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漢字偏旁的準確寫法

導讀

偏旁,是指對合體字進行切分後得到的某個部分。以前稱合體字的左方為"偏",右方為"旁";現在把合體字的組成部分統稱為"偏旁"。位於字的左邊,叫"左偏旁";位於字的右邊,叫"右偏旁"。

引證解釋

漢字合體字的組成部分。舊稱左為偏,右為旁。今泛稱合體字的左右上下任何一部分為偏旁。唐顏真卿《幹祿字書序》:"偏旁同者,不復廣出。"宋姜夔《譜》:"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清俞樾《疑義舉例·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字有本無偏旁,因與上下字相涉而誤加者。如《詩·關雎篇》:'輾轉反側。'展字涉下轉字而加車旁。"

指旁屋側室。晉袁宏《後漢紀·安帝紀》:"禮:諸侯薨於路寢,大夫卒於適室。死生有命,本無偏旁可避者。"

演變

在漢字形體中常常出現的某些組成部分。如:"位、住、儉、停"中的"亻","國、固、圈、圍"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傳統的漢字結構學說裡,根據漢字的構成單位把漢字分成獨體字、合體字兩類。獨體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筆畫構成,合體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則由偏旁構成。所以,偏旁是傳統漢字結構學說裡的一個名稱,指的是"六書"中會意、形聲字裡的組成部分,或表義或表音。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偏旁由筆畫構成,比筆畫高一個層次。偏旁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如是否成字的,是否複合可再分的等。

六書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適用於現代漢字,因此文字學界構建了漢字結構分析的新系統,這個系統是:筆畫-部件-整字。與以前不同的是新系統提出了"部件"。部件同偏旁一樣,也是介於筆畫和整字之間的漢字基本結構單位。與偏旁不同的是,它著眼於所有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不僅僅是"六書"中的會意形聲,也不僅僅指具體有表音表義的構字成分。如簡化字"雲"中的"二"、"ㄙ","豎"中的"ㄧㄧ"、"又"、"土"並不都是偏旁,但它們都是部件。又如"薅"由"艹、女、辰、寸"四個部件組成。繞開了生僻字及不好稱說的偏旁。把漢字分解為部件可以使通用漢字的基本結構單位減到五、六百個,大大減少了中文信息處理的困難。

偏旁名稱

鮮為人知的是,每個偏旁本身都是漢字,只是因為它們使用率太低或可以被其他字代替,變成了生僻字,因為我們的《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只是常用的漢字,所以,查不到。但是在《漢語大字典》中都有收錄,就說明他們是漢字,只是在古代典籍中沒有使用例子,屬於是極生僻字,或極罕用字,甚至是沒有使用過的死亡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厲兵在提及偏旁部首的時候說過的話)

第一課時 橫的變化(12種)

