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和漢陽的那些老街巷


漢陽,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區,

一個承載無數人記憶的地方。

隨著時代變遷,

如今的漢陽高樓林立、車水馬龍,

而那些漸漸沒落的老街巷

卻始終存在於一代漢陽人的心中。

當時的街巷是怎樣一番盛景?

且聽一位老漢陽人娓娓道來......

兒時,家在漢陽的蓮花湖畔,那兒有個建橋新村,是建長江大橋那年開始有的。

轉眼在漢陽住了大半輩子,滄海桑田,漢陽在不斷改變。眼見老的街區一點點消失,新的高樓拔地而起,忽然想對這座城池說點什麼……

漢陽,地處漢水古河道之陽;古人謂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故稱漢陽。

漢陽建城史可追溯到東漢末年,三國時劉表部的黃祖在龜山北麓築月城。漢陽城正式建立則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其時漢陽縣及沔州的行政機構從由蔡甸的臨嶂山下遷到龜山南麓的鳳凰山下(今天的武漢市漢陽區)。

漢陽因建城早,老街老巷眾多,西大街是武漢最老的街道。文獻記載春秋之際這裡就已是集市。

相傳三國時期擊鼓罵曹的禰衡就是在漢陽的鸚鵡洲被斬決的,行刑的地方離太守衙門不遠,經推斷就是現在的顯正街。那年轉到龜山南麓一處僻靜的山坡,發現禰衡墓盡然安靜地臥在這裡。

圖片中三層樓的房子是漢陽消防支隊所在地,兒時消防隊就在這。與消防隊隔一條馬路的是漢陽劇場。文獻記載,唐睿宗李旦出走長安,逃至漢陽就住在這裡。當年這裡聚集著一幫反武則天的王公貴胄。

李旦在漢陽期間結識了湘女胡鳳嬌,兩人情投意合結下愛情。後李旦復位回了長安,胡鳳嬌則在漢陽翠微峰旁的鳳棲寺出家做了尼姑。再後來胡鳳嬌死了,安葬於龜山尾的月湖畔。

鳳棲寺後因連年戰火,破敗不堪,一遊方和尚住持了寺院,換名“歸元寺”,意即九九歸原,人生的結束。一直沿用至今。

西大街舊時在城內,街頭稱西門,南北叫“南城巷”“北城巷”直到如今。西大街處在中城部位的一段,城牆外有護城河。出了小橋就是漢陽外城,終點在西門橋。宋代皇室畫家趙伯駒專門到漢陽寫生,留有《鸚鵡洲圖》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兒時,直到本世紀2010年前,西大街一直熱鬧非凡,街道兩旁店鋪林立,餐館、糕點店、理髮店、綢布店、雜貨鋪、瓷器鋪、鞋鋪、傘鋪、篾貨鋪、文具鋪、香鋪、豆腐鋪、肉鋪、茶館、畫室、照相館毗鄰接踵。

著名的祁萬順和仙桃園餐館就曾在西大街上。

祁萬順59年搬至鍾家村,一直生意紅火。直到上世紀末才日漸蕭條。現被私人承包,盛名不在。

仙桃園一直堅守到七十年代末才從人們視線中消失。那兒的爆京片、燒奎丸味道好極了,至今仍被老食客津津樂道。

元妙巷也是一條老巷。舊時的元妙巷有兩條巷子,一條為元妙左巷,一條為元妙右巷。兩條巷子環繞元妙觀,終點通向北城巷。沿北城巷上行到永豐堤,再繞過龜山尾到達月湖堤,最後到達老磯頭。老磯頭是漢陽到漢口的水碼頭,坐划子可到漢口小新碼頭。元妙觀建成於宋代,早於武昌長春觀。1958年道觀改為漢陽區第三小學,後更名為西大街小學,再後來被二十三中學佔用,目前屬鍾家村小學用地。

