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是多大的官?

遷客暮天鍾


兩江總督是清代獨有的一個官職,兩江總督這個職務經常出現在各類書籍或影視作品中,所以大家對其常有耳聞。許多人對兩江總督的印象只停留在它是一個很大的地方官,但至於具體大到什麼程度卻並不瞭解,本文將從品級和實權兩方面分析下兩江總督的一些情況。

兩江總督品級很高

兩江總督這個職務正式出現的時間是清代康熙年間,是清代頂級的封疆大吏之一,其品級至少是正二品,最高是從一品,通常就是從一品。

清初規定總督的品級為正二品,兩江總督也不例外,直到雍正時期開始規定總督可以加尚書銜或都察院御史銜。

所以從雍正時期起,清代的總督加銜是一種慣例,也就是說雍正時期起總督的品級一般都高配為從一品。

清朝後期出現的諸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以大學士兼管兩江總督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他們雖然官至正一品,但是這個正一品來自於大學士的品級而不是兩江總督的品級。也就是說此時的兩江總督仍然是從一品的職務,這點需要注意。

兩江總督實權很大

清代實權最大的地方官就是直隸、兩江、兩廣等9位總督,這其中又以直隸總督為最,因為直隸是京師所在地,所以地位很特殊。兩江總督則是直隸總督以外最重要的地方官了,因為兩江地區人文翡翠、經濟發達,歷來都是清朝非常重視的地區,所以兩江總督實際上是天下第二地方官,其實權不言而喻。清代許多名臣都曾擔任過兩江總督這個職務,這其中包括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

另一方面,按照清代官制,雖然有一些一品京官的品級不在總督之下,但是這些京官裡頭有不少是太師少師、太傅少傅或者殿閣大學士這類虛銜或榮譽頭銜,如果這些人沒有兼任其他的實權職務,那麼他們其實是沒有多少實權的。

當然清朝的一品京官也不都是虛職,像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這樣的職務還是很有實權的。但是因為清朝每個部院的實權並不一樣,而兩江總督又是數一數二的封疆大吏,所以這幾位一品京官也不見的都比兩江總督有實權。

在六部裡面實權能比擬兩江總督的可能只有吏部尚書,畢竟吏部掌管天下的官員任命,實權不可謂不大。本來兵部尚書應該是很有實權的,但是清朝的兵部尚書情況特殊,權力不是很大。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權力不可小覷。都察院是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是天子的耳目,擁有糾彈百官、重案會審等大權,左都御史作為都察院的掌門人,其權力可想而知。

兩江是現在的哪些地區?

清朝初期的兩江地區是指江南省和江西省這兩個省,兩江總督因為掌管兩江地區政務而得名。

後來江南省在康熙六年時被拆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所以清代康熙六年後的“兩江地區”實際上是指江西、江蘇、安徽三省,不過兩江總督這個職務名稱仍然被沿用下來。

放在現在來講,兩江地區對應的就是江西、江蘇、安徽以及上海市這四個地方。

從上文的分析可見,清代兩江總督這個官職無論是品級還是實權幾乎都是最頂級的。


歷史守望者


哈哈,兩江總督是很大的官。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行政區上也包括了今天的上海市。因為最初是設有江南省,清初分開為江蘇省和安徽省,所以稱為兩江。

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地區,與北京相對應,也稱南直隸。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舉考試,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直隸總督號稱總督之首,因為地域在京畿。但以對朝廷財政的貢獻,兩江是第一。

見《清史稿》的解釋:

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操江、統轄南河事務一人。順治二年,以內閣大學士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江南各省。尋改應天府為江寧,罷南直隸省府尹。四年,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駐江寧。九年,徙南昌,時號江西總督;已,復駐江寧。十八年,江南、江西分置總督。康熙元年,加江南總督操江事務。初置鳳廬巡撫,駐淮安,以操江管巡撫事領之。六年省歸漕督。至是始來隸。四年,復併為一。十三年,復分置。二十一年仍合。尋定名兩江總督。雍正元年,以綜治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道光十一年,兼兩淮鹽政。同治五年,加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與北洋遙峙焉。


