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過國產車再開合資車,會有哪些區別呢?

往事隨風56238102


中國的汽車市場行業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國產車,另一部分是合資車。


說到國產車,那我就給大家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即比亞迪。它是由中國市場打造的,從設計、生產、研發,可以說是國內製作一條龍了。

我最早的一臺車就是比亞迪,內部空間還是非常不錯的,我比較喜歡比亞迪車內的音響設計系統,在汽車動力上,比亞迪的下的功夫還是蠻滿足的,所以說在前期的使用體驗感上是非常好的,但是往後走的話,汽車會面臨一些動力下降的問題。


最讓我決定換車的就是比亞迪的這個品牌名字了,比亞迪原意為build your dream,但是翻譯成中文就特別不好聽了。

最終經過我的一番精挑細選,我看中了別克這個合資品牌,特地選了一輛比較嬌小的車型,說實話汽車起步的動力實在是非常的足,讓我第一次感覺到了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這也漸漸證明了外國的制車技術還是比中國更加牛逼,別克車能夠應對非常複雜的路況,即使在崎嶇的山路上也能讓你感覺到非常的平穩,開起來毫不費力。

好了,有的消費者覺得汽車的起步動力不是大家買車最大的考量因素。那麼我在這裡想建議大家,買一輛車要去綜合全方位的需求,你才能夠買到最適合自己的車,永遠沒有最好的汽車產品,所以說,在買車的這件事情上,必須要花一些心思和時間,畢竟一輛車會跟隨你很久,不是嗎?


歐界視頻


開過君越和crv2.4的,開過途觀1.8和2.0的,後來在訂了沃爾沃XC60後恰逢博越上市,經過充分試駕、比較性價比、基本拋開“車標虛榮”因素後,最終選擇了博越頂配四驅版(當初時而覺得落差有點大)。現在博越開了兩年多,迄今沒啥大毛病,但是右前輪剎車異響;去年嚴寒,電瓶沒經得起考驗,曾經三次在將近零下三十度時打不著火(座標哈爾濱)。總體感覺,甩個詞兒說就是行駛質感吧,絕對不比途觀差,加速也不必它1.8的差,順滑程度甚至略強,博越不是省油的車,但是途觀油耗也沒有優勢,方向盤手感絕對比crv強太多,與君越相仿,但是舒適度不如君越。到現在選擇博越不後悔,只是尚不知道以後的可靠性怎樣,這需要時間來驗證了。大致感覺就是這樣,有啥說啥。


wlysnd


本人93年的A照專職司機,09年5萬塊錢買了一輛1.5手動華普海迅轎車,車用得比較少也很細心的駕駛和保養,7年跑了7萬多公里,期間後扭力梁斷過,換過發電機,換離合器分泵漏油換了兩次,換電子風扇,換溫度傳感器,換玻璃升降器兩次,變速箱一軸油封漏油(拆裝大修),水溫高(一直未解決),上水管爆裂過,下水管漏水,開起來底盤還是比較整,發動機沒出過啥問題,就是小毛病多,長跑修理廠煩人,感覺同價位的話換小一級別的合資車比較好,油耗7升左右,16年4S店置換(7000元錢)了卡羅拉(真的是修怕了,都說這車省油省心全球4000多萬的銷量總有點理由吧),感覺儘量還是加點錢買合資車吧!同價位也儘量選擇小一級別的合資 應該會省心許多吧!不過現在10萬左右的國產車質量也在逐步提升,還是應該多給予鼓勵吧。


