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美國與蘇聯哪個更強大?

談文論史


單純的看經濟基礎,美國當然是碾壓蘇聯。早在1890年代,美國就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進入20世紀後,美國又通過“一戰”發了財,創造出1920年代的經濟繁榮。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國力遭受重創,但隨著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很快緩過了勁。在“二戰”爆發前,美國的綜合國力依然是世界第一,蘇聯排在第二位,英國排在第三位,德國排在第四位。

美國正式參戰後,由於戰時體制的建立,經濟得已高速發展,釋放出超大規模的產能,徹底擺脫經濟危機。在羅斯福看來,美國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要為反法西斯陣營提供物質保障。在當時,蘇聯得到了美國的援助,這是其戰勝德國的重要原因。英國抵抗住德國的進攻,可謂是虎頭脫險,也得益於美國的援助。

在戰爭前夕,美國沒有出兵歐洲,其主戰場在太平洋。因此,美國陸軍的實力,必然落後於蘇聯,而海軍實力,則要碾壓蘇聯,同時也碾壓英國。事實上,英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後,早已獨木難支,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海軍未必能封鎖德國,也不可能守住英吉利海峽。對比一下空軍,美國陸航實力,要略微弱於英國和蘇聯,但海航實力,依然碾壓英國和蘇聯。總體來看,美國陸軍較弱,海空部隊很強,這是戰爭初期的局面。

在諾曼底登陸後,美國陸軍實力大幅度增長。當然了,在西線,美軍打的很艱難,這說明其陸軍實力,要弱於德國,可在此時,美軍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德軍很難翻身。還有一點,美國人的後勤保障力量極強,不僅保障了自身的後勤,也保障了整個同盟國陣營的後勤。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陸軍優勢,很快被消磨殆盡,西線可以打疼美軍,卻無法消滅美軍,也沒有決戰的本錢。不久之後,美軍打進了德國本土,而蘇軍在東線突破,包圍了柏林,德國敗局已定。

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的實力,大致與蘇聯相當,加之海空部隊的優勢。因此,在1945年,美國的軍事力量,應該是超越了蘇聯。然而,維持上千萬人的軍隊,花費是極高的,既然戰爭結束,美國人也不想再花這個錢,所以搞了大裁軍,美國陸軍的實力迅速萎縮,很快被蘇聯反超。幾年後,蘇聯有了核武器,美蘇之間的軍事對比,逐漸趨向於平衡。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如果論美國和蘇聯哪個國家更強大,當然是美國更強大,在經濟、工業全產業鏈方面蘇聯跟美國不可同日而語。

但既然提到是在二戰中,就是要探討兩國軍隊的戰爭實力哪個更強大了,在這個前提下,老鐵認為是他們各有千秋。在海戰場上,無疑美海軍要比蘇聯海軍強大上百倍;而到了陸上戰場,蘇聯紅軍又遠勝美軍。



紙面數據沒有實際意義,只能戰場上見!雖然二戰美蘇兩國都反法西斯同盟同國家,沒有實際交過手,但在他分別對相同對手作戰的戰績來判斷,當然不難比較孰強熟弱,很容易判斷了。

美國軍隊是一支海上攻勢作戰的軍隊,但在其參戰前,海軍在世界免強可以排在英國、日本之後的第三位,但在參戰後,由於其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全產業鏈的實力支撐,迅速擴建遠超並完虐第二位的日本海軍,達到一騎絕塵的世界第一強大海軍,僅經過不到兩年發展,就獨力應該說是輕鬆的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也輕鬆打敗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日本聯合艦隊,美國海軍世界第一無可爭議。

而同時代的蘇聯海軍,在日俄海戰被大部殲滅後,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仍然名不見經傳,在二戰八個主要參戰國中只能排在第七位,在其衛國戰爭中也不是主要作戰軍種,跟美國海軍沒有可比性。

