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地震,我们也要监测!

好消息!

日前,在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考察活动中,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开始运行,我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观测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竣工于1985年2月20日,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它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在这里,考察队员可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观测项目。

南极地震观测,也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站地震台于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一直承担着我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任务,对服务国家安全、推动极地地震观测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极地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的地震学研究是什么?

南极也有地震吗?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老的古陆之一,在地球45亿多年的漫长演化中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大约在18亿年前,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个超级古陆,称哥伦比亚古陆;大约在14亿年前该古陆逐渐解体,重组形成罗迪尼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又在850—500Ma前逐渐解体,重组形成冈瓦纳古陆。南极大陆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核心位置,经历了最为悠久的地球演化过程,并保存了其中一些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

因此,南极大陆现状及历史演化的研究关系到人们对全球构造格局的形成和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与潜力。其中,在南极地区开展的地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地震活动性,壳幔结构,及其各向异性等方面。通过对南极大陆及周边地震统计分析发现,南极大陆地震活动性较低,地震强度较小,仅在部分地区有较明显的地震活动。

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完成

改建后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

改建后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观测仪器

近年来,因地震台初建时期所使用的材料和仪器装备等技术原因,加上长期受到南极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无法及时进行维护维修,长城站地震台损毁严重。特别是2018年3月,长城站遭遇罕见大风,地震台观测房严重受损,地震观测工作被迫中断,急需尽快恢复并改善南极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

在中国地震局统筹协调和积极推进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此次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工作,与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积极沟通,精心组织任务实施。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试验,设计定制了适合南极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新一代地震观测仪器和运行保障系统。抵达长城站后,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利军研究员与长城站科研人员、工程保障人员克服了冰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圆满完成地震观测房地基和仪器基座的开挖浇筑,观测房吊装组装,低温甚宽带地震仪安装调试等工作。

改建后的长城站地震台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开展南极地震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有助于加深对南极地区地震活动的认知和研究,探明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深部结构,为我国实现全球地震观测网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