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十年沉默,用爱诠释母亲的伟大

心急如焚中,脸依然洋溢着幸福

1999年那次春晚是倪萍最难忘,最心疼,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春晚。那次过后,在那熟悉的舞台上,再也寻不到她的身影。

一瞬间她已经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她在何方,在做什么。

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包括当时同住在一个大院的朱时茂。时至今日,她在《王牌对王牌》道出事情的原委。

她的儿子眼睛出现问题,而且很严重。但是她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用最真诚的心,最敬业的精神,完成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她的春晚人生从此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她是儿子的骄傲,因为儿子拥有一个如此博爱的母亲。为了陪伴全国人民过一个开心幸福的年,她宁愿选择将痛苦隐匿深藏,以一张笑脸迎接新年的到来。

总导演刘铁民先生回忆道:“在那次春晚,我有两个感触最深的地方:第一个是当时牛群与冯巩表演的小品,她当时捂嘴笑得非常开心;第二个便是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她与孩子一起敲钟,她笑得是如此灿烂,如此真诚,完全看不到一丝悲伤。完全无法想象,当时的她内心有多痛苦,但为了陪全国人民过一个开心的年,她选择了笑着迎接新年。”

镜头面前的她已经泪光闪烁,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重重的一笔:她变得如此苍老,与十年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十年,她用爱诠释了母亲的伟大

主持完自己最后一届春晚,回到家她抱着儿子痛哭:“妈妈对不起你,妈妈对不起你……”

很容易想象当时的她,内心是多么的焦虑,多么的痛苦。她带着儿子去了美国,为了治好眼睛,她掏空了所有的积蓄;为了治好眼睛,她反反复复奔波在旅途之中。

十年,对于倪萍来说,是相当漫长的岁月。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所幸的是她能好好的陪在儿子身边,此时,儿子便是她生命中的一切。

她用心呵护着儿子,就像昔日呵护自己心爱的主持人生一般。她做到了最好,做到了一个主持人的责任,一个母亲的责任。

付出总有回报,儿子的眼睛终于治好了。她问医生什么时候来复查。医生说,儿子结婚时来复查一次。

她抱着儿子说:“我宁愿你六十岁再结婚……”

可想而知,这些年来倪萍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倘若没有顽强的意志,半途而废,那么儿子的一生变毁了。她没有半途而废,没有毁了儿子一生,却毁了自己的前途。本来处于巅峰时期的她,拥有美好的明天,然而却毅然决然选择了儿子。

她失去的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世间有很多像倪萍一样的母亲,譬如我母亲

倪萍老了,为了儿子她选择了奔波劳累;母亲也老了,为了整个家操劳,她越发变得沧桑。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高大健壮的女人。然,今日今时,她已经变了:发已发白,稀疏,连牙齿亦脱落几颗;虽然皱纹没有纵横满脸,却也刻下几道重重的痕迹;身材严重臃肿,那个曾经孕育生命的小腹越发肿大。

也许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吧。岁月不饶人,再年轻的人都抵挡不住那把岁月的刀子。

几天前,立夏。早晨六点十分,我的手机响了,本以为是工作电话,然而却是母亲打来的。

“快来,我煮了立夏粥,拿个大盆装些过去吃。”母亲在电话里说道。

我们这里立夏有个传统,就是煮粥。粥以小米和雪豆为主料,配以豆芽、肉丝、豆腐丝……七八种配菜为辅料,煮出来的粥香浓可口,有富含韵味。

母亲是煮粥高手。她知道我一直不喜欢煮粥,所以一到立夏这天就会打电话来。

走入母亲那层楼,微弱的灯光下,她围着火炉小心地搅拌着粥,炒好的菜已经盛在碗里,只稍粥将熟,倒入即可。

“快好了,你先等等。”母亲边说边将菜倒入进去,然后迅速搅拌,菜不宜久煮,不然就没有鲜味。

娴熟的动作,使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冒着热气的粥已经盛在我的盆里,捧在手中满满都是沉重感,

“小心点,别烫着。”母亲忍不住叮嘱着,看着我走下楼,又追到楼梯旁,“楼梯陡,看着点脚下!好些走啊!”

我回过头,望着母亲,一言不发。在她的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也许也是天下母亲的心境吧。

我转过头,一滴泪水淌下,滴到滚烫的粥里。

这个夏天并不热,但我的内心却是滚烫的热。

母亲,这个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名词,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那是一种舔犊之情。每个人都是母亲孕育而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痛苦是属于母亲的,喜悦也是属于母亲的。

含辛茹苦的付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关爱陪伴,不求回报,这就是母亲的伟大。正如倪萍,正如天下所有的母亲,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叫母爱,诠释一个崭新的、有魅力的人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