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新时代Young起来”活动走进中广核

40年前,通过引进外资和法国技术,中国大陆建成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当时,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率不到1%,连钢筋水泥都需要从国外进口。40年后,EPR机型的全球首堆在广东台山建设完成,作为中法两国能源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台山核电一期见证了中法合作从师徒关系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推动者就是奋斗在一线的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青年职工。

大好天地是青年的主场。今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电力报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时代Young起来”采访团走进中广核。深入台山核电、阳江海上风电两大基地,探访中国青年为个人价值、国家荣耀而奋斗的故事。

中广核供图

死磕:攻克最复杂工业体

2009年,台山核电1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是全球第三台开工建设的EPR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台山核电站采用的EPR技术是由法国电力集团和法马通共同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后来居上的台山核电1号机组,成为EPR全球三代核电机组的首堆工程,但是首堆之路充满坎坷———到了2012年,国际上已经没有经验可循。台山核电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暂停建设,二是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广核选择继续走下去。朱小霞在这个关键转折点来到了台山核电,她是一名电气调试工程师,也是首堆启动项目唯一的女成员。

来到台山核电的朱小霞发现,“EPR全球首堆”的调试团队,是由和她一样的年轻人组成,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工作嘛,跟性别没有太大关系。”他告诉记者,因为性别原因她确实会得到工友们额外的照顾,但都是在工作之外。“有时连续加班久了,我会提出要大吃一顿的愿望,工友们都会满足我。”久而久之她得到“吃货”的外号。身为发电机励磁系统调试负责人,朱小霞每次在调试工作时都会绷紧自己的每一根神经线坚守在现场,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场调试下来,身心俱疲,就想好好吃一顿犒劳自己。”

朱小霞工作照 中广核供图

“我的师傅对我说,他来这里,就是因为这里有新技术新设备。”朱小霞也觉得能参与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核电机组调试是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她告诉记者,在台山1号机组发电机短路试验期间,由于现场某一个点的检查情况与预期存在偏差,所以调试暂停试验。“当时已经到了凌晨,法方同事觉得试验做不下去了,想要先回去休息。但其余的中方同事仍然在坚持试验。等到第二天法方询问我们处理进展的时候,我们的试验都做完了。”国外专家对中方团队的效率感到非常惊讶。

核电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业系统之一,调试难度非常大、时间跨度大,但调试标准又非常高,需要验证机组所有性能满足法规和设计要求,机组才能投入运行。首堆调试,很多调试项目都属首次进行,是开创性的工作。例如其中的电源切换试验历时长达3年,贯穿冷试、热试、装料、并网等重大节点,其中包括多个首堆试验,是验证全厂集成控制系统、设备联动、机组控制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试验,涉及负荷动作近3000个、核安全验收准则492项、运行准则226项,覆盖了全厂集成设计和设备核安全性能的检验,期间任何一个超出准则范围的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试验失败或重做,难度非常大。

朱小霞所在的团队在台山核电站调试工作中,自主探索、实践,掌握三代EPR核电机组的核心技术,圆满完成了复杂的机组调试工作。多位青年员工作为技术专家,前往芬兰、法国的同类核电机组建设现场,支持国外机组的调试工作。

调试团队合影 中广核供图

像朱小霞一样,电源切换试验工程师颜旭也特别不服输。他回忆,由于EPR是法国人的技术,前期常常会有技术受制于人的痛苦。颜旭提到,在台山核电1号机组进行BAS103试验时,因为仪控系统的一个卡件问题直接导致试验停工。当时,法方的初步结论是:由于涉及仪控、工艺等方面问题,在给出分析结论前,这个试验只能中止。

“试验做到一半,结论还需要法方给出,我们的心情其实很复杂,有沮丧、有失落,更有不甘心!我们就想,为什么自己不能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呢?”颜旭说。

为此颜旭和他的团队通宵达旦。“有时就是为了争口气。”颜旭告诉记者。第二天开会时,法方设计部门也给出了一个变更方案,是通过修改硬件来解决问题,会直接导致BAS试验停工3个月。“我们的方案和法方方案最终效果一样,但只需要2~3天就可以搞定。最终,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认可。”在那之后颜旭的两名同事被邀请去芬兰EPR项目做电源切换的技术支持。“我觉得我们是真的逐渐开始了从徒弟超越师父的转变。”

奉献:与大自然抢施工时间

距台山核电站不远的阳江,有着另一支青年团队。如果说朱小霞、颜旭他们是死磕,这个团队的信条就是奉献。

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位于阳江市海陵岛东侧和阳东区南侧海域,距离北侧的南鹏岛约4.6公里,水深在20~30米之间,中心距离阳江市陆域约28.5公里,属于台风高发海域,台风高发期窗口时间短,窗口期施工任务急。 项目所在地水深22~31米,地质情况复杂,风机基础形式多,国内首创大型水下钢管桩沉桩及高应变检测技术,项目建设难。离岸远,达到20公里,现场海况恶劣,长波大涌,日常坐船需要2个小时,容易出现晕船情况,且登离船舶危险,项目建设险。受冬季大风及夏季台风影响,年度可作业时间少,项目建设任务重。为此中广核新能源公司组建突击队:风之子——核阳江风电项目突击小分队。

中广核供图

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长期驻扎海边,善牧海风,在环境上克服恶劣海况,在心理上克服由于信号缺失无法联系家人的苦恼,在技术上克服水下沉桩、水下高应变检测、水下灌浆等难题,被誉为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风之子”。

阳江海上风电项目的作业地点,是距离海岸二十多公里的“创立号”打桩船。项目工作人员每次前往“创立号”都要经过2个多小时海上行驶。由于距离陆地较远,在船上几乎不能和外界取得联系。

中广核供图

作为2018年应届毕业生,突击小分队成员梁远铿还没来得及做好充足准备就匆忙迎接了“9天9夜”的出海考验,念家、难适应是他第一次工作最大的感受。相比大多数同龄人城市工作生活场景,简陋的生活环境、单一无趣的生活模式难免让他心理有落差,但他认为这是人生道路上难得宝贵的财富,也是青年人勇于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我最喜欢听的歌是《TalkingtotheMoon》,而我在船上的生活也只能是‘talkingtothemoon’。”梁远铿告诉记者,第一次上船时,由于不太了解情况加上心情激动,忘记告知父母,9天9夜没有和家人联系。9天的船上生活无比寂寞,粱远铿说平时只能在船上一边听歌一边看海看月亮。9天过后上岸,他的手机短信提示振到手机发烫。梁远铿马上给母亲打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母亲的痛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参加工作还让父母担心!”“虽然和同学其他相比,我的工作条件、生活质量差一些,会有一些心理落差,但是我经历了他们无法经历的,这也是我的收获。时代赋予了我们使命,我们作为青年,也应该担起这份责任。”梁远铿说。

据了解,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于2017年9月11日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是我国迄今为止一次性核准的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在建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水深最深的导管架风机基础的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首次采用水下高应变检测系统进行装机承载力检测的项目,且是目前国内单桩直径最大(8.7米),单桩重量最重(1600吨)的海上风电项目。

中广核供图

今年4月7日,中广核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首套风机导管架完成吊装,该导管架重量超过9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上风机导管架,刷新了国内海上风电行业纪录。该项目预计在今年5月初完成首台风机吊装,8月15日实现首台风机并网。(记者 谢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