因為兩江的重要性,太平天國之前兩江總督職位多由滿人(旗人)擔任,之後漢人漸多。著名的一些兩江總督:于成龍、噶禮、史貽直、尹繼善、高晉、陳輝祖、孫士毅、陶澍、林則徐(未到任改兩廣)、鄧廷楨(未到任改雲貴)、耆英、何桂清、曾國藩、李鴻章、馬新貽、劉坤一、沈葆楨、彭玉麟、左宗棠、張之洞、...

從制度上,總督是正二品官,因為兼職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而為從一品。但其中一些極特殊的重臣,也會被授予大學士的頭銜,而為正一品。


幾葦渡


清朝的兩江總督,通常被認為是僅次於直隸總督,坐穩疆臣第二把交椅的要員。其本官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是從一品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兩江,即江南和江西的合稱,康熙年間,原江南省被拆分為江蘇和安徽省,到了現代,江蘇省又分出了上海直轄市。所以兩江,就是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和上海市這三省一市之地。

坐鎮江寧(南京)的兩江總督,理論上管轄江蘇、江西、安徽三個省的軍政大權, 但不同於其他總督,兩江官制經過一番別出心裁的設置,彼此互相牽制和制衡。要作為總督的官員個人有足夠能力和威望,才真正抓得住權。

如湖北巡撫和湖廣總督的駐地都在武昌,廣東巡撫和兩廣總督的駐地都在廣州,雲南巡撫和雲貴總督的駐地都在昆明,正所謂“督撫同城”,實際上這種和總督同城的巡撫,都是總督的直接下屬。

而江蘇巡撫駐地卻在蘇州,並不受駐江寧(南京)的兩江總督管轄,直接掌控蘇南各府軍政大權。 所以若是皇帝更寵信的蘇撫,完全可以不理會江寧的總督。而天高地遠的安徽巡撫、江西巡撫更不用說,兩江總督對他們的節制,也就是個名義。


甚至管理江蘇、安徽兩省綠營兵的江南提督,也並不駐節江寧,而在松江府,同樣與其他各省提督駐節省城,受督撫節制大不相同。

所以若是皇帝寵臣擔任的兩江總督,本身又有能力與威望,方可以名副其實壓制三省巡撫與江南提督,成為軍民兼管的三省之主,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曾國藩,否則就僅僅是個政令只行於蘇北、蘇中各府與江寧一城的地方民政官罷了。

清代二百餘年,最有名的兩江總督,莫過於曾國藩。他剛剛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封“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有二十萬湘軍為輔翼,真正在蘇、皖、浙、贛四省說一不二的藩鎮,幾類於裂土封王了。 並獲得世襲罔替的一等侯爵位,並加首席大學士頭銜,被稱為元輔,雖然他的本官還是兩江總督,卻已是無可爭議的當朝第一大臣,遠非其他任何總督、朝官可比。

只是曾國藩年事已高,加上嫡系子孫也無帝王才,長子曾紀澤本是一介書生,即使起事成功,也不過是給自己的弟弟曾國荃,或者是李鴻章作嫁衣,才寧可自減羽翼,裁撤湘軍,效忠清朝到底,以全一時令名。豈料還是終究難得滿清皇室信任,被慈禧巧借天津教案,輕輕鬆鬆毀其一世英名,淪為舉國皆唾罵之“漢奸”。


狐狸晨曦


兩江總督是封疆大吏,統管三省一市,和六部尚書一樣,其地位高於今天的省委書記、省長、省軍分區司令和國務院各部委的部長。不敢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吧,至少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不像前面所說的介乎於今天的省部級和副國級之間。因為大家首先不應該忽視的是清晚期的政局,寄疆寄疆,權力外重內輕是不可忽視的現象,地方長官統管軍政大權,甚至遇事可以便宜從事不聽中央號令朝廷也沒有辦法,東南互保就是最佳的例子,朝廷有什麼政策要施行,還要徵求地方督撫的作用。而且其統管範圍普遍都是兩三省,比今天要多很多,可以說權力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兩江總督的職權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肯定就比一般的督撫權重,不僅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沒問題了,甚至於相當於國務院總理。

