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建筑大师,与英国贵族公子,给古城留了栋漂亮"城堡"

这是一栋非常漂亮的建筑,

实际上它本来是一栋图书馆。

这栋泉州培元中学的安礼逊图书馆,

1927年建到现在,

被一代代老去的校内工作人员,

称为碉堡一般,仍坚固如初。

整栋楼用水泥浇灌而成,没用一块砖,

更妙的是大楼外观看似三层,内实五层,

24.8米的楼高,即使到70年代,

仍是仅次于东西塔的第二高楼,

如今成为泉州市级文保单位。

亲手设计建造这栋建筑的,

是泉州近现代一位建筑大师,叫傅维早。

其实傅维早没怎么读过书,

他自称:“白丁不识字,但崇拜孔老夫子”,

主持修复府文庙时,报酬分文未取。

他还主持修过东西塔。

△ 当年施工现场 左为搭脚架,右为东塔塔尖损坏实景

当年东塔塔尖的铁链八根断七根,

摇摇欲坠,

双塔的塔身也多处损坏,

是傅维早主持修复,1927年完工。

开元寺甘露戒坛、功德堂的修复

工程师也都是他。

△ 傅维早的故居,在金鱼巷144号

安礼逊图书馆是傅维早的代表作。

那年他42岁,也达到了事业的高峰:

自己拥有10多支施工队伍,18部电话,

在新门街办木工场、眠床店、瓦窑,

工人多到有些直接住在了他家,

这样的规模在当时泉州仅此一家。

△ 金鱼巷

傅维早的成长故事励志,也有点传奇。

他当年没读书,是因为家里穷,

父亲早年到厦门当一名店员,

9岁时他被母亲也带了去,

平时挑担子卖葱菜糕果,

还经常下水打捞商船丢落的货物换钱,

11岁就开始在建筑工地当小工。

人生的转机,是一次偶然,

让他帮一个传教士捞起了落水钱包,

也有一说是这个传教士自己掉水里被救。

不管怎么样,傅维早通过这个传教士,

得以跟一名外国建筑师学艺,

并因天资聪颖,很快就独立带班开工,

还参与了英美领事馆建设工程,一展才华。

1926年10月,泉州培元中学校友打算集资,

筹建一栋“安礼逊图书馆”,

以此祝贺培元中学创办者安礼逊50岁大寿,

大家便公推回泉定居的傅维早来主持设计。

安礼逊是英国贵族,毕业于剑桥大学数学系,

受基督教长老会邀请,1904年来泉州筹办学校,

先办了养正两所小学堂,

之后才分支出培元中学。

安礼逊非常信任傅维早,

图纸由他设计,价格由他定。

这才有了这栋大胆创新下的百年建筑。


现在安礼逊图书馆改为培元的“校史馆”。

这所学校曾先后获得

孙中山亲笔题词“共进大同”

及宋庆龄亲笔题词“为国树人。”

孙中山题词也跟安礼逊有关。

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蒙难,

幸得友人营救脱险,

其中就有安礼逊父亲理查德。

△ 傅轶青夫妇

傅维早后因积劳成疾,56岁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傅轶青是中国的火箭研究专家,

虽然父子不同行,都做的都是精专行业。

傅轶青说,父亲就经常教导他,

做事要小心谨慎,不要“返工”。

因为他自己就最怕返工,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文 / 麦麦 图片/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