老張開車到重慶


有一輛吉利遠景和大眾新桑塔納,都是入門級別的轎車,簡單說一下,希望會對你有幫助。吉利遠景2年多點3萬8千公里了,中間除了導航壞過一次給免費換了個新的別的沒啥大問題。新桑3年,行駛4萬7千公里中間因為缺過一次防凍液,我直接加的純淨水導致水泵起鹼老漏水(遠景就從來沒缺過防凍液)更換花了200多吧。別的也沒啥大問題!下面說下駕駛感受,吉利遠景感覺隔音非常差,開起車來吵的不行,減震也比大眾差很多,而且冬季水溫上升很慢,打開暖風要很久才能熱起來。還有空調的前擋風玻璃出風口設計非常的反人類,極其不好用,而大眾在以上這些方面都比遠景強很多。我覺得差距最大的要數變速箱了,遠景現在開起來掛檔不平順頓挫感覺很強烈,有時候都需要掛兩次才能成功。而大眾就完全沒有這種感覺,掛檔非常順滑,提速響應也不錯。另外就是發動機了,大眾每天早上打著火的時候過一會就會有水從排氣筒裡滴出來(聽老司機說這樣證明發動機性能好,我也不懂哈)而我的遠景,從來沒有過這種現象。整體來說,大眾的開起來舒服,保值率高。遠景配置比新桑稍高,很多功能很方便使用。遠景好像自重比較大,開起來很平穩。(我沒有看過數據就是自己的感覺)新桑感覺輕,開起來有點漂(時速100以上)如果正常速度國道或者市區行使反而感覺得心應手。單就駕駛感受而言,我認為還是大眾要強過遠景很多很多。謝謝

再補充一下油耗,說實話沒仔細算過,遠景公里表顯示6個,但是實際感覺應該會高點,目前的油價100塊錢能跑個250公里吧!(主要是國道,少進市區)大眾沒有顯示,算過一次忘記多少了,反正是比吉利省油。我覺得主要是怠速不一樣,遠景熱車正常怠速在800轉多一點,大眾轉速在600轉多一點,由於在外地回頭補充怠速照片,謝謝!

怠速照片已補,最後兩張,前面的是遠景後面的是桑塔納









遠方142871475



說到開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我覺得應該有個時間界限。那就定在2014年之前吧,因為之後的車型如上汽,廣汽,吉利,奇瑞等具有代表性的國產廠家已經很接近合資車的平均水平了。

以下我從幾個方面說明在我維修試駕過程中感受到的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區別,主要是負面的。外形設計就不做探討了,車主已經選擇過了,就和題目無關了。

1.動力

國產車發動機和變速箱一直以來都是硬傷,無論是材料,做工,匹配,測試都不及合資車水平。主要體現就是動力弱,功率低,油耗高,換擋頓挫感強,動力銜接不均勻不連續。之前一直靠價格優勢參與競爭,所以普遍排量偏小,動力較弱。合資車中往往都是半個世紀以上的積累,技術先進,匹配經驗成熟,能做到排量大,油耗低,動力好,匹配舒適。真正讓人感覺到動力隨腳而動,隨傳隨到,動力銜接順暢,超車有信心。

2.懸掛

大部分都在抄襲模仿別人成熟的構架設計,並未完全適應中國路況。在抄襲過程中畫虎不成反類犬,核心的東西和經驗的積累並沒有學到。某些關鍵部分因為一個缺口,一個螺絲的不同可能帶來的就是不同的感受。而懸掛的性格表達不像發動機可以直接用數據展現,有些時候甚至感受挺主觀的,所以造成很多用戶並不適應它的性格,廠家也不好去改進調整。就我開國產車而言,要麼懸掛偏硬,要麼懸掛特軟,很難在中間找個平衡。而大品牌的合資車懸掛卻能做到軟硬適中,性格明顯。偏硬的懸掛在急彎中也能保持強有力的支撐性,偏軟的懸掛在起伏路面又能給人以不太明顯的抖動感。

我認為家用車好的懸掛系統,不能讓人有坐船衝浪的感覺,急彎變道給車要有一定的支撐,要讓人有信心敢變道,敢急轉,過碎石坑窪路面要過濾掉輪胎瑣碎的抖動,這是我對家用車的要求。

3.行駛品質及舒適性

有人喜歡德系車穩重,有人喜歡日系車輕盈靈動。但到了國產車這裡又變成了極端,要麼笨重,要麼飄飄然。轉向不精確,高速車飄都是長期以來的弊病,甚至有些低檔次的國產車連循跡性都不敢恭維,要它一路跑直線都不容易。

由於市場定位價格檔次的差異,很多車的乘坐舒適性,靜音性能都未完全考慮。座椅,空間,儲物盒,控制按鈕都有很多不方便的設計。

想要沙發的舒適,不給你公交車的坐姿就不錯了。

4.耐久度和完整性

正常使用4,5年後,感覺車況大不如前,新車駕駛,轉向輕盈,離合輕巧,動力輕快。開2,3年後,各種重,各種異響就出來了。拉線離合還可以打油調高低,有的液壓離合又沒法調,要換呢,使用又沒問題。

