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绿色发展”建议正在成为现实

张海青 汪宇堂 周闻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的家乡河南省桐柏县的“天然氧吧”,也是我们中原人民最看重的福利。自从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后,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课题。我发现,近年来,一些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乱占地、乱开矿、乱伐树,形势严峻啊。

检察机关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记得2018年7月初,自己应邀参加了县检察院组织环保、水利、国土、气象等全县行政执法部门和各乡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依法治县、法治护绿”工作联席会,检察长王玉新向我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矿产品、林产品、水产品价格的上扬,少数不法分子经不住经济诱惑,加之一些群众不懂法、不守法,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有不作为、滥作为、慢作为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检察机关下猛药、出重拳,将“法治元素”植入淮河源头生态保护系列机制。

这些措施到底管不管用,有啥需要改进的地方,效果真是像说的那样吗?作为省人大代表,我多次陪同县人大常委会领导一同前往县检察院视察和了解检察工作履职情况,几次下来,真正感受到法律监督带来的正能量和可喜变化。

据我了解,县检察院紧跟形势,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民事公益诉讼、维护国家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系列活动,打击和查办危害淮河源头生态环境等各类违法犯罪34件52人,同时与湖北省随县、信阳市平桥区、驻马店市泌阳县等四县(区)检察院联合签订了《关于服务和保障桐柏山大别山系绿色屏障、沿淮河流域自然生态长廊“一屏一廊”联合协助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工作机制,这些有益的创新和工作值得肯定。

一面紧抓治理,一面还得建设长效机制。我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在河南省人大第七次会议上,我围绕生态保护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在发言中谈到,河南正在向工业强省迈进,在这一进程中,稳定健康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个“矛盾”必须解决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高速发展。其实,“绿色生态”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试想,像桐柏山等这些“城市绿肺”产生的健康收益、生态民俗等旅游服务产值会有多高?为此,我在会上建议,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一是在多个水源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政策性投入;二是建立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修复机制,增强中原区“绿肺功能”;三是设置“林业特区县市”,提高特区保障性收入;四是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依托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监督,惩治危害林业、生态建设系列违法行为。这一围绕“绿色发展”的建议受到与会代表赞同并被大会采纳。

说到绿色,发展茶叶产业是我的“绿色梦想”。35年前,我还是一名茶场女职工。1993年,为了摆脱家庭困境,我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到海拔800多米的深山种植茶叶。那段时间,每天不到5点起床,摸索着行走30多里的山路,中午将就着在山上啃点馒头,晚上再步行回家。几经艰难创业,我已经成为年产销茶叶十几吨,小有名气的“桐柏茶王”。现如今,在我们这些淮源“造绿使者”的带动下,县里把茶叶作为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共发展茶叶种植面积6万余亩,为桐柏县的茶叶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建设生态家园成为更多桐柏人的新目标。

(张海青系河南省人大代表、桐柏县海青茶叶合作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