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下纯手工,出新招利润翻了10多倍,40年的老木匠华丽转身


360行,行行出状元。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54岁的李家波,已经干了40多年的木匠活。家住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戴岭村的他,从14岁就跟着二叔学习木工,18岁师从当地有名的木匠学徒2年,然后独自操持木工这个行业,凭此养家糊口。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纯手工的笨拙,加工速度慢,他的木匠事业走进了低谷。


当地的很多木匠因为生意冷清,最终还是选择了转行。可是,李师傅却坚持了下来,他转变思路,在6年前花3万添置了木材加工设备,开从手工制作升级到了机器制造,果然利润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
李师傅说,现在的收入比6年前翻了10倍还多,家里盖了3层小楼,城区又买了楼房,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都继承了他的木匠事业。目前,很多手工制作的传统手艺已经面临失传,所以,看到自己的木匠手艺能传下去,后继有人,李师傅很欣慰。
每当接一单活,李师傅都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地记在“账本”上。他说,最喜欢大的酒店或大型企业,接一个单 ,几乎李家波在搬运他制作出的家俱。他说,最喜欢大的酒店或大型企业,接一个单 ,几乎就不用找活。就不用找活。
在李师傅的“工作室”里,珍藏着很多“宝贝”,就像图中这件刨子一样,都是木工必备的神器,自从上了加工设备,专门刨木板的刨子等神器就“退休”了。可是,这些工具,在李师傅的心里,却记载着他的人生历程,舍不得丢弃,就把它们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起来。
李师傅经常絮叨,上世纪90年代,木匠是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也是让人羡慕的行当,那时候,建房子、做家具都需要我们,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木匠行业渐渐没落了。现在,建房子用钢筋水泥,家具是工厂批量生产,成品的家具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很少有人再请木工师傅上门做家具了。

在木匠活很紧俏的年代,李师傅曾经带过4个徒弟,就像当年木匠师傅带他那样,手把手地教徒弟,从凿、刨、劈、锯、划线等很基础的活开始,再学着打家具、造房子,他带出来的徒弟都是好木匠,但也是没有走出木匠行业的低谷,陆续转行了。
李师傅的“工作室”在自己盖的3层楼后院,看上去100多平米。李师傅说,这是盖楼剩下来的“边角料”,他略微加工了下,当成了“工作室”,别看不起眼,光是顶部的遮阳就花了10000多。
其实,当下,木匠的市场依然是“牛市”,只是对木工活的要求更高了,好木匠依然很抢手。比如修建中式民居群,维修古建筑,都需要手艺精湛的好木匠,像李师傅这样资深老木匠,相当于一位建筑工程师。图为李师傅打造的书桌。
“大木老师手艺精,手控丈杆量得清。曲尺木斗线弹准,墨画梁柱分寸明。”李师傅在年轻那会是画墨师傅,也就是“头师傅”。每当有大活,需要几个木匠合作完成,李师傅就成了“工头”、“头师傅”,带领大家一起研究、做活。做这个“头师傅”是非常不简单的,不仅需要自身的木工活足以服众,还需要脑子灵、记忆力好,能组织和领导别人,没有十几年的磨练,是担当不了这个重任的。
尽管现在是设备加工,李师傅对每一个环节丝毫不敢懈怠。日渐佝偻的他,每天埋在成堆的家具里,身影里透出一种奇异的力量,那双墨迹斑斑的手,粗糙,笨拙,却能设计出完美的图纸,加工出精美的家具,令人叹服。您会位平凡而又充满智慧的他点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