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尾:海豐闊步邁向現代中等城市



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我們的祖國在70年砥礪奮進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70年,海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海豐廣播電視”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道,感謝關注。





70年歲月荏苒,滄海變桑田。70年來,海豐縣城以“大街”為中心,如漣漪般四翼伸展。紅城大道、海麗大道、二環、三環……映射出海豐的成長變遷,闊步邁向現代中等城市進程。

“千年古邑,南海物豐”,這座有著上千年曆史的城市發展史離不開“一條河、一座橋、一條街”。“一條河”是那見證滄海桑田、蜿蜒不息的龍津河;“一座橋”是那座承受歲月洗禮,承載著無數故事的“龍津老橋”;“一條街”是曾經川流不息、繁華似錦的“大街”。這些是70年前海豐縣城縣域的“輪廓”與“經絡”,也是海豐縣城的區域所在。不論是“大街”還是“老橋”,總是能勾起年老一輩的清晰記憶。

海豐老縣城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依然存在,只是原來的“門戶”作用伴隨著縣城的發展壯大而消逝,但從中可見證海豐老城區70年的發展變化。

道路作為縣城擴容提質發展之“骨架”。70年來,海豐人砥礪奮進,完善道路建設,逐步拓展城市空間,縣城容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鉅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海豐升級改造廣汕公路,規劃建設二環路,縣城區域像水波一樣盪漾開來。二十世紀初,規劃建設縣城三環路,縣城格局在改革開放中被一次次刷新。

群眾:我小時候,也就是幾十年前,縣城非常狹窄,還沒有現在的一個鄉鎮的鎮區大。北門在縣城裡面至蓮花路,西門是從城隍廟那條巷子向西方向去,南門在南門湖方向至汕尾,老車頭那裡有條廣汕路通向潮州方向,有一個警報樓,還有幾間百貨,當時的海豐縣城內就很少有高樓了。

群眾:以前的縣城沒有現在那麼大,我來海豐,縣城二環路外的還沒有建設高樓,二環路以內的就有一兩戶。二環路沒有改造的時候路道是很狹窄的,然後兩三年前改造擴大的,以前老縣城只有一條大街,現在就變化大了,一環、二環、三環。這是這些年來才改造建設的,以前縣城只有一條國道往汕頭方向的,南橋北橋都是這十幾年來建設的。這些年以來縣城變化大,高樓大廈一棟又一棟,這幾年,農村環境變化也很大。

近年來,我縣繼續推進縣城北四環公路規劃建設,完成海麗大道改造工程,規劃三環路升級改造、海豐西連接線改擴建工程,實施紅城大道東改造升級工程,推進縣城至可塘段“東大門”、縣城至梅隴段“西大門”、珠東快速海豐段“南大門”、蓮花大道“北大門”等徵地、規劃、建設,打通三環路與銅馬段連接線,構建了內聯外通的大交通格局,縣城的“骨架”進一步拉大,“五橫三縱一環”的公路幹線路網格局和城市“十分鐘生活圈”逐漸形成。

今日海豐,阡陌交通,四平八穩。“一主四副”“兩軸四片”的縣域城鎮空間結構正在形成。構建“三心三軸,兩城九片”空間結構藍圖已經繪就,以海豐紅宮紅場為核心的老城服務區,以市民廣場為核心的新城服務區等,正闊步向知名紅色革命策源地、粵港澳大灣區東翼的特色產業城市、深汕深化合作的先行典範城市和汕尾市域組合主中心城市的現代中等城市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