很多經典合資車型,開10年都感覺和新車區別不大,但是國產車達不到。3,4年後就不再年輕了。

底盤很多部件都要靠膠套緩衝和固定,很多車迅速就能把膠套磨損開裂。應該不是是使用問題,因為挺普及的。換上新膠套能改善,但是壽命不長,也回不到當年,這和換膠套比較勤的德系車大不一樣。德系車換了底盤上的膠套又會散發青春的光芒。我感覺很多國產車整個車架的鋼材不好,容易變形。

5.維修和故障

千萬別買小眾車,那個眾泰朗悅是要整死人的。好像模仿的菲亞特還是哪家的車,全身都是問題,配件還不好買,貴死人,堪比豪華車的配件價格,上次買個壓縮機都還得是意大利的。很多東西還修不好,或者換配件,故障還是莫名其妙的來。買國產車也要選賺錢的大企業,和市場銷量高的。

我之前就一直看不起哈佛H6(對車不對人),主要覺得他傻大個,動力弱,匹配不好,油耗高。但是正因為銷量驚人,迅速給長城帶來了改進的信心,發展的資金和設計創造的動力,沒有它,哪來wey。

總結,合資車不是無懈可擊的,優勢比我們大,而國產車從無到有,必然會經歷抄襲,然後才有創造。蹣跚學步的過程中,有國人的一路陪伴。到今天國產車具有代表性吉利,長城,奇瑞,上汽,廣汽也是經歷這些尷尬過往後突飛猛進的迎來明顯的改變。

2014年以後我感覺整個國產車行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技術都能夠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了,值得期待。

我最感動的是奇瑞,一直專注的技術研發,高效能發動機,無級變速等都是國內獨一份,世界上也排的上名號。

最讓人震驚的,還是吉利和上汽的爆發,他們資源,資金,人才都很有優勢。

最讓人失望的還是一汽和華晨。兩個牌子的國產品牌都是東拼西湊的感覺,而且質量也差。

2017,國產車已經趕上,期待你們的超越。期待我心中的奇瑞,吉利,上汽。

比亞迪,一個固執的企業,我也不知道他是在探索方向正不正確。電池技術沒有突破性解決,電動車就只是過渡產品。

我還是期待氫動力電池或者氫動力車型。

業餘淺見,任君糟蹋!


西森灰


這個問題我也想說幾句,我來對比的是一汽大眾的捷達和吉利的遠景,捷達是單位的,13年的車,平時開的多一點,目前已有10萬公里,遠景是17年初自己買的車,到目前已經2年3萬公里。

首先說說整體感受,捷達的底盤給人的感覺還是穩定性好,紮實,遠景相比來說就有點鬆散,另外就是油耗,捷達明顯比遠景省油很多,動力的話差不多的,都是將就夠用,配置的話遠景是完勝捷達,什麼無鑰匙進入,定速巡航,中控屏,藍牙連接等配置比捷達好很多,另外有兩個細節,就是冬季熱車,捷達一會就熱了,暖風想當給力,遠景熱車很慢,再有一個細節對比是非常明顯的,捷達的雨刮噴霧真的是霧,扇形的霧均勻的噴在前風擋上,雨刮可以擦的很乾淨,遠景就是兩條水柱,根本噴不均勻,雨刮雖然配置了看起來高檔的無骨雨刮,壞就壞在了那兩個噴嘴上,每次一噴霧讓我不禁想起我這就是個廉價車。

再有就是吐槽一下這兩輛車的空調,夏天都不怎麼涼快,捷達是光前機蓋那裡嗡嗡響,遠景也不給力,差不多價錢的豐田空調是想當給力,我個人還是比較想支持國產企業的,希望國產企業不光在大件上努力學習人家,在細節方面也多做一些努力才好,如果遠景冬季制熱如捷達,油耗如捷達,雨刮噴霧如捷達,空調如豐田,那外讓我選擇,遠景哪怕再加一萬我也支持,現在如果再讓我選擇,我想我就沒有那麼確定要選遠景


