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锦囊丨「猫」的读音最初是不是取自「喵」

天天说吸猫、吸猫,如果我问你这么一个问题:你知道“猫”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会不会被当作智障?


确实,除了汉语学家或者中文爱好者,很少会有人去计较一个字的由来。

在汉字中有音、形、义之分,因而“猫”字也同样包含这三个方面的意思。

先从音出发,很多人认为“猫”字是根据猫的呜叫之声而来的。

“猫”字古代有莫交切和武瀌(biāo)切两种读法。上面的上古音,第一个是莫交切的,第二个是武瀌切的,这两个分别对应普通话的māo和miāo。

今天普通话中的“猫”只有第一个音,而第二个音miāo在西南官话以及闽、客、粤、湘、赣等方言中有所保留。

很显然这是对猫叫的拟声。这个介音r甚至还生动地表现出了猫叫的开头有时会有的颤音感,而维基百科中对“喵”的定义,列出的所有语言里猫叫的拟声词都没有体现这个“颤音”的。

海外汉学家Schuessler(许思莱)认为“猫”在上古汉语中很可能没有 r 介音,而是这个字的拟声性使它变成了中古二等。

可能是因为二等的发音舌位靠前,更接近猫叫。

古次浊声母(m、l 等)的平声在今天绝大多数方言都读阳平(普通话里的阳平就是第二声),但“猫”字在不少方言里是读阴平的(普通话里的阴平就是第一声)。

这是因为高调有表亲昵、表小称的作用。猫主子实在太可爱了,所以全国人民纷纷选择用更高的声调来称呼猫。

在中古晚期平分阴阳之后,阴调通常比阳调高,所以很多地方“猫”就读的是阴平,而不是本来该读的阳平。甚至有些地方“猫”是专门的小称调。又可见,华北不少地方“猫”是读阳平的,这与那些地方的阴平比阳平低不无关系;阴平比阳平低的话,转读阴平就表达不了小称的意义了。

许思莱把“猫”在普通话中读阴平的原因也归为拟声性,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猫叫声并没有确切的音高走向。小称变调才是更准确的原因。

“猫”由于在闽语一些方言中也读阴平因而被归入原始闽语的mh[m̥],但这或许只是后世才产生的小称变调罢了。

不过,还有人把形和义结合在一起去推测,认为猫的名字是因其能捕田鼠,保护禾苗。

宋代陆佃在《埤雅》中就是这样解释的:“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

古文《逸周书·世俘》有记载,猫跟老虎、犀牛、熊等大型猛兽并称,这里的猫并非指家猫,而是大型猫科动物。大型猫科动物所发出的声音自然跟“喵喵喵”不同。因此,猫究竟是不是状声词,其实还有待考证。

虎、熊、牛、蛇、犬、豕、象、蚓、兔、鸟等动物泛称,多是象形字,搞不好猫这种常见的生物也是象形字演变而来。





新造象形字猫

其实古人对猫的喜爱一点不亚于现代人,陆游这个猫奴曾写过一首《嘲畜猫》——“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

意思就是猫有鱼吃便什么都不顾,任凭老鼠在身边纵横。他吐槽猫,有吃的就忘了自己是谁了吧,你个喵竟然有两幅面孔。



一句话总结,陆游对喵的感情,大概是大概是:你我本无缘,全靠你有颜!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小编先去云吸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