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為何能得到漢族百姓支持?兩項措施收買人心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由外族(相對於漢族而言)建立的朝代。在歷史上,我國百姓對非漢族政權普遍有排斥心理,故外族以武力強取居多。不過清朝的建立,自有其特點。

明朝末年,民生困頓,盜賊蜂起,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入京師,崇禎自縊,一時間天下大亂。邊陲的大清國剛剛經歷了領導人的更換,年幼的順治登基,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聯合吳三桂大敗李自成軍,掃清了入主華夏的障礙。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順治詣南郊告祭天地,即中國皇帝位。

雖然順治到北京當了皇帝,但距離建立鞏固的政權,開創一代大一統王朝,其實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首先,滿洲八旗軍雖然精銳,但人數較少,清初只有區區數十萬人,且騎兵在平原上才能發揮最大戰力,若到了山地丘陵地帶,戰鬥力會大打折扣。其次,雖然明朝崇禎皇帝已亡,但大明後嗣未絕。明福王受馬士英擁戴,入南京城建立南明政權,若能得到天下漢人的支持,大有與清廷分庭抗禮之勢。

歸根結底,清朝統治者進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儘可能地爭取民心,先站穩腳跟,宏圖大業可留待後來再徐徐籌劃。

許多人認為,清朝能夠站穩腳跟,純靠武力壓制漢人而得。的確,在清初時,清兵曾大肆屠戮不肯受降的大明官民,但正如前面所說,清朝武力有限,不可能殺盡天下數萬萬漢人。

另外儘管清初也有過一些存在爭議的舉措,如備受詬病的剃髮易服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朝剛建立時,是靠施行仁政,爭取到了大部分漢人的支持,才令天下傳檄而定。

我們之前曾經提到,清政權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多以劫掠大明邊疆百姓為業,在中原老百姓心目中是賊寇的形象。而順治入關之後,一改往日作風,明申禁令,對百姓秋毫無犯,從此可見其已有一統中原之大志向。

順治在北京南郊告祭天地登基的當天,就詔告天下,向百姓宣佈了幾件大事。其中最主要的有兩件,一是赦免罪犯,二是鐲免錢糧。

“自順治元年五月朔昧爽以前,官吏軍民罪犯,非叛逆十惡死在不赦者,罪無大小,鹹赦除之。官吏貪賄枉法,剝削小民,犯在五月朔以後,不在此例。地畝錢糧,悉照前明會計錄,自順治元年五月朔起,如額徵解。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召買等項,俱行蠲免。”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容易犯禁,百姓為了生存而犯律的事情不在少數。清朝對除了叛逆和貪贓枉法之外的罪行予以赦免,是撥亂反正,安定民心的第一步。

除了犯律以外,稅賦錢糧,是百姓最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明朝之亡,與晚明統治者們對百姓的橫徵暴斂不無關係,遼餉、新餉、練餉、召買,各種名目,苛捐雜稅壓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對這些不合理的稅賦,清廷一律加以免除,而且更加難得的是,由於京城裡天啟、崇禎年間的籍冊已毀,清廷也不再找地方索取,而是直接按萬曆年間的人口記錄來徵收稅賦,相當於將明末加徵的雜稅一律取消。此項措施對天下百姓而言,無異於久旱甘霖。

除了上面兩項主要措施外,清廷還公佈了許多其他優惠舉措,比如查實百姓中孤貧老弱者,一律免除丁銀;軍民中有70歲以上的老人,允許留一個兒子在家奉養,免除徭役;80歲以上以及有疾病不能自存之人,皆由官府給養。

一切舉措,皆以民生為主,在百姓經歷了多年動盪之後,此舉最能收買人心。而剛建立的南明政權,反而沉浸於派系爭鬥,權力傾軋之中,不以民生為念,難以得到天下百姓的認同和支持。從這一點上看,清代明祚並非天意,實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