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退位以後都能幹些啥?有的能掀起滔天的風浪|文史宴

作者|陳路

隨著昨日退位儀式的結束,平成天皇終於能夠從繁重的國務中解脫出來,能夠與其他老人一樣安享晚年。然而當他於三年前表露退位意向之時,卻一度在日本掀起軒然大波。由於皇室典範上並未記載天皇退位的相關條文,故而圍繞著天皇退位問題,引發了種種議論。最終,宮內廳以頒佈特例法的形式,滿足了老人的心願,並一再表示下不為例。

宮內廳官僚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固執,可謂將科層制官僚機構的討厭變化的特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實際上,早在舊皇室典範制定之時,圍繞著天皇退位,井上毅與伊藤博文之間便發生過爭執。最終伊藤博文執意削除天皇退位的相關條文,才出現後來的種種問題。

實際上,無論是現在的宮內廳官僚,還是過去的伊藤博文,他們的堅持多少都缺乏充分的理由。因為與中國乃至其他文明不同,明治國家成立之前的日本,天皇退位似乎並非一件非常稀奇的事。在至平成天皇為止的125位天皇中,至少有59位天皇有過退位經歷,其中壯年退位者亦不在少數。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皇室退位的歷史。

太上天皇緣起

1

日本皇室退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天皇這一名號出現之前,而且與女性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公元641年,舒明天皇駕崩時,由於其生前未能決定作為繼嗣的皇子因而引發中大兄皇子、古人大兄皇子、山背大兄王等人的皇位爭奪。為避免皇位空置與混亂擴大,蘇我蝦夷遂擁立舒明天皇的皇后,49歲的寶皇女為帝,是為皇極女帝。

皇極女帝繼位後的第四年,便發生著名的乙巳之變,中大兄皇子在女帝的默許下,誅殺權臣蘇我一族。女帝也在政變後不久讓位於中大兄皇子等人所推舉的孝德天皇,改稱皇祖母尊。這便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讓位。由於皇極女帝上位時,日本尚未確立天皇這一稱號,皇極天皇、齊明天皇都是後世史官追加的封號。故而皇極女帝並非日本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太上天皇。

皇極女帝

值得一提的是,孝德天皇去世之後,皇極女帝在中大兄皇子等人的推舉下,以62歲的高齡再次入繼大統,史稱齊明女帝。這也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重祚。而在日本歷史上,唯有她與日後的孝謙女帝,有著毫無爭議的重祚經歷。而孝謙女帝,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被冊立東宮的女性。而孝謙女帝的曾祖母,便是日本第一位名副其實太上天皇:持統女帝。

持統女帝本為天武天皇之後,其父天智天皇與天武天皇皆為皇極女帝之子。天武天皇去世時,皇太子草壁皇子病弱,故由其代替病弱的皇太子草璧皇子主持天武天皇的喪儀並臨朝稱制。稱制三年後草璧皇子病亡。隔年,皇后正式即位史稱持統天皇。

持統女帝稱制11年後,讓位草壁皇子之子輕皇子,稱太上天皇。持統女帝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太上天皇與女太上天皇。

持統女帝之後,到孝謙女帝為止,先後有四位天皇退位為上皇,其中除孝謙女帝之父聖武天皇外,皆為女帝退位。

實際上,在孝謙女帝之父聖武天皇立藤原氏的藤原光明子為後之前,歷代天皇的皇后,都默認從皇族女子中選擇。

故而,遇到天皇去世,而皇位繼承人又年幼或者難以決定之時,便會推舉皇后繼位作為過渡。當然其中也有如持統女帝一樣,實際掌權者。但即便是持統,對自身的定位也是幫孫子輕皇子看守皇位。故而最初退位的天皇多為女帝。這種情況直到孝謙女帝時才發生改變。

孝謙女帝為聖武天皇與藤原光明子之女,由於其弟基王早夭,聖武天皇與藤原光明子又一直未能誕下其他男嗣。故而聖武天皇一反常例,將她立為東宮,並在不久之後讓位於她。並由其母藤原光明子作為皇太后實際把持政權。天皇在位9年後,為侍奉母病而讓位於淳仁天皇,稱為日本歷史上第4位女性太上天皇。

孝謙女帝

但孝謙太上天皇讓位之後,依舊在幕後影響朝政,並且與僧人道鏡有染。淳仁天皇與權臣藤原仲麻呂不滿上皇對朝政的干涉,意圖誅殺其寵臣道鏡,最終導致二人與孝謙太上天皇公開決裂,並試以軍事政變徹底肅清其勢力,這便是有名的藤原仲麻呂之亂。

這種軍事政變的結果,最終以藤原仲麻呂敗死,孝謙太上天皇重祚而收場。淳仁天皇受這次軍事政變波及,被強制退位,以親王身份遷往淡路。淳仁天皇便成為第一位被強制退位,並未為上太上天皇尊號的天皇。如淳仁天皇一樣被強制退位,且未上太上天皇封號的,還有受承久之亂波及,而被鎌倉幕府強制退位放逐的仲恭天皇。而在日本歷史上,被強制退位並稱為廢帝的,也僅此二位。

