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武汉来粤人员7天后再检测一次核酸

会上,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周紫霄介绍了广东省疫情防控相关情况。

据悉,从今天起,武汉市解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据统计,约有10万人将从武汉陆续返粤,“内防反弹”的风险增加。

对此,周紫霄表示,广东将全面做好武汉来粤人员健康管理。她指出,为严控输入风险,广东采取了“三个一”和“三个提醒”的措施,强化社区管理和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全方位做好武汉返粤来粤人员健康管理。

“三个一”是指对近期武汉返粤人员,打一次电话,询问本人及家人近期健康状况及有无接触过确诊、疑似病例;要求在湖北检测一次新冠病毒核酸;要求扫一次广东粤康码,并连续申报至少3天的健康状况。

“三个提醒”是指用人单位和社区要对武汉返粤、来粤人员,发放一份健康告知书,重点提醒抵粤14天内除上下班外不得外出,不得组织、参与聚餐和聚会等活动;开展健康状况问诊,提醒关注健康状况,是否出现发热、干咳、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提醒每日在粤康码上申报健康状况。

同时,要求对持“湖北健康码”红码和黄码人员,以及未申报粤鄂两省健康码的武汉来粤人员,及时安排核酸检测,并严格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对于无7天内核酸检测报告者,抵粤当天安排到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建议武汉来粤人员7天后再检测一次核酸。

另外,据省政数局介绍,目前,广东省的“粤康码”与国家“防疫健康信息码”、各省(区、市)健康通行码实现了数据共享互信。

外省人员进入广东时,应提前登陆“粤省事”平台领取“粤康码”,或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APP申领“防疫健康信息码”作为广东省通行凭证,实现“一码通行”。

同时,为切实做好武汉来粤人员的健康服务和管理工作,现阶段武汉人员来粤,应通过“粤康码”的“入粤申报”功能,登记目的地等基本信息。

“粤康码”是通过汇聚疫情发生以来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采集的疫情防控健康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动态分析,确定重点人群,包括确认病例和核酸阳性人员、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疫情重点地区输入人员、集中隔离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等六类,标识为“红码”,其余人群标识为“绿码”,这个判断规则是科学、准确、可靠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拉网式大排查”:

已对4.78万前期入境人员进行核算检测

当前,广东国际疫情呈爆发、激增态势,广东作为经济活跃,对外交往频繁的省份,对外输入的压力较大,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周紫霄表示,广东始终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织密织牢口岸检疫、医学观察隔离点、社区排查、发热门诊、医院救治“五道防线”,严格实施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坚决遏制境外输入传播。

据周紫霄透露,自3月21日以来的新增入境人员病例都在口岸和隔离点发现并掌控。3月21日以前的存量入境人员,广东于3月23日起就实施了拉网式大排查,由社区“三人小组”,逐一上门开展健康状况问诊和核酸检测,已对4.78万前期入境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

“通过大排查,广东3月8日至21日的存量入境人员底数已摸清,他们的风险是可控的,而且广东省社区网格化排查处在不断强化的状态。” 周紫霄表示。

当前的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省上下仍要不松劲、不懈怠、不麻痹大意,切实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慎终如始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维护好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这里,也要提醒公众,切不可放松自我防护,仍要坚持不聚集、不扎堆、勤洗手、多通风,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自我监测管理,如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

“高能”口罩出炉:

这款口罩能连续佩戴7天

据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介绍,为解决个人防护口罩供给保障问题,省科技厅组织省内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从内外层无纺布材料和中间熔喷布替代材料两个方面开展研发,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延长了口罩的使用寿命。据悉,有机硅烷能长期牢固地吸附在无纺布表面,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研发人员采用有机硅烷处理的无纺布作为口罩内外层,使其具有抗菌抑菌的作用,中间层用熔喷布制备了KN95口罩。经相关机构检测,该口罩可连续有效佩戴7天。

二是提高了口罩的使用效率。记者了解到,熔喷布是采用静电吸附作用吸附细菌和病毒,熔喷布遇水则失去过滤作用。而聚四氟乙烯过滤膜和重离子微孔膜具有纳米级的孔径,能有效隔离细菌和病毒。采用聚四氟乙烯过滤膜或重离子微孔膜替代熔喷布制造可重复使用口罩,可用沸水浸泡清洗或医用酒精喷洒消毒。经相关机构检测,可反复使用7次以上。

此外,使用纳米纤维滤膜口罩还降低了口罩的生产成本。据悉,由于目前口罩核心过滤材料熔喷布价格上涨导致口罩生产成本增加。对此,省科技厅组织省内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积极研发低成本的纳米纤维滤膜替代熔喷布,目前成本仅为其1/8。该纳米纤维滤膜口罩经相关机构检测,达到医用外科口罩标准,一次性使用。

龚国平说,以上几类新型口罩均已产业化,并投入防疫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两种疫苗证实可诱导动物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

据新发传染病疫苗研发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彭育才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省科研单位便重点开展了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等的研发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经过多个动物实验证实。这两种疫苗可以诱导小鼠和猴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目前正在进行动物攻毒实验。“在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方面,我们已经获得候选疫苗。”

彭育才表示,近期,广东27家高校、科研机构,疫苗研发生产企业组建了新发传染病疫苗研发技术创新联盟,由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作为指导单位。联盟将加强疫苗研发单位与疾控中心、医院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合力,服务疫苗创新事业,增强区域疫苗研制能力。同时,联盟也将积极整合国内外资源力量,合力推进疫苗科研攻关。

力争2022年,培育建设10个左右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会上,龚国平还透露,目前,省科技厅等9部门出台的生物医药创新十条政策主要体现在“五个突出”。一是突出高端科研实验平台建设,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研究院、大动物模型研究中心,加强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省实验室建设,争取成为生命健康领域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赋予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科研项目自主立项权。

二是突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加大检测诊断、生物疫苗、抗病毒创新药等研发力度。从生物技术源头创新、药品器械研发、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多个层面构建核心技术供给体系,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安全、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和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等专项计划。

三是突出培育发展产业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力争到2022年,培育建设10个左右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重点推进广州国际生物岛等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研发投入超五十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1家、超十亿元的企业10家、超亿元的企业100家。鼓励银行加大对生物医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创投资本助力初创企业培育发展。加强CRO等研发外包服务机构的培育与奖补,完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体系。

四是突出创新资源集聚。积极对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广东布局,支持国家大院大所等来粤设立研究院,鼓励世界500强药企来粤设立研发总部。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建设,强化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保障。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

五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相关政策,从生物制品材料通关、药品医疗器械流动等方面,打通粤港澳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路径。建立健全产品研发和临床研究激励机制,对药品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给予奖补。优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定点使用、采购制度等,促进医药新产品推广应用。实行科技伦理承诺制,强化科技伦理和生物安全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