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楊振寧先生在國科大現場交流中與年輕研究生的討論?

碎在揚花裡的文字


楊振寧在國科大跟現場的年輕研究生討論的時候,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討論話題就是說到了中國應不應該花200億美元建大型對撞機。

所謂的大型對撞機就是通過加速器將粒子加速到極高的速度,然後使之與其他粒子對撞,通過巨大的能量讓這些粒子變成更加基本的結構,從而來研究物質的結構,進行物理研究。如下圖所示,就是大型對撞機。

對於大型對撞機,楊振寧在這次現場交流中表示“盛宴已過”,意思就是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一味地造更大的對撞機是不合適的。實際上這就是楊振寧對於大型對撞機的立場,他認為,現在國家應該把科研經費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

但是現場這位提問的研究生表示:

200億美元的經費也是一個長期的投入,我們並不是一年就把它花完,與其分散做很多小項目,我們想的是做一個大項目。而且高能物理到底有沒有前途,不是還得靠我們的努力嗎?

隨後楊振寧表示讚賞這位研究生的態度。但是他反問道:

高能物理的研究,是不是目前整個世界科技發展的總趨勢呢?

楊振寧的意思其實很明白,現在的大型對撞機在全世界已經有了不少了,中國只有建造出來更大、更強的對撞機才能夠有進一步的突破——換言之,這已經是一片紅海,我們要付出多很多的代價才能夠獲得回報,這樣得不償失。

事實上,我們的貴州天眼FAST造價不過區區2億美元,整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也不過花了50億美元左右,所以這麼一個加速器可以建造100個天眼,連著進行4次載人航天工程,這些都是可以極大提升中國科研實力的領域,為什麼要把錢全部投入到一個高能物理這一個領域呢?

我認為楊振寧的這些考慮都是很正確的。事實上,作為一個研究人員,認真對待自己領域的科學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考慮整個科學領域的發展。

換言之,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搞某一個領域的科學研究的,就去無限拔高這個領域研究的重要性,去浪費本來就不多的科研資源。

比如說,我是搞飛機發動機的,我知道飛機發動機很重要,但是我絕對不會說國家就是應該把所有的科研經費都用來研究飛機發動機——飛機本身研究不研究了?導彈呢?雷達呢?海軍、陸軍的相關設備呢?


所以說,搞科學研究,應該要站在一個比較高的高度去審視全局,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努力工作,千萬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然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SilentTurbine


高能物理方面的實驗,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不會有任何研究成果,這個時間內,相關的實驗、管理、人事、水電、住宿、生活等方面的開銷一直要支付。如果加速器長期沒有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讓幾千人暫時休息幾年,或者先去做別的事,等有了成果後再把人員召集起來做研究、實驗。因為,不把加速器運行起來,怎麼可能有實驗和研究成果? 而加速器一且運行起來,就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會有實驗和研究成果。

在世界範圍內,高能物理方面的理論研究,以及加速器的實驗,一旦有重大的研究和實驗成果,一般都會向世界公開。所以說,加速器建在哪裡、誰來建,可能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誰來建都完全是為世界人民作貢獻。

但如果中國花這麼多錢建了這樣一個加速器,目前國內卻找不到幾千個高能物理方面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來參與實驗、管理,需要從國外請這麼多人來做實驗、管理,那麼急於建造這樣一個加速器的意義何在?

加速器的實驗方案需要有理論指導,需要有國際頂級物理學家參與以指導和提供研究方向,而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方面尚缺少項級物理學家。如果建造一個世界最大的加速器,核心圈內卻找不到幾個中國人,中國如果找不到人參與、或者是隻能派出一些一般水平的研究人員參與核心圈內的研究、實驗方向把握,對於中國在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幫助不大。

當然,在中國的土地上建造一個世界最大的加速器,對於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合作、交流特別是科技方面的合作交流、加速中國國內高能物理方面的人才培養、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等是有好處的,但是,在目前來說,這種好處與壞處比起來並不大。

如果把建造加速器的幾百億美元用到其它領域,例如教育和科技領域,培養人才,促進這些領域的發展、提高,有了人才,再來考慮加速器的建設事宜,才是最合理的步驟。

這並非是中國不想承擔在科技領域方面對世界的義務和責任,而是中國目前也只能承擔與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相匹配的義務和責任。如果不考慮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而硬要承擔一些超前的責任和義務,勢必影響中國其它領域的發展,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不能更快、更全面地發展,這才是對世界和人類發展的不負責任。

再重申兩點,一,不反對中國建造世界最大加速器,而是反對現在就建造。二,如果建造世界最大加速器的投資不是幾百億美元,而是大大少於幾百億美元,舉雙手雙腳贊成現在就建,馬上就建。


乾貨8


苦口婆心,千金難買的正確答案。


老饅頭簸箕


楊先生說出了他自己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