由太上天皇到上皇

2

女帝時代終結後,女帝們所開創的天皇退位稱太上天皇的制度並未隨之終結。自孝謙天皇退位後,幾乎沒10位天皇中,就會出現六七位生前退位為太上天皇的。退位的理由,除了解決皇位繼承方面的問題外,因病弱和出家而退位的尤其之多。而在這一時期,天皇退位制度又發生了兩個新變化。

首先,自持統天皇退位以來,退位天皇不許經過任何儀式,而自動獲得太上天皇稱號稱為成例。而太上天皇作為在位天皇的監護者,具有與天皇同等的權威與權限。但在嵯峨天皇讓位於淳和天皇時,卻出現了新的問題。因為嵯峨天皇與之前的天皇不同,他是淳和天皇的同父異母兄長。而其自身,又與同樣是其兄長的平城上皇之前,圍繞著權力分割產生過深刻對立。

故而為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嵯峨天皇在讓位之時,向淳和天皇提出辭退太上天皇封號的請求。但是淳和天皇並未接受這一請求,而是以向嵯峨天皇宣下太上天皇稱號的形式,解決了這一問題。由此,太上天皇從讓位時自動產生,變為由新天皇賜予。日本學界便將此後的太上天皇都稱為上皇,來與之前的情況相區別。

淳和天皇的舉措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此前退位上皇與天皇間一直存在的權力之爭。但也弄出一些退位後來不及獲得上皇封號便掛掉的倒黴鬼。

如淳和天皇的後繼者仁明天皇,因為身患重病與公元850年3月19日讓位於文德天皇。但讓位兩天後便駕崩,完全來不及獲得上皇稱號。故而,仁明天皇成為第一個主動讓位卻來不及獲得上皇稱號的天皇。

如仁明天皇這樣因重病而讓位,讓位不久便掛掉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如醍醐天皇讓位8日後駕崩、一條天皇讓位10日後駕崩、後朱雀天皇讓位3日後駕崩。甚至還有後一條天皇這樣,來不及讓位就駕崩的例子。

因此,為了儘可能出現“天皇駕崩”的情況,都是之天皇因重病進行讓位手續時,便贈予上皇的尊號。而遇到後一條天皇這種極端情況,便秘不發喪,舉行完讓位的手續之後,在發表“上皇駕崩”而不是天皇駕崩的消息。

這種天皇讓位的情況,一直到平安後期才發生新的變化。

治天之君的迷夢

3

一直以來,平安時代便被認為是藤原攝關家一手遮天的時代。然而,正如之前所看到的那樣,就理論上而言,退位的上皇具有與天皇同等的權威和權限。而上皇以天皇監護人的身份,干預朝政的例子並不罕見。即便是攝關政治如日中天的時代,也有如宇多上皇、円融上皇這樣通過各種途徑,發揮自己影響力的存在。

到了白河天皇時期,為從攝關家手中回收權力,其繼位後不久就找著退位,讓位於堀河天皇。而其以上皇之身作為年幼天皇的監護人,開創院廳,意圖與攝關家分庭抗禮。

而恰逢此時攝關家的家督藤原師通急逝,繼任家督的藤原忠實年方22歲,毫無政治經驗。白河遂通過院廳發佈院宣,以剝奪攝關家所控制的太政官的權力。由此確立起天皇退位後作為為天皇家家長,總攬政務的院政時代。

作為凌駕於天皇與攝關家之上的上皇·法皇,一度成為朝政的實際操縱者,其通過院廳所發佈的院宣,甚至高於朝廷最高官僚機構太政官所發佈的太政官符。故而這些上皇·法皇驕傲的自稱為治天之君,與上古諸神及大王比肩。

特別是初代治天之君白河法皇更是風頭無兩,打壓攝關家、決定天皇的退位與繼承、操縱朝中官位任免、連以源、平為首的武士們,也被其玩弄在鼓掌之中。在大河劇平清盛中,白河法皇志得意滿的說出“此世即我世”的豪言。

志得意滿的白河法皇

然而盛者必衰,在白河法皇如日中天之時,中央朝廷的權威卻開始一落千丈。自宇多天皇以來所推行的中央集權政策,使得各地兇徒遍地,襲擊國衙、官人的事件層出不窮。曾經作為鎮護國家存在的南都、北嶺,也公然向朝廷的叫板。

不僅庇護那些襲擊國衙、官人的兇徒,甚至屢屢進京武裝上訪。甚至連不可一世的白河法皇,也哀嘆賀茂川的水、雙六篩子、山法師為天下三不如意。而那些被用來鎮壓兇徒、山法師的武士們,最終將剝奪朝廷的重犯檢斷權,成為凌駕於朝廷與治天之君之上的存在。