但到了陸上戰場,美國強大的海軍只能把他們的陸軍兄弟送上岸,艦載再掩護支援幾百公里,其它就靠陸軍自己了,好在他們有自己的航空兵部隊的空中支援。在諾曼底登陸及隨後的陸上作戰中,以他們為主的300多萬盟軍精銳,面對的卻是由希特勒一錯再錯的決策指軍下,有60%作戰能力遠遜主力的岸防部隊組成德軍100萬部隊,稀稀拉拉2千多公里防線的“大西洋壁壘”,極端缺乏空中掩護的對手,在德軍主力遠離登陸地帶才幾百公里之外,是否向南增援猶豫不決近兩個月的條件下,在空海強大優勢火力的支援掩護下,歷經半個月的苦戰才建立了一個完整統一的登陸場,幸運的是遇上了希特勒的猶豫,使北歐防線隆美爾集群錯過了把盟軍趕下海的戰機。

而在向內陸攻擊作戰中,面對“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屁股,向東死死頂住”的作戰原則,沒有空中支援,由建制殘缺不全敗軍部隊組織的反突擊作戰德軍,如果不是天公作美轉晴,空中支援及時趕來狂轟爛炸,大批英美部隊就成了俘虜。





而東線戰場蘇聯紅軍面對的則是500多萬拚死抵抗全部精銳德軍,在幾乎全部空軍支援掩護下的抵抗,其作戰實力絕對不是簡單增加了5倍兵力,而至少比西線強大二十倍,這還不算他們拚死抵抗的作戰意志產生的決定性戰力!但兵力並不佔絕對優勢的蘇軍卻以集中優勢兵力,實行大縱深作戰原則,從德軍一道道防線上切割下一個個幾十近百萬的重兵集團吃掉,一路橫掃氣勢如虹,仍然能比西線兵員裝備佔碾壓優勢的美國等盟先攻入德國本土,並最終拿下了納粹大本營,打掉了超過西線防禦總兵力,並有大量民間納粹支援的德軍精銳。

由此粗略可以估算出,蘇聯軍隊的陸上作戰實力,以相同兵員數量相比較,要超過美軍至少二十倍。這一點,兩軍在東方戰場上的表現就不用再比了。

由於兩支軍隊的主要作戰環境決定的,海上作戰為主的美軍,以海上作戰實力見強,而陸上作戰為主的的蘇軍則只能是陸上作戰實力見強了,這是由兩國一為海緣國家,一個是陸緣國家,海緣國家的美國,陸海緣威脅幾乎為零,其利益擴張只能由海向陸,所以美國軍隊的建軍作戰取向必須是攻勢的由海向陸,其最強作戰實力在海上理所當然。而沙俄/蘇聯/俄羅斯這個陸緣國家,其主要面對的是向陸擴張和來自陸上的威脅,其軍隊的作戰取向無論是攻、守也只有陸上,它的作戰實力體現在陸上戰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戰雖由海緣國家的日本率先挑起,而且必然是由海向陸,卻由德國納粹這個軸心國最強大的陸緣國家進攻蘇聯而擴大,再由日本發動海上進攻的太平洋戰爭而演變成全面的世界大戰,順理成章的天作之合,日本以其最強大的海軍,挑戰了海上作戰實力最強大的美國;而德國則以最強大的陸軍,去挑戰當年陸上作戰實力最強的蘇聯,如果互換對手,則以必然居於守勢的陸緣國家輕鬆獲得完勝。


鐵嶺鋒


美國強大,這是公認的,二戰期間,美國要遠比蘇聯強大的多

二戰期間,戰火燃燒整個歐洲大陸,蘇聯作為二戰歐洲的主戰場,蘇聯憑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戰爭潛力,最終扳倒了德國。美國參戰後,給盟軍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最終,美國和蘇聯力挽狂瀾,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新的戰爭

我們都知道,二戰結束後,美國蘇聯開始了幾十年的對峙局面,互相進行軍備競賽,進行了幾十年的冷戰。而蘇聯,就是在二戰中成長髮展壯大的,但是美國在二戰參戰時就是無比強大了。

美國蘇聯在戰後都將對方看做頭號敵人,美蘇爭霸,不可避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是美國蘇聯之間的較量。這兩個國家,可以說主導了世界的格局和發展。

二戰期間到底誰更強

我們先看二戰期間美蘇軍工的對比

蘇聯的T34坦克,性能好、產量大,打的德國滿地找牙。美軍的謝爾曼坦克雖然遜色很多,但是數量多,數量上有絕對的優勢。而飛機方面,美國則是更勝一籌,甚至一年產量有10萬架。

