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告诉我们一个投资的真相!

昨日下午,天津网信办对视觉中国做出处罚的新闻,其中提到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7条,认定视觉中国是发布多张图片中看法敏感有害信息标注,并根据第68条从重进行罚款,至于具体罚多少没写。

而所谓的从重处罚,处罚范围是10-50万,就算奔着上限处罚,也就是50万。50万对于一家15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来说也算不得什么。

最终,视觉中国发布了相应的公告,称实际处罚30万,公司业务停顿整治,并不涉及重大违法退市的相关情况。也就是说这次风波闹的虽大,但最后的实质处罚是30万,等图库里涉政的部分清理完大概就能恢复主营,就此翻篇。

这个结果估计出乎很多人意料,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是被主流媒体围殴爆锤,CCTV都喊出口号要切除毒瘤,悲观者甚至怀疑会退市。跟这大阵仗比起来,30万确实是很轻的处罚了。

上一个享受类似舆情待遇的是制造焦虑引起公愤的咪蒙团队,交罚款的机会都没给,上千万粉丝的公众号被封,公司后来也解散了。

很多吃瓜群众对这个结果不满意,特别是被索要过版权费的,就连证券时报头版都刊文:30万元的罚款,对于这家每年净利润达数亿元的上市公司来说,显然微不足道。版权保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但如何保护,细节则需要好好讨论。抓住此次热点事件的契机,厘清相关的技术细节显得尤为迫切。商业公司的合法权益应该尊重,但同时也应考虑社会的公众认知。不管是视频、歌曲、文字还是图片,人们已经乐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多家公司更是藉此登陆资本市场。但无视上游、掠夺下游式的“版权保护”,反而可能让公众养成的版权保护意识倒退。

而资本市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4月17日在经历三个跌停板后,视觉中国遭遇放量强势撬板,成交金额17亿元,换手率26.2%,结束了连续跌停,不仅如此,今日视觉中国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收盘大涨7%。4月17日龙虎榜显示,卖出金额的前五位中前四大席位均为“机构专用”,机构合计卖出约4亿元。综合来看,视觉中国过去四个交易日呈现北上外资、机构资金和营业部游资三方大乱战的态势,而营业部游资应该充当了撬板的先锋。

一个公司被骂,分为两种骂。

一种骂是C端用户骂。如果被用户C端用户骂,就说明产品有问题,产品不行意味着这个公司的核心根基不稳了。用户就会去找替代品,比如某个搜索产品,产品体验江河日下,股价萎靡已久。

另一类是被B端骂。这种被骂不一定都是因为坏事,很有可能是体量太大,同业竞争太强势了,同类产品能代替的少。如果有替代品的话,早不用了,也懒得去骂它。

这就是垄断。行业里各种看它不爽,各种骂,但是你不得不让它赚你的钱。因为它有垄断这个超级权力。最好的投资品就是要具有垄断权力的公司。不被B端骂的公司,说明在行业里根本没话语权,对别人没威胁。

视觉中国上有2亿张图片,1000万条视频素材,30万签约供稿人。即使部分照片有争议,绝大多数图片版权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对于视觉中国来说,它接下来肯定会整改,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继续赚钱。

对于真正具有垄断资源的企业来说,即使遇到这种超级风暴,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收敛一下,因为它的垄断资源还在,而且会永久存在。

可以说,视觉中国跟投资者上了一课。投资是反人性的,它不在乎你的情感,它要的是绝对的真实,理性。如果你是社会新闻的吃瓜群众,怎么跟着骂都行。如果你是一个投资人,那么你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骂它,它还能赚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