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广告“遗弃”的中国直男

广大直男在传统认知里总是不爱消费、消费能力低下的代表,

在一些投资商眼中的消费能力排行中,

“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男性的消费能力牢牢把控着食物链的底端,

甚至还不如家里的汪星人。

在这种刻板印象下,大部分品牌的目光都放在了女性身上。

许多本来隶属于男性的品牌,在广告投放上也渐渐产生了倾斜。

例如男装品牌海澜之家,原先的代言人是杜淳、印小天等男星,

现在则转变为了女粉无数的林更新、陈晓等新生代明星。

NBA这个男性关注度占主导的体育联盟,也因为选择了女粉占据绝大多数的蔡徐坤作为新春形象大使而饱受争议。

连男装、体育联盟的广告都开始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

男性的商业价值似乎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事实是如何呢?

被低估的“他”

根据近两年波士顿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男性消费的种类和额度都在增加。在线上消费方面,男性每年的平均开支超越了女性,达到10025元。

而在超前消费意识上,根据借贷宝发布的《双十一消费借贷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消费借贷中,男性占比高达65%,女性仅为35%。

种种数据都向我们揭示,中国男性有着消费的欲望,也有“买买买”的实力。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主流广告对于男性群体仍然处于漠视的状态呢?

更低的流量变现率

相较于女性的感性消费,男性群体的消费更具有计划性和理性。女性愿意通过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关注明星代言的品牌来证明自己对于明星的喜爱,男性更希望自己喜爱的明星用实力来证明自己对他的喜爱是值得的。

根据阿里的《明星消费影响力报告》,市面上所有的一线明星不管其本身性别,因为明星的影响力去购买代言产品大多靠的都是女友粉和亲妈粉。而男粉丝的变现率微乎其微。

前段时间蔡徐坤成为NBA新春形象大使,引得热爱篮球的直男们一顿口诛笔伐。然而喜欢看球的球迷早已把关注篮球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蔡徐坤的影响而不去看球,流量明星的女粉丝们却是篮球领域未经开发的新鲜力量。

对于NBA来说,通过流量明星的带动,获得女性市场的青睐和在男性市场上微乎其微的负面影响相比较,怎么算都是一笔不错的商业买卖。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品牌,反而将广告投放注重于女性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大的情怀作用

相对于女性追随日新月异的潮流,男性更愿意为在岁月沉淀下,自己认定有价值的事物上买单。

似乎是一夜之间,杨超越这个女孩子火遍了全国。根据微博统计,杨超越的男粉丝比例高居72%,知乎和虎扑的直男们甚至愿意围绕她举办“超越杯”辩论赛来表达自身的喜爱。

但是真到了粉丝见面会上,杨超越的礼物却是全团最少的,仅仅只有一个U盘、一个记事本和一只手表而已。

直男们可以动辄为了一件复古球衣、一双球鞋花成千上万的现金,却无法为了新兴的明星一掷千金。

“第三人”效应

第三人效应是1983年由戴维森教授提出的一种观点:在接收广告的过程中,接收者总会认为这个广告对别人更有用。换句话说,针对女性的广告会让女性“认为”身边自己老公或者男朋友需要这样的商品。

典型的就有海澜之家,一开始的广告语都为男性量身定做,如“男人的衣柜”“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就够了”等。但是选用了林更新作为代言人后,“9亿少女的梦想”吸引了众多林更新女粉去逛一逛这家男装店。在这种影响下,不少女友或者妻子在为男性购买衣服都会下意识地选取海澜之家品牌。毕竟一家大小的生活配置上,女性的话语权举足轻重。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也颇为有效,改变策略的海澜之家销售额节节攀升。一改之前增长率不超过10%的颓势,18年整体营收增幅达到了12.2%。

虽然直男们对现有的广告模式都不太感冒,但在中国市场上一旦对了直男的胃口,往往能起到扭转乾坤的效果。国内上映首日就取得了2.5亿票房成绩的《魔兽》,在北美地区上映两天总票房仅为中国票房的一半,男性观众占比高达74.7%。其他的像《头号玩家》、《红海行动》等,都在广大中国直男的助力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女性消费市场早就被充分精耕细作,相较之下,男性消费市场不啻于一片刚被开垦、充满希望的新大陆。下一步,如何get广大直男们的心思,成为了广告主们最值得研究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