兩江總督又兼五口通商大臣,不僅有軍政權力,還有外交和通商的權力,僅次於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第二。但其權力遊不是絕對的,兩江總督統轄範圍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上海之地,這是朝廷的財稅重地,不可能由一個人專權,而且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駐蹕之地並不在一個地方,很難說完全受到其節制。同時漕運總督、江寧織造、上海道臺等都分享這個地方的政治、軍事權力,兩江總督所能發揮多大的權力不僅要看其法定的賦予,還與總督個人的實力和駕馭能力密切相關。


青年史學家


一、源起。

總督一官,源起明朝。

明英宗時期,因川陝用兵,英宗派遣兵部尚書王驥“總督前線軍務”,總督一詞登上歷史舞臺。

不過,整個明朝,“總督”都是臨時差遣。即某地方有突發事件,需要朝廷派出大員專項處理,於是派某某“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等等。

在明朝,總督沒有具體品階,職級中帶“總督”者,品級還是依照原來官銜。

二、變化。

從清朝雍正乾隆年間開始,總督逐漸成為一級官職。

乾隆中後期,全國設置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川陝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等等。

三、品階。

按照清朝制度,總督為從一品官員。

兩江總督全稱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

兩江總督所轄範圍為“江南、江西”兩省(包含如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地方廣大;不但慣例這些地方的民政,並且總覽一方軍務,賦稅(糧餉),水軍操練,以及河道管理等等,可謂將兩江地區行政、軍政、財政一把抓。

兩江總督一般還兼任兵部尚書、右都御史職銜,可見權力之大。

清朝兩江地區是一國賦稅中心,地位極重。故此兩江總督在朝廷百官中地位超然。歷任兩江總督中出了許多名臣,諸如於成龍、張鵬翮、史貽直、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葉之秋


兩江總督的全稱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管轄江蘇、江西、安徽三省,駐地江寧。

兩江總督的歷史源流

順治初年,以內閣大學士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江南各省。後改應天府為南京,罷南直隸省府尹,於1647年置江南、河南、江西三省總督,駐江寧;

1649年,朝廷將河南併入直隸,改稱江南江西總督;

1661年,江南、江西分設總督;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正式合併江南和江西的總督,定名為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因綜合治理江蘇、江西、安徽三省,雍正元年特別加銜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1831年,兼管兩淮鹽政;

1866年,加五口通商事務,授南洋通商大臣。

整個清代,兩江總督的職權在不斷加大,在“八大總督”裡面始終都位列前茅。

開牙建府,起居八座,權利很大,責任也很重

兩江總督為兩江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不僅節制所管地方的提督、總兵以及其統領的官兵,還能節制巡撫所轄的直屬軍隊。總督也有自己的直屬軍隊,叫“督標”。兩江總督統轄本標官兵和分防各營,兼節制撫標三、提標一、鎮標五。

兩江都標二營:中營、左營;

兩江分防各營:江寧城守營、揚州營、鹽捕營、奇兵營、浦口營、溧陽營、青山營、瓜州營;

與其他總督一樣,兩江總督擔負的職責是:

“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清朝通典》”

區別在於,兩江是大清財賦的根本,控制這塊區域相當於握住了大清錢袋子,因此,兩江總督在財政方面的地位就顯得比較突出。尤其是後來還要負責五口通商,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何時候,兩江總督都是朝廷的肥缺,也是許多官員夢寐以求的職位。