白河法皇去世之後,平安朝廷在山法師與武士的衝擊與內部的權力紛爭中,陷入風雨飄渺之中。儘管其後繼者鳥羽法皇與後白河法皇勉力維持局勢。最終到後鳥羽上皇之時,終於武家政權爆發全面衝突。儘管後鳥羽上皇獲得京都及西國武士的支持,但最終依舊無法抵擋東國武士的兵鋒。最終,後鳥羽上皇與順德上皇及之前提到仲恭天皇,皆被鎌倉幕府放逐。

自此之後,治天之君雖然依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自己的統治,但是已經完全不能控制寺社與武家。13世紀中期以後,甚至於連皇位繼承也得依賴鎌倉幕府的仲裁。

最終在幕府的操縱下,弄出大德寺統與持明院統輪流上位執政的局面,史稱両統迭立。在両統迭立時期,不僅天皇輪流坐,甚至於連治天之君也跟著天皇的變更而變更。從而使得朝政陷入不斷的混亂中。

為了改變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治天之君們並非沒有努力。如後醍醐天皇,便試圖打破両統迭立的局面,從鎌倉幕府手中奪回主導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紛爭。

後醍醐天皇的行動很快便引發鎌倉幕府的反彈,其很快便因為陰謀反對幕府,而被廢位並放逐。但是,與此前被廢的天皇們不同,後醍醐天皇是一位非常具有中國式明君氣質的雄主。不僅能夠打破門戶之見選拔賢能,具有籠絡人心與策劃陰謀詭計的才能,而且對於自己認定的目標能夠不折不撓的堅持到底。

故而他雖然被廢位放逐,絕不承認自己事實上已經退位事實。反而在流放地頻頻聯絡天下武士、寺社參與他的倒幕大業。

後醍醐天皇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負,鎌倉幕府的一系列集權行為,早已引起日本各地豪族、寺社的不滿。只不過礙於幕府的威勢,而遲遲不敢公開反抗。以後醍醐天皇倒幕為契機,一些地方豪族與寺社也開始鼓起勇氣對幕府舉起叛旗。在這些人中,便有楠木正成這樣的名將。

在這些人的奮戰下,擁有絕對的幕府,竟然遲遲無法平定叛亂。特別是楠木正成所據守的金剛山,居然在數萬幕府軍的圍攻下,堅持了數月有餘,幾乎抽空了幕府所有的後備軍力。

在日語中有一個單詞叫“橫並び”,用來指日本人喜歡通過觀察別人的行動或者潮流,來決定自己行動的傾向。鎌倉幕府之所以激起公憤,依舊能夠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統治,歸根到底是由於在沒有人出頭之前,誰也不願去調整幕府的權威。

然而,楠木正成的奮戰,使得全日本都看到幕府的無能。於是,播磨赤松円心、九州少貳、大友、島津等御三家、關東的新田義貞等人紛紛對幕府掀起叛旗。甚至於連幕府核心御家人足利高氏與佐佐木道譽,皆反水與幕府為敵。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鎌倉幕府就被淹沒下風起雲湧的反叛狂潮之中。後醍醐天皇,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風風光光的回到京都,重登帝位。

由於其堅持自己從未退位,所以與皇極女帝、孝謙女帝不同,並不被世人視為重祚。而因後醍醐天皇復位而被奪取皇位的光嚴天皇,也親自否定了自己曾一度繼位的事實。作為交換,以辭退皇太子的褒獎為由,作為特例賜予其上皇稱號。

後醍醐天皇復位之後,改元建武,在天皇親政下,確立以朝廷為中心的政治體制。並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建武新政。如果是在另一個神奇的國度,這個故事或許就到此為止,後醍醐天皇將作為中興之主,而被後世頌為明君。可惜他生在日本。

無法容忍鎌倉幕府專政的武士,自然也不會容忍後醍醐天皇重建中央朝廷權威的做法。而後醍醐天皇自身儘管能夠選賢任能,但是他卻並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且與中國明君一樣,猜疑心極重。不僅將赤松円心這樣一流的武將氣走,甚至於連為其打天下的親兒子護良親王,也被其送到對手的陣營,最後甚至連楠木正成的忠告也聽不進去。

於是,在建武新政推行僅僅三年之後,他便再度被以足利尊氏為首的武士廢位。儘管他依舊如同過去一樣,堅持自己並未退位,並且逃出足利尊氏的控制,跑到吉野另立朝廷。但是奇蹟不可能重複發生,他再也無法回到自己魂牽夢縈的京都了。隨著後醍醐天皇的去世,治天之君的迷夢也隨之破滅。

尾聲

隨著南北朝的終結,天皇徹底的遠離了權力中樞。故而天皇的退位與否,在日本歷史中也變得無關緊要。到了江戶時代,由於幕府制定《禁中諸法度》,對於天皇的限制也越來越多。這時的天皇們甚至於將退位視為一種解脫。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