Fantasy37


作為汽車媒體,相信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接觸過的車相當多。

首先說明一點,現在國產車進步的飛快,有些車型已經可以和合資車媲美了。但是,從整體實力說來,國產和合資還是有一定差距。

1.國產車喜歡堆砌配置,價格便宜,這也是國產車可以讓廣大消費者可以接受的一大賣點。

2.合資車普遍價格比較貴,而且配置比較低,減配普遍存在,性價比一般。

3.國產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在設計方面小的瑕疵比較多,例如奇瑞老款艾瑞澤5,四門升降按鍵,竟然沒有指示燈,晚上想開窗,還得憑抓瞎摸;再舉個例子,吉利領克01,算是國內造車水平的標杆,但是在車門的縫隙控制上,明顯公差控制不行,有的地方縫隙大,有的地方縫隙又很小。這主要說明國內車企在設計經驗,包括造車方面得經驗積累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4.國產車發動機不行,所有的國產車都有一個短板就是油耗高,長城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比亞迪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在比如安長安的車都是這個問題,油耗跟合資相比要高不少,比亞迪唐的油耗在11L左右,但是合資的途觀則只有8升左右。這就是差距。發動機畢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而且調教是需要相當多的經驗積累。

5.可靠性差,使用久了問題多,國產車由於整個產業鏈的限制,也包括成本上的限制,加上可靠性測試,兼容性測試上投入不足。國產車使用上幾年就開始出現各種毛病,異響,漏油,各種功能損壞都會出現。合資車開上5年還跟新車一樣。國產車開5年就成了破車。






撩車家


1、奇瑞A5人生第一部車,現在還保留著。

配件便宜,皮實,耐操,給他吃最粗的糧,跑最野的路,別人不敢走的我上,完全不虛!為什麼?還是那句話,皮實,配件便宜,耐操!拉貨,拉人,能塞都給我進去。

缺點:沒什麼駕駛樂趣好說,就是代步,工具車,噪音什麼的就不要想了,開音響都沒用,跑越快越嗨,只能帶耳機!

虛,沒動力,不敢開空調,1.6的機頭,開了空調起步永遠最慢,起步大腳油門人家以為你是跑車,機頭在轟鳴,車不走,尷尬。。

車樣子醜。。。這個是中國奇葩車之一,一刀切的尾部,讓你欲罷不能。

中間換了好幾部,比亞迪F6,天籟,交叉開了好久,就是沒出手這一部,起步車不捨得丟。

現在開雅閣,9.5代,優點:

1、樣子過得去,不會太醜。

2、安靜了一丟丟,起碼音響能蓋住噪音。

3、動力2.0還是不能開空調,開了空調動力一樣不足,不過,心中有渦輪,只要下腳夠狠,2.0也能開出2.5T!起步就想爭第一!

4、保養費用一般,4兒子有點坑人,不鳥他就好。

5、沒什麼故障,粗糧伺候,5萬公里換了一個電池,通病!

國產車和合資車對比起來,國產開起來不心疼,反正配件不貴,隨便開,自己爽就好,合資車始終費用貴點,感覺嬌弱一點,有時磕磕底盤還是覺得國產車好。

其實兩種車開起來效果是一樣,該到達的遠方一樣能到,同等價錢的不虛合資車,只是在保值方面就真心不如合資車,這可能就是國內工藝還沒發展那麼成熟造成。真心希望國內各大汽車製造商能用心把車品質量做上去,畢竟,質量才是根本!


MS大石碎胸口


因為從事二手車這個行業,主流的自主品牌汽車和熱銷的合資車二手車都有所接觸,個人認為二手車在市場的表現一直都是一輛車好不好的試金石。

為什麼呢?因為新車在同級別同價位的車型無論是合資車還是自主品牌的汽車,肯定是有區別,但是僅限於那些經常開不同車型的人,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大多數就只有機會開自己的車或者是最多朋友的幾輛車,講真,別矯情,你真的開不出什麼!

比如你開吉利的帝豪和大眾的新捷達,他們新車有多大差別呢?沒有多大差別,隔音都不是好,無非就是帝豪用料做工配置更好,捷達配置更低一些。

但是一旦開的超過了3-5年,也就是這些車目前在二手車市場的表現,他們開著的感覺和新車相比主要的差別就出來了,就是底盤懸架的鬆散程度,整體的油耗還有市場的保值率就慢慢拉開了。

駕駛感受來說,因為都是汽油機,都是機械產品,他們開了3-5年後,作用到輪上的馬力值,也就是動力本身沒有太大的衰減,但是底盤的質感,隔音的情況確實是明顯能感受到很大的差別。

不是自主品牌不好,而是發展需要一個過程,盲目的覺得愛國精神,認為買國產車就是最大的愛國,個人覺得才是不理智的表現。承認合資的優點,認識到自主的缺點,努力就是了,早晚會超越的,但不是現在!