我們看下美國蘇聯武器產量

▲美國武器生產表

▲蘇聯武器生產表

這樣,一目瞭然了吧,誰更強,一對比就知道了。而且整個戰爭期間,美軍總共造了150多艘航母,軍艦更多,下餃子一樣,一天一艘軍艦,一週一艘航母,這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

武器產量對比,是最直觀的一個對比,這就代表國力,國力強的,產量才能高。那麼美國無疑就是第一大國了,這一點問題沒有。


軍武文齋


二戰期間,美國的軍事力量遠遠大於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是在美國本土打的,反而美國靠戰爭大發橫財。而蘇聯飽受德國人的蹂躪,幾百萬蘇聯紅軍被德國人消滅,蘇聯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戰勝了法西斯德國。蘇聯在蘇德戰爭中受到了重創,軍力根本不能和美國相比。

當然,美國也曾遭受過挫折,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致使美國整個太平洋艦隊幾乎被消滅,雖然損失慘重,短期內失去了制海權,但美國國內的工業高速發展,很快就生產出了飛機、大炮、坦克和航母。後來,在中途島海戰中一舉消滅了由10艘航母組成的日本艦隊,隨後又通過破譯日本大本營的電報密碼,擊落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56的座機,使山本五十六葬身魚腑。

在法國現場,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經過一系列欺騙手段,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解放了法國。

在二戰期間,美國對中國也進行了大批的軍事援助。美國直接參與了對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尤其是二戰後期,美國向日本扔2顆原子彈,逼迫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

總之,也美國為首的盟軍徹底戰勝了德國、日本和奧地利組成的軸心國。

所以說二戰後期的美國軍事實力遠遠大於蘇聯的軍事力量。





暉哥混沌街拍


二戰遠離美國本土,美國向包括蘇聯在內的同盟國憑藉《租借法案》對其進行援助,有軍火(武器彈藥),也有軍需品(衣服食物),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還大量出徵,不管是太平洋戰場還是歐洲戰場,武器裝扮也佔優,大規模裝備m1半自動步槍,把98k德棍壓著打,小日本只能板載。

蘇聯被佔領大半的歐洲領土,重要的就有糧倉烏克蘭,高加索石油產地也在威脅之內,不是美國援助,戰爭局勢很不好說,蘇軍素質普遍低下,svt-38/40半自動蘇軍步槍只裝備海軍精銳,陸軍拿著波波沙衝吧,但蘇軍像不怕死一樣,一波又一波因為如果蘇軍認輸,就是亡國,所以戰鬥意志上蘇軍更勝一籌。

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虛擬智障


這麼說吧,二戰時,德國單挑歐洲,日本單挑亞洲,但德國全體,日本理性派,都說不要惹美國,不然必輸無疑。

但日本狂熱派硬是搞了珍珠港,之後日本理性派說必輸無疑了,只是時間問題,德國高層包括希特勒全體沉默無語散會。

有人說,美國,是一個掠奪和冒險的商人征服土著建立的國家,是文明野性與自然野性兩種野性雜交的國家,又建立在最好的自然基礎上,競爭和優勝略汰的自然法則和血性和野性被最普遍遵行。創造與製造能力無與倫比。家家有槍,全民皆兵。為啥要惹他呢???

美國經濟總量從1894年就是世界第一……

……


西北大地


蘇聯

由於蘇聯在二戰中主要的作戰方面,幾乎集中在了陸軍上,故而擁有二戰時期軍隊數量最多的陸軍,裝備精良,武器先進。而相對的海軍,則基本處於無用武之地的境地。而空軍(歐洲部分)則在二戰初期被德國打的幾乎全軍覆沒!然而,蘇聯在當時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工業國家,依靠著盟軍的援助物資,短期內迅速恢復元氣並且開始大規模反攻,並依靠其強大的陸軍最後迫使德國投降。其陸軍所裝備的T34/85型坦克、“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等在當時世界陸軍裝備中也算的上梟楚了。而海軍真的沒什麼能拿出手的。

