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悬疑片和《无双》一样,几分钟就能编造一辈子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聊一部“女神双排+结尾反转”的悬疑大作——《眼前的生活》。




坦白讲,一开始吸引我关注这部电影的,就是两名颜值爆表的女神主演——

其一,是乌玛·瑟曼。

作为昆汀的御用女主,她金发碧眼、高挑迷人,但动起手来的英姿,也是分分钟不知帅晕多少人。




在今天这部影片中,她饰演中年时期的女主。

虽然不再舞刀弄枪,但举手投足间依然美得让人注目。




另一位,则是最近几年凭《西部世界》大火的埃文·蕾切尔·伍德。




在片中,她饰演的是青春期的女主。

这回不再演机器人,但命运还是挺苦逼,性格也还是一样的刚。




故事要从女主戴安娜的高中经历说起。

和很多美国青少年一样,17岁的戴安娜年轻貌美、叛逆不羁,把自己活成了一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画风——

在学校里,她不仅成绩差,而且还公然在更衣室里吸大麻,为此动辄被请家长;




在校外,她与富二代男友偷尝禁果,不慎怀孕后选择堕胎,险些闹出人命不说,两人也因此分手。




随后,这桩丑闻不断发酵,戴安娜在校园里的名声尽毁。

女同学们不愿和她走太近,男同学则借机各种“荡妇羞辱”,甚至肆无忌惮地性骚扰。




不过,戴安娜并没有一直这样堕落下去。

不久之后,女同学莫琳的到来,改变了她的生活。




由于来自天主教家庭,莫琳思想保守、循规蹈矩,专心学习从不惹事儿。

不过,作为“好学生”,她并没有对戴安娜避而远之。

有一次,戴安娜吸大麻眼看就要被捉时,莫琳突然跑来为她通风报信,还假装不经意地拦住了老师。




这个举动,让戴安娜心怀感激。

从此之后,两人渐渐越走越近,虽然性格迥异,却成了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




而自从有了莫琳的陪伴,戴安娜渐渐变得安分起来。

她开始按时完成作业,努力学习,大有一副“改邪归正”的架势。




虽然两人时不时也会拌嘴吵架,但很快又会互相道歉,重归于好。




眼看着,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谁也想不到,就在她们即将携手毕业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彻底改变了两个女孩的人生。




一天清晨,同班男生麦克端着冲锋枪,在校园里展开了一场无差别屠杀。

戴安娜和莫琳躲在一起,却不幸被麦克给发现了。

他看着两人,突然来了坏主意,让她们自己推选出一个出来受死。




即便是再好的闺蜜,真到了这种生死关头,也很难果断为了对方牺牲自己吧?

但没想到,就在戴安娜苦苦求饶之际,莫琳居然鼓起勇气,主动提出替她赴死。





紧接着,随着一声枪响,影片画面渐渐淡出。

导演没有直接揭晓这场生死选择的结局,而是将镜头转向了15年后。




此时,32岁的戴安娜,已经过上了崭新的人生。

她不仅嫁人生女,还成为了一名艺术专业的高中教师,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

在她的身上,早已看不到当初那个叛逆少女的影子。




然而,这些幸福和改变都只是表象。

实际上,她一直活在校园枪击案的阴影中,不仅饱受煎熬、夜不能寐,就连听到电视里播放枪战片的声音,也会浑身战栗、惊恐不已。




而如今,临近枪击案发生的15周年,母校开始筹备纪念活动。

这让戴安娜陷入了新一轮的痛苦,每天出门都要特地选择绕道而行。




但相比起灾难留下的精神创伤,闺蜜之死更是让她永远都无法摆脱良心的谴责。




可以说,她洗心革面、努力活成如今这个样子,就是为了报答莫琳以死换来的机会,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但是,一切却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容易。

在工作上,戴安娜努力当个好老师,对叛逆学生循循善诱。

结果人家非但不领情,还怪她多管闲事。




在家里,她以严母自居,将孩子送去教会学校,严格管教。

结果女儿经常旷课出逃,还频频闯祸被请家长,与当年的自己简直如出一辙。




每当她面对压力、濒临崩溃时,只有丈夫一直温柔体贴地陪伴身边。




然而没过多久,灾难接踵而至。

戴安娜先是发现一直被自己当作精神支柱的丈夫人设崩塌,被她在街上亲眼看见出轨现场;




紧接着,因为惊慌失措,她被一辆货车迎面撞倒;




再然后,她又一次接到学校通知,说女儿旷课离校,迟迟未归,生死未卜。




几乎是一夜之间,眼见着人生分崩离析,戴安娜终于崩溃爆发,并因此有所顿悟。





为了解决内心的痛苦,她决定直面恐惧,重回母校参加枪击案纪念日活动,展开一场自我治愈之旅。




看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提出质疑了,说好的悬疑片呢?说好的高能呢?

别急,就在治愈画风即将开启时,剧情突然急转直下,来了个大反转——镜头又跳转回了15年前。

当凶手听到莫琳愿意赴死时,并没有立即向她开枪,而是转向戴安娜,询问她的选择。




与此同时,戴安娜的眼前迅速浮现出了她与莫琳并肩度过的日子,以及倘若自己幸存下来,将会迎来的种种人生经历。

随后,她做出了与莫琳同样的选择,要求麦克杀死自己、放过朋友。




没错,戴安娜并不是校园枪击案的幸存者。

那些15年后成家立业的人生经历,不过是她在临死前一段最后的幻想。




了解了这个结局后,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年戴安娜的生活片段,便会发现细节之中,早已“有迹可循”——

比如,中年戴安娜的老公名叫Paul,而她在枪击案前刚听了同名教授的演讲,并对教授一见倾心;




比如中年戴安娜出车祸时并未受伤,但身上却出现了与17岁堕胎时,完全一致的血迹;




比如戴安娜的女儿失踪并生死未卜,这与她曾经堕掉女婴的经历,前后呼应。




更明显的是,当片尾戴安娜走进母校的教室时,她直接将悼念的鲜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在影片中,教授Paul在演讲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的未来决定于现在”。

这句话其实也已经“剧透”了谜底——人们有能力根据现有经历和所见,幻想未来人生的潜在模样。




而戴安娜正是利用这种能力,帮助自己做出了生死抉择。

与其未来在悔恨之中痛不欲生,不如牺牲自己,拯救最好的朋友莫琳。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还利用交叉剪辑、闪回倒叙,将戴安娜15年后的虚拟人生与现实经历联系起来,强化了她的悔恨情绪。

比如,戴安娜刚回想起莫琳教她开车的场景,就因想得出神,差点酿成车祸;




画面前一秒还是戴安娜和富二代男友在水中羞羞,下一秒就是15年后的她躺在浴缸里痛不欲生。




回望全片,就“死前走马灯”这个设定而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部经典的《生死停留》。




但后者是讲述男主不想死后留下遗憾,才衍生出了死前的高能幻想;

本片则是女主为了做出正确的生死抉择,而想象出15年后的人生虚拟景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清晰起来——

与其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不如关注眼前的生活,珍惜身边的朋友;只有脚踏实地把握今天,遵从内心做出选择,才能尽量减少人生中的悔恨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