兩江總督的待遇

兩江總督是從一品職位,頭頂珊瑚,朝帶鏤金銜玉方板四,每具裝飾一顆紅寶石;朝服的補子上可以繡專屬標誌——鶴。

在收入方面,最能體現兩江總督的“肥”,首先是每年180兩的俸銀;其次是每年最少2萬兩的養廉銀;再次還有公費、役食等收入。

此外,重點是數量不菲的“孝敬銀子”,這在當時已經是朝堂的公開潛規則。1881年9月,慈禧任命左宗棠為兩江總督時曾當面對他說:你年事已高,不必要事事躬親,派下面人去辦就行了,兩江是富庶地段,你的兒孫多,平時又不存錢,這次去多少留點錢給後人吃飯,也是為國操勞,留點餘蔭。

毫不誇張地說,兩江總督在和平時期,是一個發家致富的職位。

建功立業的舞臺

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兩江大部分地區被洪秀全佔領,兩江總督頻繁走馬換將,何桂清在此位置上還被朝廷革職。此時的兩江總督,對於庸人是燙手山芋,但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對於曾國藩這樣的奇才,就是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兩江總督任上,曾國藩攻破天京,平定了太平天國,也奠定了自己在大清的地位。

兩江總督於個人而言,位高權重,榮華富貴集於一身;同時,它也是朝廷設在東南的一顆關鍵棋子,牽動著大清的財源以及地方權力格局;在晚晴,時刻還要與列強斡旋。


秋媚讀史


兩江總督是多大的官呢,這麼說吧,當年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本來是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被慈禧調回京城做了直隸總督,這在當時被看作是明升暗降的操作,經李鴻章插了一腳後又由馬新貽接任,他上任不久便被刺殺,成為清朝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馬案”。可見這個位置有多重要,而在整個大清王朝,歷任者如於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皆是肱骨之臣。


督撫制度

清朝實行“督撫制”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就是設總督和巡撫管理省一級地方,類似於明朝設立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之外又增設軍務總管如三邊總督、薊遼總督,這個地方行政制度的設立從根源上講,就是古代地方諸侯或者節度使性質。

清朝全國劃分23個省,每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主管全省的財政、民政、司法,教育等;總督則是兩省或多省為一大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其權力比巡撫大,但又與巡撫相互獨立,沒有隸屬關係,總督與巡撫都直接對皇帝負責。放到今天,可以將巡撫理解為省長,總督理解為軍區司令員。



“今日之封疆大吏,以地方多事,喜用精明強幹之員,而不求愷悌循良之吏。”——《清史稿.毛昶熙傳》

清朝乾隆之後形成定製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清末又增設東三省總督,這就是所謂的清朝九大封疆大吏。專管某具體事務的總督與此不為一談,如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均無地方職責。這些總督的任用上多以實幹家為主,坐而論道者幾乎當不上這個職位,當然也不排除清中期以前的八旗宗室多擔任此職,隨著宗室的一代不如一代,眾多漢人官員開始走向總督要職。




“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清史稿.職官志三》

清朝總督一般為正二品,通過加授兵部尚書以及督察院右都御史銜,升為從一品,如果再兼大學士銜,則為正一品。各省總督兼銜也是按照律例進行,雍正元年(1723年)還做出明文規定:“除授為尚書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餘各省總督,俱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也就是說做上了總督,基本上從一品就沒得跑了,而這些總督一般都是在部院正官中推選,品階本身也就不低,故而當上總督之後還有“督憲”、“制臺”等尊稱。相比較而言,巡撫一般就是從二品官員,與總督還是有差距的。




兩江總督

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清史稿.職官志》

明朝南直隸轄地基本包含了江蘇、安徽以及上海,清順治二年(1645年)時,就是基於這個地區設立了江南省,治所為江寧(南京)。順治四年時又設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仍以江寧為治所,這就是兩江總督的前身。康熙元年設江南總督“操江事務”,康熙六年又將江南省一分為二,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各增設巡撫一員,以江南總督兩省,所以兩江總督管理的是安徽、江蘇、江西三省。而兩江總督的命名是在康熙二十一年,這一年康熙下令將江西總督與江南總督合二為一,形成定製,仍“操江事務”。