美國

美國的參戰最大的助推器是日本,正是由於日本的偷襲珍珠港,成功的把美國拉進了二戰,從此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在美國參戰中,美國唱主角的兵種是海軍,陸軍以及空軍是輔助(包括歐洲戰場)。而美國依靠其強大的工業體系以及經濟實力做後盾,全力建造艦艇。在整個二戰中,美國海軍的規模從世界第三躍升至世界第一,其建造的艦艇不論排水量還是火力方面,均為世界第一,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就建造了包括護航航母在內的150多艘各種航母以及以“衣阿華”戰列艦為代表的N級多艘超級戰艦。然而,它的陸軍所配置的重裝備則以“謝爾曼”為代表的中型坦克。但空軍方面也是建造了許多世界頂級戰機。

這裡不得不提美國的對外援助

美國所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大規模的援助了同陣營的其他國家,比如:蘇聯、英國、法國、中國等等。充分體現了美國的世界工廠地位。而這些都是倚仗著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

由此可見,從整體而言,美國無異於強過蘇聯很多,但是如果是單兵種對比的話,我覺得是美國海軍以及空軍強過蘇聯,蘇聯的陸軍則遠遠的強過美國。所以說,兩國各有優勢。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方圓論壇在線!

二戰時期的蘇聯是剛剛由沙皇時期轉型到社會主義不久。和美國相比的話,在經濟,工業,軍事上都相差甚遠。

先說軍事。很多人都已經二戰時期蘇聯的軍隊戰鬥力很強。但其實不然,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和德國的戰爭中蘇聯幾乎沒有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當時的蘇聯對上德國簡直是一敗塗地,最後靠著從軍人反省院放出來的一批軍官補充軍隊才堪堪抵擋住德國。蘇聯之所以能夠抗住德國一方面就是靠人命堆,另一方面在德國攻入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靠嚴寒的氣候拖著德國。



斯大林說過,寒冷是蘇聯人的朋友。這話沒錯。德國士兵一方面極度不適應蘇聯的冬天。另一方面德國坦克槍械設計太過精細,在寒冷的冬天故障率極高,這樣是德國的制約條件之一。即使是這樣,蘇聯也照樣打不過德國。只能是死死拖住德國。直到美國參戰後,在美國的大批物資以及武器裝備支援的情況下,蘇聯才略有好轉。之後由於德國物資短缺,兵源損失後補充苦難這才讓蘇聯抓住機會在德國身上撿了點便宜。但每次蘇聯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再說工業能力。二戰時期的美國工業能力排名世界第一。遠遠超過了蘇聯的工業基礎。當時美國GDP總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依託強大的經濟能力。美國同時也建立了全世界最強大最具活力的工業體系。年產鋼量達到2800萬噸。居世界之首。美國參戰之後,美國不光負擔了自身的補給,還負責了蘇聯和英法聯軍的部分補給。由此可知美國的後勤補給有多麼強大了吧。二戰時期美國飛機年生產量40000架,坦克年產量20000輛。工業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方圓論壇


二戰期間,美國與蘇聯整體比較,蘇聯科技技術方面比較落後,就是和當時的德國相比較,蘇聯也是滯後。因為,蘇聯剛剛從沙俄時代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體制,完全恢復或趕超西方工業技術水平,還需要幾年或十幾年。但是,軍事工業發展始終被列為首要任務,緊跟時代步伐。

而美國,雖然發展較好,也只是相較而言。就算有技術,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民眾還是以吃飯穿衣為首要。因此,軍事工業,相較民用工業來說,也較滯後。如在北非參戰時其坦克尚用汽油發動機。而德國坦克卻是柴油發動機。

若論軍隊作戰能力方面,蘇聯遠超美軍。蘇軍作戰主動性強,機動性強。而美軍則比較被動,機動性也很差。


歷山耕夫569


這個問題換個角度,從敵人的眼中看,就不會片面。

美國宣佈加入反法西斯陣營後,德國高層基本一夜失眠,第二天希特勒召開會議,長時間無人說話(古德里安回憶錄)。這是它們最不願看到的。

再說日本。二戰初期就有北進派(陸軍為主)和南進派(海軍為主)。北進主張打蘇聯,南進主張佔領東南亞。在日本人眼中,蘇聯是可以打的,不怎麼強大。而美國儘量不要招惹。後來的太平洋戰爭是美國把日本逼上了絕路,但它們仍然知道這下闖禍了。山本五十六奇襲珍珠港後給天皇說,我們把一個睡著的巨人弄醒了......

從敵人的眼中看,當時的美國遠比蘇聯強大,儘量不要招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