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电影《停战以后》及其他

影片《停战以后》原剧本叫《历史的见证》,据编剧辛毅撰写的《在“中立调处”的外衣下——忆安平事件》改编。安平事件过去和现在说法不一,事实和真相到底如何,不去管它,只说片子。影片以我方代表顾青和刚释放的战俘、前蒋方代表李国卿在人民大会堂一次偶然相见开始,从顾青的回忆引出这一段往事。谈判表面上是国共和美三方,实则两方:一方是以顾青代表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另一方以费丁和李国卿代表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从情节看,除安平事件短暂小规模战斗外,火药味不多,主要通过双方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来展开。三方主要角色,塑造的形象特色鲜明。中共代表不卑不亢、光明磊落;美方代表目空一切、虚伪狡诈;蒋方代表高傲自负、色厉内荏。

顾青这角色,原是于洋演的,因形象比较“嫩”,导演成荫担心他气势上压不住“张军长”,就换了张平。再调陈戈演司令员来“压”张平,哈。张平以往多演土八路,什么《钢铁战士》排长,《辽远的乡村》区长,《丰收》县长,《沙家店粮站》民兵队长之类的,这片令我刮目相看。顾青风度儒雅,爽朗机智,有时也显幽默风趣。他看破“项堃、谭宁邦”的一举一动,和那些举动背后的阴险行径。他有青年人朝气,常给敌以愤怒的抗击,或投掷几句刺痛心坎的嘲讽,但又不暴露锋芒、适可而止。项堃那时是右派,山东艺专教书呢,被特招演电影估计感动异常,将人物的狂妄狡诈、卑劣愚昧刻画得惟妙惟肖。一开始,在假和平的幌子下假意谈判,到安平事件后,表现出一心想打,谈判不在话下。而到进行调查时,对谈判只是应付,根本不感兴趣了。直至被释放战俘的他,不得不面带愧色对当年的谈判对手说,我一定在人民的监督下,好好改造自己,哈。“白求恩大夫”谭宁邦从事福利事业,是个非专业演员,之前演过《林则徐》、《风暴》等影片,这部影片中感觉演得比较活,人物性格有变化,动作也比较自然。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其他角色,如陈戈出场不多,表现出一个成熟老练的将军,在敌面前毫无疑虑动摇,始终沉着理直气壮,以他特有的“四川自贡”牌普通话再显首长风采。班县长昏庸愚昧,一个喜剧性的反面人物。人物虽有点滑稽,也有点脸谱,但赵子岳演来就是传神,逢迎拍马性格生动逼真。欣赏影片陈戈反驳谭宁邦一场戏中的转移镜头,插入港口卸下接济国军的美国武器,美国训练国民党军队,美国飞机在我领空横行霸道等这些纪录性画面,既突破了场景局限,又有力地说明了他们假和谈、真备战。这些镜头在那年代影片中罕见。感觉教授谢宏的戏多了些,因为其他教授听国共双方电台戏,已经表明了知识分子反内战的态度,若把谢宏的戏处理成工人或其他人物的戏,也许片中的“人民”范畴会更广些。看完影片,联想起与本片旗鼓相当的另一部八一厂的《东进序曲》,也是1962 年拍的。我方代表都是政治部主任,舌战群顽的李炎是纵队主任,张平是分区主任。《东进序曲》讲局部战役谈判,本片关涉全局命运谈判,即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走?战争片不仅仅是打的艺术,还有谈的艺术。所谓文武之道,有张有弛也。尽管谈判戏在战争片中不多,也不乏表现。这类视野宏阔的谈判,80 年代影片也有表现,如《重庆谈判》、《风雨下钟山》、《大决战》等影片。小的角度说,如《冬梅》白杨与周文彬、《金沙江畔》 冯喆与崔超明以及80 年代《 吉鸿昌 》、《梅岭星火》、《最后八个人》、《 喋血黑谷 》等影片,“战”与“争”都有所表现。

以下是我看到的客串演员

还有慎广兰、陈志坚等演员,画面太小、模糊不清不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