這個“操江事務”簡簡單單四個字,卻蘊含了很大的權力。這是由順治元年所置, 駐守安慶,防護長江中下游地方兼巡撫安、徽、寧、池、太、廣地方事務。康熙元年以江南總督操江事務時,是將“操江巡撫”所部的十二營改隸江南總督的,隨後的變遷中,兩江總督就成為這十二營的督統。從正面說,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沿江防務的重要職位,從反面說,整個長江中下游的航道、商船、軍餉皆由兩江總督管理調配,就連清後期的長江水師軍餉也是兩江總督節制,這裡的油水有多大不言而喻。




“交兩江總督琦善、南河河道總督張進、副總河潘錫恩虔赴河神廟代朕敬謹祀,著琦善、張井、潘錫恩俱著交部議敘,其在工出力人員等擇其尤為出力者秉公酌保。”——《清史稿》

同理,統轄南河事務也是關乎國運的要職,清朝受益於前朝對於京杭大運河的維護,使江南財富能夠順利運往京城,但黃河下游的泥沙沉積是常常致使大運河堵塞,治理河道就成為曠日持久的政務,這個政務也確實利國利民,但也確實油水夠肥。治理河道只是工程,但南河事務就不是簡簡單單的治理河道,其中還包括漕運碼頭治理,往來商船查驗,這其中就包括不少走私食鹽和糧食的船隻。另外整個河道的防洪、賑災款項也一併監管。道光時期大力治理初見成效,道光大肆嘉獎,其中以兩江總督為首,可見河道總督也是給兩江總督打工。但咸豐時期,海運逐步取代漕運,這個肥差也逐漸衰落。道光十一年,清廷還以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這在當時更是為兩江總督一職加餐,只是後來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致使鹽運秩序被破壞,才導致停兼鹽政。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令兩江總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務,同治十二年,又以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這裡雖然喪權辱國,但對於兩江總督來說,卻是權力與利益共存的。通商口岸的自由貿易皆由總督管轄,面子上照顧洋人的利益,但對於朝廷,他是與洋人交往的核心人物,又是採辦西洋、南洋大宗商品或者軍備的重要環節。遠了不說,清廷後來為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時,進口南陽木材實用十萬兩白銀,但國庫支出六十萬兩,剩餘那五十萬不知落到了誰的口袋,當時李鴻章正愁沒錢買炮彈,知道此事後氣的破口大罵,矛頭直指三個人,一是戶部尚書翁同龢、二是大太監李蓮英、三就是兩江總督劉坤一。



綜上,按理說直隸總督是九大封疆大吏之首,但畢竟在皇帝眼皮子下邊,權力是大,卻也是最為掣肘。而兩江總督地處江南富庶之地,又有河海之便,大權在握且天高皇帝遠。這就好比清末大搞洋務的李鴻章和張之洞,李鴻章位高權重,身在北京,辦個北洋水師還要受聽太監和王爺左一嘴右一嘴,張之洞雖名分不及李鴻章,卻天高皇帝遠,即使漢陽鐵廠辦的一塌糊塗,一張萬壽貼就能贏得慈禧的歡心。


棍哥觀史


單純談兩江總督沒意思,談談中國地方官制吧。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兩江總督大概相當於江西江蘇安徽三個省的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南京軍區政委(雖然南京軍區已經撤編),你說這個官得多大?

所以樓上說略大於省部級完全是胡扯,兩江總督是總督裡排第二的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領尚書銜,一般還兼著東閣/文華殿/武英殿大學士或者領三公三孤,地位應該介於政治局常委到政治局委員之間。

關鍵是,權力大。

總督這個官,是從明朝開始設立的,從它開始設立的時候,目的就很明確——彈壓地方。

明朝正統六年,朝廷在雲南用兵,兵部尚書王驥第一次以總督的名義出鎮地方。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交通落後。普通地方八百里急遞尚且來不及,雲南這個地方山高水長,軍情如火,等到層層上報完畢怕是黃花菜都涼了。所以需要就近設立一個專員來指揮軍事,一開始並不是固定的職位,仗打完了,也就回來了。

