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但做了件更狠的事,所有车企都可能“中招”!

在最近的上海车展上,华为参加车展,参加车展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车展第二天召开沟通会,和相关的车企和媒体说明华为不造车,华为只帮助造车。

为什么华为不造车呢?

徐直军说,华为不造车,是因为华为“不傻”,反过来讲,如果华为今天去造车就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徐直军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向媒体澄清两句话。第一,华为不造车。第二,我们要帮车企造好车。”

徐直军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媒体沟通会上至少将这两句话重复了三遍,在汽车媒体的反复追问下,他甚至无奈地开玩笑说:“难道我们还要写个血书不成?”

我经常遇到很多的企业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我是做布匹的,我准备做服装,可以吗?

老师,我是塑料拉丝的,我准备进入刷子市场。

老师我是做钢材的,我准备进入不锈钢办公家具市场。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常常跟他们说:小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里面机关重重、陷阱密布,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坑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不管你是生产布匹、不锈钢还是塑料丝,当你开始生产服装、不锈钢办公家具、刷子的时候,你就从做中间品走进了末端市场。

你已经从合作者、协同者,变成了直接竞争者。

美国能成为全球霸主,其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时候欧洲、亚洲打得烽火连天,美国却享受了和平发展的最好时间。

不仅如此,美国人大力发展军事制造,向全世界输送枪炮子弹和战场物资,包括可口可乐。

能够攻城略地,击败对手,当然会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更多的民族英雄,在背后给别人输送枪炮子弹这些肯定没有这些荣耀。

做服装、做刷子、做不锈钢家具这些終端产品,确实可以让你显山露水,让你有触手可及的品牌感觉。

但是,我们要搞明白,我们究竟是要品牌,还是要品牌效应?我们要的是结果,还是形式?

品牌只是一个形式,有产品标识和品牌符号,这只是有了牌子,不是有了品牌。只是有了产品名称,并不是有了品牌,更不是有了品牌效应。

什么是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是要在市场上让目标用户记得、了解,被客户认可,并且有优先选择的欲望,产品本身具有的好的溢价能力,更好的市场占有率。

所以,品牌的含义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泛。

终端产品确实是品牌,但是中间的产品,尤其是拥有产业关键支撑能力的公司,同样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

如果盲目的进入终端市场,可能你确实拥有了能够接触最终用户的产品的牌子。但是我们也会一不小心进入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也可能是个红海的市场。

因为你要进入的,是和你过去的服务商一样的领域,当你们从合作者变成了竞争者,你一定会丢掉过去大量的合作商。

进入末端市场,客户不是短时间就丢掉的,短时间内会让你有一种错觉:“你既保住了原来的材料甚至半成品市场,又拥有了品牌。

但是,随着你进入市场时间的越来越长,你一定会丢掉更多,曾经合作过的,那些行业的合作者。

在4月20号第十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颁奖典礼上,单仁资讯控股的牛商股份发布新品——牛商云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是牛商网要教企业做高效展示系统,包括PC端和移动端的高转化系统。

牛商网要把过去11年沉淀的建造高转化系统的能力,转向帮助全国大大小小的建站公司打造营销型展示系统。

为什么牛商网要这么做?

核心的关键是:从和其他建站公司竞争的模式,转向回收拳头,打造中盘能力,转到向竞争者赋能的模式。

看懂了这点,你就会明白华为为什么会进入汽车市场。

虽然华为不造汽车,但是并不影响徐直军成为这次车展上“最忙的人”。

他代表华为分别与上汽、北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再加上此前与奥迪、比亚迪、东风等一干车企签约的合作协议,华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于汽车领域布下了“天罗地网”。

他们虽然不造车,但从阵势上,比“不造车”本身更具势能。

第一、智能汽车是一大趋势。

未来汽车一定会走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再进一步走向无人驾驶电动汽车。

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不在车身、底盘这些地方,而是互联通讯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以,对华为来说,造整车的利润比华为利用现有技术拓展,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

只要去看一下特斯拉的整体报价中,软件大概占到70%。

这些软件不仅要做出周期性更换,以满足智能汽车越发严苛的算力要求,这个部分是华为的产业支撑能力。

徐说,再过两年,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类型就会发生转移,甚至会像笔记本、电子产品一样对“CPU”等。

而这些归属消耗品的汽车部件却恰巧都在华为汽车业务范围内,所以造整车的利润自然不足以打动华为。

第二,对华为来讲,智能和自动驾驶汽车只是ICT技术的一个应用场景,本质上技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所以,华为的“山头”还是ICT技术,还是持续在ICT技术上去投资,做华为最擅长的事。

这是华为的“上帝视角”。

“华为进入汽车企业,挣多少钱,创造多少收入,现在很清楚。

未来中国汽车销量5千万台,全球1亿台车,30%装我们的大脑MDC,还是50%的装我们的MDC,去数,再看MDC创造多少价值。”

借着特斯拉在智能汽车方面做出的定价策略,徐直军给我们小小地算了笔账。

而在他口中的“MDC”,也只是华为拓展汽车业务板块的一小部分,他给出的定义是:华为是一个增量部件提供商。

这意味着,华为不会和传统汽车部件产生交集,而会在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相关的领域“大展宏图”。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华为的业务边界远比此前的各种想象“辽阔”许多。

比如说在智能汽车通信模块上,华为的4G的通信模块已经成为了大部分车企的选择,因此在5G时代到来以后,华为不做主角是一种智慧。

此外,华为具备的人工智能算力优势,也能在注定成为趋势的自动驾驶领域发挥在云计算、大数据、自动驾驶平台上的特长。

由此看来,不造车的华为,却有着比整车企业更加恐怖的攻击力。

它就像是汽车行业的外来物种一样,在没有“天敌”的市场竞争格局下肆意驰骋。

虽然紧张了许久的各势力主机厂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盾牌,但却让更多人不得不考虑加固城墙,建造护城河。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王者终究只有一个。

5G时代,谁会把车企变成“打工者”?谁又会复制宁德时代一样的“独角兽”传奇?答案自然而然,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