西大街還有一條蛤蟆巷(原東方紅床單廠西側),1988年舊城改造被拆除。

蛤蟆巷得名是因厚善堂發義粥接濟貧苦遊民而起。原東方紅床單廠是厚善堂的地址,今屬佛教協會。 厚善堂原先是由街上商會贊助捐款的慈善機構,負責收斂街上無名死屍餓殍焚化,寒冬季節散發義粥,救濟沒飯吃的貧苦遊民和流浪漢。後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長期聚集在厚善堂院牆外,形成棚戶一條巷。因為舊時乞丐流浪漢被俗稱為蛤蟆,故叫這條巷子為蛤蟆巷。

青石巷原名青石橋,這裡原有一條小河,過了河才能出東門進入鸚鵡洲。因河上有座青石搭建的橋故而名之。後來這條河被填平,橋不存在了,巷子變成街道。


小橋巷原是護城河邊一條巷子,建英武大道時被拆除。巷子裡原有殺豬賣肉的兩家,麵筋作坊一家,織布織毛巾的兩家。

鄔家大巷,顧名思義是用一家鄔姓大戶的姓氏而命名。巷子中有協成戲院。巷子口西大街正門面是美孚“洋油鋪”。巷子裡還有張姓牛奶房。再就是多戶居士的門院。基督教“福音堂”的後門在此。

過了小橋巷就是育嬰巷。育嬰巷毗連育嬰堂,育嬰堂是收養棄嬰的教堂,屬天主教英國十一教區地界。育嬰巷因育嬰堂而得名。

育嬰堂後改為文德小學,又更名為白鶴村小學,15年前被漢陽電大佔用。由於不在大拆遷之列,育嬰堂建築還有保留部分。

杜家巷原在三十二中學正對面,這條小巷子也因杜家大戶得名。

漢陽天主堂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創建者愛德華·高爾文1882年生於愛爾蘭科克市一個世代信仰天主教的家庭。

1909年,完成學業後的高爾文晉升為神父,於1912-1916年在中國浙江學習漢語和傳教;1920年4月高爾文率會士15人從美國抵達武漢,隨後四處籌劃興建天主教堂。次年在漢陽顯正街購地建西門天主堂(漢陽天主堂的前身,屬愛爾蘭高隆龐傳教會所轄)。1936年擴建成高隆龐天主堂(即現在的天主堂)。

漢陽的老街巷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城市進化的活化石,民俗傳承的百科全書。可惜這片古老的街區已被拆的面目全非,不日將蕩然無存。

西大街的輝煌留在了反覆的歲月裡,停在了老漢陽的記憶深處。老漢陽一定認識照片中的照片,這家畫室在西大街上至少存在了五十年。 西大街曾經彙集了許多能工巧匠,但凡家裡啥需求,來西大街定能解決。

西大街就要拆了,在一些人眼裡她老了,光鮮不再。

可我念著她,念她千年不衰的風情。

在西大街長大的書畫愛好者易小陽也念著她,他花7年時間,用畫筆將記憶裡西大街的市井人文繪到了牆上。

他在完成一件偉大的工作,用牆上的西大街,溫暖無數顆失落的心;用畫上一雙雙企盼的眼睛,祈福西大街的明天繁華再現,祥瑞、安好……

昏昏欲睡

靜悄悄的四灣街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林家鋪子

蕭條的東門

不聞機杼聲

晴川歷歷

今日翠微

魂歸離散空留影

兒時漢陽郵局就在這,鴻雁傳書的時代,鄉愁是枚小小的郵票,依託她飛向千家萬戶。

老地方

x巷子的傳說

佛佑漢陽

似是而非

人間煙火

逝去的童年

湯圓圓又圓

恍若隔世

饢的味道

代筆

棋盤上的鏖戰

夫妻檔

幹啥?

耐住寂寞

夢從這裡開始

斷壁殘垣

巷子深深

出品:中共漢陽區委宣傳部 漢陽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15852932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