66號車坊


您這個提問太籠統了,現在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車型的差距並沒有你想象中大,至少在自主領先品牌中是如此。比如長城推的WEY品牌、吉利推的領克品牌,都有著不輸于于同級合資品牌的駕駛感受。

不過就“開車/駕控感一般水平”這個角度看,合資品牌整體水平是要好於自主的,前者底盤的緊緻感和穩定性要更好,畢竟底盤系統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力,不太能快速提升。


而且就發動機和變速系統來說,二者也存在差距。我們拿2017年J.D. Power的研究來看,包括2017年在內往前很多年,自主品牌在在手動變速系統不易入檔及齒輪摩擦這一問題上表現不然合資品牌。

以上我們是從狹義的“開車”來聊二者的區別,在不清楚具體對比項目的情況下,我覺得我們的討論應該更發散一些,討論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不同的使用體驗可能會更有意義。


如果要討論這方面的差別,從造型、配置、操控、質量做工和安全性這五個角度考量會比較能說明問題。

造型設計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自主領先品牌的表現有目共睹,雖然有些車型依然擺脫不掉借鑑的懸疑,但整體是向上的。比如吉利的漣漪式格柵、BYD的龍顏等等都還是很不錯的。如果摘掉車牌,其實同級車型之間,在設計水平上的差距已經不大了。無非是哪一邊先推出新的設計理念,引領潮流而已。


內飾設計也是如此,我們知道內飾設計除了高檔感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機工程,一個是面子一個是裡子嘛。就此而言,自主在早前是犯過怵的,但現在已經要好了不少,特別是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越來越緊密,藉此之勢,與同級合資品牌不會拉開差距,反而因為用料更好、配置越多,還要討喜一些。

至於配置就不多說了,這本就是自主品牌的優勢項目,現在不少合資品牌已經頂不住開始價格下探了,也間接說明其實他們還是有利潤空間的。

其實如若是用來家用,大部分用戶不會特別糾結操控,但質量做工和安全性就不得不考慮了。而要說這二者,自主對比合資還是有一定差距。對於質量做工,我們借去年J.D. Power公佈的中國車輛可靠性研究來說明這個問題。


該研究衡量的是擁車期在30至48個月之間的中國車主在過去12個月中遇到的問題,包括8個問題類別(車身外觀、駕車經歷、配置/操控/儀表板、音響/通訊/娛樂/導航、座椅、空調系統和車身內裝、發動機/變速系統)的177個問題症狀。

總體可靠性由每百輛車出現的問題數(PP100)來衡量,分數越低表明質量越好。

2018年研究發現:

1)自主品牌(167個PP100)與國際品牌(137個PP100)的差距依然存在:這兩大細分市場的差距為30個PP100,與2017年一致。

2)自主品牌在所有問題類別中幾乎都處於落後地位:在研究涉及的八大問題類別中,自主品牌在七個問題類別中均遜於其他品牌原產國,僅在音響/通訊/娛樂/導航類別略優於韓國和日本品牌。

而就安全性而言,整體水平上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尚有差距,畢竟汽車安全性是基礎學科,考驗的不僅是用料、製造工藝,還考驗白車身設計等。當然啦,這只是從平均水平來說,但如果你看過2018年度C-NCAP第四批車型的測評結果(C-NCAP最新版、也是最嚴的一版),你會發現與想象中又不一樣了。

在參與評選的7款車型中(6款傳統汽油車型,1款插電混合動力車型),有四款車型(上汽榮威RX8、中華V7、比亞迪唐DM、Jeep大指揮官)獲得五星成績,兩款車型(別克昂科拉、一汽大眾高爾夫)獲得四星成績,一款車型車型僅獲得二星(東風風行T5)。

總結以上聊到的,就造型、配置、操控、質量做工和安全性這五個角度考量。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還有差距,但領先品牌之間的差距明顯在縮小,甚至超過了。如果您想要知道某幾款車之間的差別,建議您可以從這五個角度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