長橫 左上露鋒入筆 中鋒向右運行 回鋒向左收筆

短橫 中部運筆稍重且沉穩 整個筆畫稍短而粗壯

細橫 頭稍上揚 中部微向右上斜 筆畫細長

方頭橫 寫此橫的起筆應逆鋒方頭切入。

圓頭橫 起筆須逆鋒向左,筆鋒圓轉往右運行頭呈圓狀。

筆鋒由左上入筆的橫 露鋒由輕漸重向右下稍按即往右。

筆鋒由右上入筆的橫 起筆須自然,與前筆的收筆呼應。

筆畫由右下入筆的橫 順勢而生,切忌粗大。

由細到粗的橫 筆畫運行應逐漸重按,粗細須明顯。

由粗至細的橫 行筆由重至輕。

中間細兩頭粗的橫 提按要自然流暢。


中間粗兩頭細的橫 筆畫粗細不宜過大。

第二課時 豎的變化


長豎 曲頭斜頓即向下邊行邊提運筆,不宜太粗。

短豎 運筆稍重按,宜短健有力。

細豎 運筆宜輕提,細長似鋼針。

粗豎 運筆應粗重,但不臃腫。

斜豎 曲頭斜頓後筆毫稍向左下方運行。

左彎豎 中部向左稍彎,起筆與收筆應對直。

右彎豎 中間向右稍彎,筆畫由細漸粗。

尖頭豎 尖鋒入筆,筆畫不宜粗。

斜頭豎 露鋒入筆,斜勢稍頓後即向下運筆。

方頭豎 逆鋒起筆,方頭切入。

圓頭豎 逆鋒起筆,圓轉向下運行。

曲頭豎 由細漸粗,微彎曲露鋒,然後往下中鋒運行。

第三課時 撇的變化

長撇 露鋒起筆後邊行邊提,先直後彎向左下出鋒,稍長。

短撇 曲頭入筆,粗短壯健,向左下出鋒。

細撇 運筆應輕細而剛直,切忌彎曲。

粗撇 曲頭入筆,粗壯有力,向左下出鋒。

小撇 運筆應細小活潑而有變化。

豎撇 逆鋒入筆,先直後稍彎向下運行,收筆向左下出鋒。

斜撇 露鋒入筆斜勢稍頓,先重後輕,向左下撇出,稍粗。

彎撇 逆鋒起筆,先向下直行後彎曲向左出鋒。

直撇 運筆應平直向左下出鋒。

平撇 露鋒入筆,銷頓後向左粗短有力出鋒,腹部應平直。

斜頭撇 露鋒起筆,斜勢頓按,向左下撇出。

尖頭撇 尖鋒入筆,由細漸粗,彎曲運行,過中部由粗漸細。

方頭撇 逆鋒方筆切入,向左下方粗細變化微彎運筆。

圓頭撇 逆鋒圓轉向左下出鋒。

曲頭撇 由細到粗稍彎曲起筆,向左下稍弧形運行。

第四課時 捺的變化

長捺 筆畫宜舒展,一波三折。

短捺 短壯有勁,收筆須嘎然而止,往右下微出鋒。

細捺 筆畫應輕細活潑,忌平宜。


粗捺 粗鍵有力,出鋒果斷舒展。


小捺 小尖入紙,筆畫細小靈活。

斜捺 起筆後向右下方斜勢運行,並注意粗細變化。

平捺 一波三折,有粗有細,向右方平拖出鋒。

彎捺 彎曲輻度稍大點,捺腳含蓄點。

直捺 由細到粗向右下直勢運行,宜舒展。

第五課時 鉤的變化


長豎鉤 勁挺有力,出鉤果斷利落,力達尖鋒。

短豎鉤 短健圓活,出鉤沉穩有力度。

大鉤 至鉤處,圓轉向上,出鉤粗大鋒利。

小鉤 書寫時應沉著輕出,力內蓄。

細長鉤 出鋒宜銳利輕鬆,帶勢以啟下筆。

蟹爪鉤 向左由粗到細運行,向上出鋒應細小,狀似蟹爪。

斜鉤 斜勢下行,彎度不宜大,出鉤鋒利。

斜直鉤 運筆應直勢往右下,彎則無力。

回鋒鉤 至鉤處,向左稍行不鉤出,圓轉回鋒,勢啟下一筆畫。

第六課時 提的變化


斜頭提 斜勢稍頓,快速向右上方挑出。

尖頭提 承上筆,尖鋒入筆,漸按後向右上運行。

方頭提 逆鋒方筆切入,由粗到細上挑。

圓頭提 逆鋒圓轉向右上方,力內蓄。

由細到粗的提 露鋒入筆,由細漸粗弧勢向右上行筆。

由粗到細的提 露鋒往下斜頓,向右上急出鋒。

第七課時 折的變化


橫折 橫畫畢,斜頓即往下運筆。

豎折 豎畢,轉折稍頓向右運筆。

筆鋒由左入筆的橫折 由左至右露鋒入紙。

撇折 筆畫提按不宜太明顯,折角須突出,重心要把握。

絞絲折 上折稍小,下折稍大,筆畫之間緊湊。

連折 多折相疊,須錯落有致,參差變化。

豎斜橫斜的折 因橫豎均斜勢,書寫時要注意重心的平衡。

上連橫的折 橫畫至尾部即轉折斜頓,往下運筆。

下連橫的折 折畫到尾部緊連下筆寫橫畫。

第八課時 點的變化


長點 露鋒入筆,向右下行,中間粗兩頭細,右上弧左下平。

大點 稍粗重有力度,沉穩厚重。

小點 露鋒入筆,輕轉輕收,小巧圓活。

斜點 向右下入筆,圓轉向左上回鋒。

豎點 微彎曲向下運筆,至尾部筆輕提上回,活潑靈動。

俯平點 平勢,中部向下微凸,出鋒與橫畫的起筆呼應。

彎點 向右下,稍弧運行,收筆圓轉上回向左下出鋒。

尾部由中間出鋒的點 漸鋪毫,至尾部提筆由中間出鋒。

自中部向左下出鋒的點 出鋒宜輕細,緊啟下筆。

北京墨軒臻品藝術 | 出品

嚴禁圖片運營商業

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