可是後來局勢越來越亂,地方上各種民變入侵等事務增多,漸漸地總督一職不再是因事而設,而是成為定製。總督相比於巡撫的優勢是,權力大,管轄區域大,可以協調統一作戰,這個思路頗有點像現在的戰區制。

到了明末,局勢越來越亂,連普通的總督都鎮不住了,什麼湖廣總督四川總督,根本對付不了農民軍。因為農民軍的流竄地域太廣,兩三個省的總督也管不全,所以朝廷設立的超級總督——五省總督。明末的重臣洪承疇,盧象升都擔任過這個職位。

清朝的總督也一樣,本來清朝的總督權力並沒有那麼大,朝廷換起來也是隨心所欲。可是太平天國鬧起來以後,政府的正規軍不管用,只能允許各地的總督巡撫們私募武裝,沒有錢,就允許總督們在各自的轄區收取厘金,這樣地方上一下子財權軍權都獨立了。晚清的總督們才開始走向了政治的第一線。

在清朝末年,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兩江/湖廣總督兼任南洋大臣,已經成了定例。這時候電報鐵路技術已經成熟,總督雖然在地方,卻時時參與到中央政壇的第一線。這是晚清後期皇權弱化地方做大的局面的明證。


小約翰


兩江總督的官很大,比一個省的巡撫大,統管江蘇(含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居從一品,是清朝九位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之一。

(一),兩江原為江南省,明朝為南京地區,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清時賦稅佔全國三分之一。江南多才子,每年科考有一半上榜者為兩江人。所以兩江是物產豐富,人才濟濟的好地方。


(二),清朝晚期全國共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等總督。總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清政權的有力支柱,朝廷相當重視。


(三),晚清時,總督比巡撫官大,叫"制臺"、"大帥"。從制度上講總督因為兼職兵部尚書官止從一品,有的重臣也授予大學士銜為正一品。

(四),清代從康熙四年(1665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歷時247年,共有兩江總督98任80餘人。有名的總督:于成龍、曾國藩、林則徐、李鴻章、左宗堂等有名望的大臣。




賈全貴


先說說“總督”。以清朝為例(暫不考慮明朝),“總督”是行政區域內實際上或者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掌管該區域內最高軍政大權。

在清代,巡撫是負責一省事務,總督則是負責相鄰數省事務,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四川總督只負責四川一省,而山東只有巡撫,不歸屬任何總督。

總督和巡撫的職能是相似的,管轄地方民政,司法以及軍隊,區別只是官銜不同,總督與巡撫並不互相隸屬,職能上反而互相監督。

總督的自稱和部院堂官是相同的,影視劇裡經常能聽到:本部堂(或者本院)。

比如《大明王朝1566》裡胡宗憲經常被人稱為“胡部堂”,他曾任“浙直總督”。

說到兩江總督,要提一下清代一共設置了九大總督,包括: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以及陝甘總督。

兩江總督的正式官銜是“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管轄範圍包括今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

由於清朝初年江蘇和安徽兩省是同一個省:江南省,而這個總督管轄江南省與江西省的事務,因此被稱為“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一年定名)。

兩江總督的權力和官銜是隨著歷史變遷不斷增長的:雍正元年時,兩江總督被授予“兵部尚書兼督查院右都御史”的官銜,到了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監管兩淮鹽政。

所以,照以上分析,兩江總督比現在的省委書記(省部級正職)權力更高,從一品的官銜相當於正國級減,肯定是政治局委員(副國級)級別了。

清朝比較有名的兩江總督有:于成龍(著名清官),尹繼善,陳輝祖,陶澍(胡林翼的岳父),林則徐(未到任),曾國藩,李鴻章,馬新貽,沈葆楨,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張之洞,樊增祥(其父親就是與左宗棠交隙的樊燮),張勳(最後一任兩江總督,辮子軍統帥)