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0歲,賺多少錢才算成功?”——成年人的自信都是錢給的

過年的時候,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最恐怖的不是催婚、不是相親,

而是親戚問你一個月賺多少錢。

如果你賺的足夠多,擲地有聲的說出5位數以上的月薪時,親戚們立刻投來讚許的目光,並且大肆誇耀一番。

但如果你賺的並不多,可能連你的父母都要受牽連,七大姑八大姨會立馬給你爹媽出主意,“趕快給孩子想想辦法呀,找找關係進個好單位”、“趁著還有本錢,做點小買賣也比每個月賺這點錢強啊”,而親戚們走了之後,爹媽就會調過頭來數落你,恨你為什麼不能出息一點,讓全家人在親戚面前都抬不起頭。

成年人的崩潰,總是來的猝不及防,明明前腳還談笑風生,可是後腳突然的“靈魂拷問”,就足以毀掉整日份的好心情。

焦慮,往往並不是因為錢本身

前幾天在悟空問答上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我今年33歲,畢業10年了,每個月賺多少錢才不算是個Loser?”

說實話,我感覺有些詫異,33歲,畢業10年,每個月賺多少錢,這些事物之間有什麼必要的聯繫嗎?是誰規定了我們在這個年紀就一定要拿到多少月薪,否則就被標榜為一個失敗者嗎?

我們正在被太多的約定俗成綁架,以至於忘記了真實世界是什麼樣子,放眼當今社會,能夠在30幾歲的年紀裡就大獲成功,甚至實現財務自由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很多我們在新聞和資訊中看到的內容,其實僅僅是現象,並不是真相。

不過客觀說,錢確實是一個最直觀、最容易判斷一個人能力的標準,因為數字是一種具體的體現,當一個人想要了解你能力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時間對你進行綜合的考量,但是如果他知道了你的薪水,那麼他就可以大概判斷出你的能力在什麼水平上。

這也許就是成年人最大焦慮,錢的多少,代表著能力的水準、代表著社會地位的高低,代表著自己在人前能不能挺起腰板。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對一個人認同的本質,是這個人的能力、是否值得信賴,以及他對於社會和自身家庭的貢獻才對,錢雖然是一種直觀的體現,但並不是我們認同一個人的主要因素,歸根結底,這事兒還要回到自身所創造的價值上來。

經常看籃球比賽的人都知道,很多球隊裡會有一些“藍領球員”,他們在場上經常幹一些“髒活累活”,特別是在防守端,他們幾乎就是為了犯規和死盯對方明星球員而存在,在進攻端很少參與,而且他們本身也沒有太強的攻擊力。

但就是這樣一群藍領球員,他們的數據一點都不出色,每場比賽也沒有華麗的演出,卻是每個隊伍都需要的,因為很多重要的時刻,是沒有辦法通過數據體現的,他們的每一次嚴防死守、每一次積極的卡位都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麻煩,這就是他們存在的價值,沒有好看的數據作為支持,卻仍然是球隊運作裡最重要的一環。

找到自己的價值點,比賺錢本身更重要

當你抱怨工作太多而薪水太少時,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還沒有得到證明,如果有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你要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方法來證明自己真的值更多的錢呢?

但是現實生活中,哪有這麼多機會、這麼多如果?但我今天不是要教大家怎麼賺錢,只是想和大家講明白一件事,知道自己的能力價值在哪裡,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吃哪碗飯的人。

晉代的詩人陶淵明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不為五斗米折腰”,很多人在對自己工作厭倦和不滿的時候,就會說出這句來,這也充分反映了現代社會里,真的有很多人在賺著“折腰”的錢。

“折腰”當然是不舒服的嘛,當我明明想要在下班後陪女兒寫作業時,偏偏公司有個煩人的應酬;當我想在週六和女朋友一起上街購物時,突然公司要求加班,這都是我們要應付的“折腰”行為,每每在這個時候,誰不想說一句“老子有錢了再也不給你打工了”。

然而我們在體制內謀生存,就必須要面對這些問題,不要覺得這僅僅是打工者的窘境,假設你某一天當上了老闆,你真的就可以一點委屈都不受、一點體力工作不用做嗎?

相反,你要承擔的風險,還有你要面臨的更復雜的人際關係,可能會讓你懷念打工時的那種自在感。

無論是老闆還是打工者,實際上都在對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價值,只不過所處的位置不同,所要貢獻的事物不同罷了,

而且重要的是,未必每個人都適合當老闆,一個人智商高有想法,但是情緒管理能力很差,可能他就最適合做一個總監,他在這一點上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而另一個人冷靜果斷,雖然專業技能並不太出色,但是每當關鍵抉擇擺在面前時,他總能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這是他自身最出眾的價值,只有做老闆才能把他的價值最大化。

你的價值,分為兩個方面

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發現自己的工作性質,比如我早年做設計的時候,真的是被各種各樣的客戶要求,弄到心煩意亂,有時候實在受不了,心裡想著我又不是會餓死,幹嘛受這個窩囊氣?

可是後來我漸漸想清楚了,一方面我要靠自己的專業賺錢,養活自己,另一方面,在顧客看來,我的能力是幫他們解決問題,儘可能的讓他們少操點心、少一點麻煩事,他們願意付錢給我,是看中了我身上的這個價值。

所以,我們的能力其實應該從這兩點去看:第一,對於發工資給你的人,你的價值給他帶去了什麼;第二,對於你要服務的人,你的價值幫他解決了什麼問題。

其實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你在工作裡學會忍氣吞聲、低三下四,一旦明白了這些道理,你就會看到自己的職責和能能力所在,如果你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分內的事,痛苦和煩惱自然就會減輕不少。

錢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真正的焦慮其實並不在錢上面,當一個人認清了自己的價值,找到了自己能力輸出最大化的方式,就不會再去追求金錢上的數字,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力變現的支點已經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