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KID遭打脸,迪士尼公关为何 “不近人情”?

成立才六年的初创公司VIP KID竟然想挑战迪士尼这家“百年老店”?

昨天下午,向来不爱凑热闹的迪士尼忽然上了热搜,一则“迪士尼否认合作”的新闻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事情是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VIP KID 去年推出了一个美国游学活动,选择的地点是上海迪士尼酒店,针对VIP KID口中的“跨界合作”,迪士尼干脆利落地给予了驳斥。

迪士尼声明称:“华特迪士尼公司从未与VIPKID有任何层面的业务合作关系,尤其是在中国”。

这简直是赤裸裸地在线打脸。不过,迪士尼的这份声明说明看似“冷酷无情”,其实倒也符合迪士尼一向的公关style。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迪士尼向来“高冷”,绝不允许其他人随意蹭自家IP。

就比如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前就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报道,有关它的新闻报道全部出自迪士尼官方口径。在当初正式开园前,迪士尼核心园更是被保护得“滴水不漏”,这样就确保了所有消息的统一绝对口径,保持神秘感的同时也容易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话题”。

作为全球IP之王,迪士尼在公关营销领域绝对算得上是老司机。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打“营销”这张牌的呢?

王牌一:制定策略

迪士尼创办于1926年,创始人是美国平民画家华特·迪士尼,这位才华横溢又颇有商业头脑的画家,亲手制作出了著名动画形象“米老鼠”。

他还将迪士尼乐园打造成为世界游乐场的超级霸主,1955年,全球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开幕。

迄今为止,迪士尼在全球一共开了六个度假区,分别遍布在加州、奥兰多、东京、巴黎、香港和上海。如今的迪士尼,早已成为一家超级娱乐帝国,它的成名与独特的营销模式密不可分。从这张1957年开始使用的营销策略图中不难看出:

戏剧电影是迪斯尼的营销策略中心,同时它也是迪斯尼其他业务的基础。电影和主题公园是整个策划中的重中之重。

王牌二:适当的“自我炒作”

迪士尼虽然杜绝媒体报道,并不意味着迪士尼不做宣传。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前的2个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首架迪士尼主题彩绘米老鼠飞机正式起飞,除了机身涂成迪士尼卡通形象外,机上工作人员也穿着具有迪士尼元素的特色服饰,这一度引起了社会轰动效应。

此外,迪士尼集团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第一年,便推出了两部电影《疯狂动物城》和《奇幻森林》,良好的口碑又进一步拉动了迪士尼的品牌效应。而这种高端、难以复制的宣传模式与迪士尼整体的品牌定位是十分相符的。

王牌三:创造连锁反应

一部迪士尼电影的产生,实际上只是一系列营销活动的第一步。电影能够在迪士尼乐园的帮助下,即使下映多年迪士尼依然能从中获利。而迪士尼乐园的游乐设施和围绕电影创造的体验,又将为迪士尼杂志提供新鲜的“血液”。并且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又可以成为漫画的基础。

可以说这么多年,迪士尼的营销模式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闭环,它能够从多个角度引导消费者对其消费,并且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

而这次的VIP KID事件,实际也是遵循了迪士尼一贯的品牌策略,而品牌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传达了这家公司的本质。原创、不媚俗、有底线。

公关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不就是维护公司品牌声誉吗?对于近百年历史的迪士尼来说,还有什么比声誉更重要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