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韓會是“鴻門宴”還是“隆中對”?

吳韓會是“鴻門宴”還是“隆中對”?

“吳韓會”來得不易,更讓週二這場會談格外受到矚目。圖為高雄市長韓國瑜。記者劉學聖/攝影

一個是肩負輔選重任的黨主席,一個是聲望正盛的人氣王,國民黨兩個新舊太陽居然像牛郎織女般連一個會面都難以安排,讓人匪夷所思。正因為“吳韓會”來得不易,更讓週二這場會談格外受到矚目。

吳敦義與韓國瑜之所以難會,顯示雙方陣營心結甚深,互信薄弱。過去大半年裡,國民黨內形勢因勝選而發生劇烈變化,加以2020大選群雄爭逐,致連原本稀鬆平常的同志互動或政情意見交換,竟也衍生出複雜的心機與揣測。韓國瑜日前在五點聲明中,點明“政治權貴熱衷密室協商,離人民越來越遙”,句句指向黨內高層;吳敦義肚量再大,恐怕也難吞下這些指控。也因此,在蔡正元無端發出韓國瑜收受吳主席四千萬元競選經費之語,吳敦義應予鄭重澄清卻只含糊帶過。這些心結一樁加一樁,雙方要如何化解,都需要相當的智慧與應對EQ。

平心而論,由於國民黨初選遊戲規則遲未拍板,加上郭臺銘晚到登場,讓藍營總統選情變數頻生。事實上,韓國瑜雖頗感委屈,但朱立倫、王金平等人更感不平。吳敦義本人原有意問鼎大位,卻苦於擠不進領先群,再遭朱王等人進逼,只能宣佈放棄參選,全心做一個“造王者”。目前,吳敦義要扛著跳票危機的國民黨,還要面對黨內與外界的批判,更得順應韓國瑜、郭臺銘等人的不同條件調整初選制度,以求“最強將”出線。也因此,對於吳敦義處境之不易,韓國瑜和其他角逐者也應該設身處地想想,為共同的未來互留幾分餘地。

國民黨得以在去年底的選舉中翻生回魂,主要原因,是“討厭民進黨”的民氣大過選民對國民黨的喜愛。尤其,民眾對朝野兩黨醬缸式政治文化的厭惡,使得非典型的政治人物能異軍突起。韓國瑜、郭臺銘、柯文哲始終居於民調領先群,原因在此。換言之,韓國瑜要維繫其人氣,這種與黨中央“若即若離”的政治距離是必要的安排。韓國瑜除了迎戰綠營炮火,時不時也要“炮打中央”,塑造他個人的新政治風格。這樣的風格,外界雖評價不一,但他確實有效壓制了柯文哲延續多年的氣勢,超越既有的國民黨基本盤。這點,也是國民黨同志必須體認的現實。

韓國瑜的五點聲明引發不少負評,認為他過於自傲,使得韓流氣勢稍挫。但換個角度思考,這除有助於讓韓粉逼宮的激情降溫,也可讓韓國瑜冷靜思考如何整理隊伍,作出更寬廣的佈局,包括與黨機器及其他候選人的分進合擊關係。目前韓國瑜和郭臺銘雖在民調中居於領先,但以蔡英文全力動員黨政工具不計譭譽力拚連任的作法,這場大選必然險惡艱危,前景難料。何況,民進黨雖有賴蔡之爭,但國民黨內的太陽較勁同樣兇險,柯文哲正算準了要坐收兩黨分裂的漁翁之利。國民黨一旦內鬥太過忘情,引發民眾惡感,隨時都會再掉入毀黨亡黨的泥淖。這樣的警覺,絕不能沒有。

因此,週二的“吳韓會”不應只談選務的技術枝節,而是雙方必須共同打造一條生路,讓民眾信服並跟隨。在競爭過程中,不同候選人的政見要如何整合加乘,不同階層民眾的利益要如何照顧,都需要進一步凝聚,黨中央並應該協助整合提供人力和腦力支援,這是更重要的政治工程。吳韓會必須是心繫天下蒼生的“隆中對”,而不是暗藏鬼胎的“鴻門宴”,兩人必須放下個人恩怨,共同面對大是大非。

吳韓會是終結誤會與猜忌,重系諒解團結的契機。在民進黨不擇手段破壞民主與經濟的當下,如朱立倫所言,國民黨必須堅持程序正義,讓外界看到國民黨守護臺灣發展與民主的價值。吳韓會面時,如果雙方都能想著大局,就能激發出感動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