,但是今天看月華老師的《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的太多》,使我覺得即使孩子沒出生,思考這些都不早,每位為人父母,或者即將為人父母的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孩子雖然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但絕不是我們人生的複製,他們當有自己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