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

常有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人年少不知事而等人進中年時又引以為戒傳給下一代,事實上老話總有它的意味在,而這些老話就是官方稱的俗語。俗語是我國的寶藏,千百年來備受歡迎,因為不論時過境遷,俗語依然有它的效用在,一些話千百年流傳至今仍然飽含深意值得大家推崇。


俗語中很多都勸解意味濃重,雖然有些幫助不是很大,但對於懵懂之人來說就是寶,上迷霧中的燈塔能引他前行。而有些俗語則不論多少年依然歷久彌新,比如這句俗語:“四十歲不比三”,這其間的道理需要我們謹記,能夠幫助你少走彎路,而後半句“五十歲不親三”同樣在理,莫要吃虧了再回頭看。


先說上半句“四十歲不比三”,這是告誡我們到了40歲就不要再比這三樣了,雖說越老越小,但40歲正處於小和老的中間,所以我們不需要像小孩一樣去攀比。而其中最值得說的就是這三樣,第一是消費,第二是地位,第三則是子女。


就第一來說,不懂事的時候比的最多,小孩子總喜歡攀比家境,而到了十八九最注重消費,比如一些名牌。但人到40歲應該看明白這些都是浮雲不值得一提,且低調才是人生所貫徹的主題。即便真的有錢,那也是低調的奢華,而不是高調輕浮生怕別人不知道。而且地位、消費這些都是隨著身份能力提高而逐漸擁有的,所以不必攀比。


至於子女則更不需攀比,因為當你的能力到什麼樣子後代也會跟你齊步,與其去顯擺不如把時間精力放在教育上,這樣方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正聰明的人到了40歲就知道生活重心到底何在。


再說下半句“五十歲不親三”,是說我們到了50歲要有三樣東西有距離。第一是名利,第二是菸酒,第三則是情慾。50歲的人半截身子都入土了,所以不需要再糾結於名利,為自己真實的興趣想一想豈不是更好?而菸酒到了這個時候早該戒掉了,傷身。至於情慾,早就不是少年,有些事心有餘而力不足。


大家仔細想一想,後半句是不是同樣在理呢?每個年齡段除去字數在變化,身體也是在變化的,越來越不如從前也是大家雖然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承認的,所以莫要到了吃虧才後悔,畢竟人生沒有後悔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