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二战时期日本装备的那些战斗机


A2N/90式舰上战斗机,是1928年美国波音公司推出P-12战斗机给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的前身)采用,美国海军也把此种战机改为舰载机并称为F4B。该机在抗日战争时期耀武扬威,欺负没有防空能力的中国军队,作为一款老掉牙的战斗机,国军会用高射机枪做反击,后来被用作华北地区治安战,用于打击八路军部队。


九五式战斗是日本陆军最后的双翼战斗机,1934年日本陆军制式化了九五式双翼战斗机。它的最高速度可达450公里/小时,在当时各国战斗机中是相当出色的。这种高性能的双翼战斗机为日本在侵华战争初期夺取制空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九六式舰载战斗机,是日本海军第一种国产全金属单翼战斗机,其前身被称为“九式单战”,用于取代中岛九五式舰载战斗机成为日军航空母舰主要战斗机,此机也可称为零式舰载战斗机的前身。九六式舰上战斗机装备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实战中敌我双方都发现九六式是一架兼备速度轻快而有着良好格斗能力的战斗机,这令中国空军伤亡惨重。

九七式战斗机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末期所开发的一种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也是日本陆军装备的第一种下单翼结构战斗机。 该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广泛使用于中缅印战场,后期逐渐被更先进的型号,如一式陆战等所取代,幸存的飞机主要被作为教练机使用,也被神风特攻队用于自杀攻击。由于该机拥有极好的水平机动性,因此也被称为“终极的轻型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的一型单座单发平直翼活塞式舰载战斗机,是日本产量最大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在二战初期,以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等特点优于其他战斗机,但是随着P-51野马、F4U海盗、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批量投入战场,零式战斗机的优势逐渐失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军曾被零式暴揍,直到飞虎队的组建。
一式战斗机是日本陆军的一种战斗机,简称一式陆战,其正式编号为Ki-43,日本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斗机。虽然一般来说它是固定起落架轻型战斗机到可收放起落架重型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机型,但却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1945年8月一直生产。在战争第一年中,该机比敌方的战斗机性能要优越得多,许多日本陆军的王牌飞行员都使用该机。由于该机和著名的“零”式战斗机外形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零战。

二式单座战斗机“钟馗”,是日本二战战斗机。编号KI-44。KI-44的第一架原型机于1940年8月首飞上天。这架飞机装备有2挺位于发动机整流罩内的89式7.7mm机关枪以及每边主翼起落架支撑处上的一门“一式”12.7mm机关枪。与Ki-43“隼”式的火力相比,“钟馗”的火力确实比较强大,主要用于拦截美军轰炸机。
Ki-61“飞燕”式战斗机,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研制生产。因定型量产于1943年而又被称为三式战斗机。这是一种设计优秀,轻便灵活的战斗机,在1943年成为盟军P-40和P-39的强大对手。飞燕式首先出现在新几内亚战场时,令习惯了零战和隼式战斗机的盟军飞行员大吃一惊,许多日本陆军航空兵王牌飞行员也是使用飞燕的。
四式战斗机中岛Ki-84‘疾风’,部分人认为其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最好的战斗机。该机具备卓越的爬升率、平飞速度和强大的火力,是一种优秀的制空型战斗机;地面维护相当简便;航炮性能可靠;适合大量生产;是一种着陆速度低、故易于着陆的高速战斗机。

雷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海军的高空歼击机,机体编号为“J2M”,“雷电”主要被用于拦截“波音”B-29“超级堡垒”,但是总体来说因为自身的数量有限外加美军在此后转入了夜间轰炸使得大部分航空队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
N1K2-J紫电战斗机,是强风水上飞机的陆基升级版。但是中单翼设计和大型的四叶螺旋桨导致主起落架过于脆弱,加上引擎和自动战斗辅助系统毛病百出,制造过程也过于繁复,使实用性大幅降低。于是川西工厂便推出重新改良后的“紫电改”,低单翼的设计和较简略的制造过程,使“紫电改”跃升为海军的有力战机之一。纵使引擎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但因为战局吃紧,“紫电”系列还是加入了战局,总产量包括各型在内共1440架。
烈风式战斗机,是日本三菱公司研制打算用来代替零战的新型海军战斗机,盟军代号“SAM”。“烈风”由零式战斗机 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主持设计,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末期开发的全金属结构单座舰载/基地战斗机及基地拦截机。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只生产了10架:其中2架A7M1样机,7架A7M2样机及服役验证机,只有1架是A7M2生产机。所有这些飞机都未投入实战。

五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战斗机机种之一,由川崎航空机负责开发及制造,这款战斗机继承了三式战斗机的坚固机身构造,主要用于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防空上。由于1944年的东南海地震以及空袭对三菱工厂的伤害极大,金星发动机的生产顺序也被排后,在发动机来源没有着落的结果下日军只能维持四式战的量产决策,五式战也就仅有少量生产而没有大量服役。
川崎2式战斗机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该战斗机在日军战败投降后被东北民主联军给缴获,用于组建东北航校。该型战斗机有甲、乙、丙、丁等改型,主要区别是武器装备不同。丁型也称丁装备机,是加强了武器装备的夜间战斗机型。各型累计生产约1700架。
J2M是双发单座截击机,A6M"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崛越二郎设计的“零”式后继机。原型机于1942年试飞,但在速度、爬升率、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它是日本第一种发动机功率达到盟军先进战斗机标准的战斗机。1944年首次被美军飞行员发现,有小部分J2M在菲律宾前线参加战斗,大部分都在本土和B-29作战。由于数量少,参战时间又太迟,发挥的作用有限。

中岛J5N天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中岛重工研发的双发重型战斗机,是以十三试双发陆上战斗机开发经验而研制起来。虽然操控性和机动性能都被评定为优等。可是最快速度和爬升力未达到海军要求,海军下令大野技师和中岛重工继续制造更多换装大马力引擎试验机,研制安装雷达系统和斜射机炮的夜战试验机。可是中岛重工武藏引擎制作所受到B-29空袭,仅止制造6架。
二式水上飞机是二战日本海军在1940年末为满足在南太平洋作战的需要,且用于无陆上机场地区的作战于是开始采用水上战斗机。中岛二式是以零式战斗机为基础改造的水上战斗机。以零战11型为母体,安装浮舟成水上飞机。由于浮舟造成空气阻力加大,故在机体下方大型浮筒内装置有燃料槽以补足因浮筒而降低的续航力。
川西“强风”水上战斗机是由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的一款水上战斗机。该机于1943年2月21日正式服役。虽然“强风”的性能不错,489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足以在水上飞机中称雄,但仍不足以对抗速度更快的盟军战斗机。在盟军掌控制空权的情况下水上战斗机的作战价值大为降低,因此“强风”的生产计划被大幅削减,在1944年停产前共生产了97架“强风”,停战时残存31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